上山四十三年祭

龙城龙

<h3><b><font color="#ed2308">若不是苦尽,哪来的甘甜</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若不是历经沧桑,哪来的云淡风轻</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若不是跋山涉水,哪来的柳暗花明</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若不是行到水穷处,哪来的坐看云起时</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题记</font></b></h3><h3><br></h3><h3> 这是一个一呼百应的年代,这是一个充满了深深的红色情怀的年代;这是一个时光赋予了太多记忆的地方,这是一个梦想起航、青春孤掷的地方。</h3><h3> 1974年的7月27日,32位十七八岁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从数十公里之外的圭江河畔走进玉林地区大容山林场八角山分场,开启了一段属于那个时代、也属于他们自己的青葱岁月。几个月之后,第二批的3位知青又从山外进来。</h3><h3> 从此,绚丽的青春之桨在这片洋溢着八角芬芳的山林里划出了人生的层叠波澜。他们用鲜亮的青春直面时代的无奈,用热情的双手书写生命的华彩。抗严寒、战酷暑,开荒种地、植树造林。收获陪伴着遗憾,温馨陪伴着苦涩,欢乐陪伴着泪水。</h3><h3> ----他们曾用柔弱的双臂舞动着大铁叉迎着扑面而来的蒸汽从大锅炉里叉起滚烫的八角树枝叶,用生命之火从每锅数吨重的枝叶中蒸熬出少许精油;</h3><h3> ----他们曾无所畏惧地举着树枝扑向熊熊燃烧的山火,用弱小的身躯亲吻火场残留在灰烬下尚未融化的冰疙瘩;</h3><h3> ----他们曾在冰雪之夜接两位巡山知青的报警冒着严寒上山抢救被冰凌压弯了腰的八角树、敲碎冻凝在电线上的沉甸甸的冰穗,用尽洪荒之力去呐喊温暖的春天;</h3><h3> ----他们曾艰难地在山间小溪里淘沙为建造给自己遮风避雨的"知青楼" 添砖加瓦, 用稚嫩的肩膀撑起头上的那片蓝天;</h3><h3> ----他们曾背着竹篓冒险爬上木质脆弱的高高八角树采摘八角,用沉甸甸的劳动成果去编织理想的花环;</h3><h3> &nbsp;----他们曾聚集在"青年突击队"飘扬的旗帜下,以临时搭建四处透风的茅草房大通铺为栖身之所,在竹唛坑植树造林大会战寒风凛冽极端艰苦的工地上用高昂的斗志点燃青春之火谱写了一曲曲激情燃烧感人肺腑的青春壮歌;</h3><h3> ---- 他们曾自编自导自演在场部文艺汇演的舞台上敲锣打鼓演出"三句半"、载歌载舞地跳起反映知青生活的舞蹈《育新苗》:"旭日东升光万丈,东风送来八角香,林场儿女心向党,豪情满怀迎朝阳……",用歌声唱响对未来生活的期盼;</h3><h3> ----他们曾在野外作业中与毒蛇和山蚂蝗零距离接触、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跳进溪水里拿砂石刷洗被蚊虫叮咬瘙痒而抓挠得鲜血淋漓的双脚,用微笑迎接命运的挑战;</h3><h3> &nbsp;----他们曾身背红色药箱手拿电筒奔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为病人驱走病痛的黑暗、送去温馨与安详,面对抱着病危婴儿号啕大哭的患者家属用满腔的热忱去诠释赤脚医生救死扶伤永恒的精神和誓言、去演绎人道主义的乐章;</h3><h3> ----他们的足迹遍布六冻、黎迷、大冻水、大垌角、搭枧、高寮等护林点和村屯的山脊沟壑,用忠诚的脚步丈量着林场的每一寸土地;</h3><h3> 1975年冬的那场连续7天望不见天的冰雪和随之而来的容县高山林场烧过来的那场山火啊,一段心灵在冰与火的淬炼中涅槃的历程……</h3><h3>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里, "加菜"成了他们贫乏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奢望,"落水狗"成了他们宵夜的重要选择,"水鸡竹"成了许多男知青的亲密伙伴,"清湾"、"四方山"、 "蚊子塘"等附近村屯成了他们相互调侃的最佳用语,场部电影放映小分队人挑马驮翻山越岭送来的"露天电影"成了他们数月一遇的精神大餐,而负责每周一次出山到十多公里之外的墟场驮运猪肉和报刊信件的赶马人成了带来梦想和希望的最受欢迎的人。</h3><h3> 在战天斗地风雨同舟的年月里,在朝夕相处的日子中,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共同播撒生活的希望,用汗水浇灌那片茂密的八角林。冰雪酷暑的磨练,番薯芋头面坨坨的煎熬,把他们的命运连在了一起,结下了患难之交的山友情谊。</h3><h3> ……</h3><h3> 如今,那段苦与累交织的历史已经凝固。大多数知青早已出山返城,带着对那段青春岁月的深深眷恋;有人没走,仍在继续着昨天的追求。 尽管时代使他们的人生道路变得十分曲折和坎坷,但他们靠才华追补生命的质量,靠自强彰显人格的魅力,靠拼搏赢得了人们的赞誉……</h3><h3> 时光流逝,隔不断当年林场知青的情怀;岁月沧桑,抹不掉心头的记忆。过去的一切,虽已成往事但却不能如烟云般消散;每当回首,都因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而觉得人生充满精彩。他们通过网络、故地重游、上山纪念日聚会等各种形式,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再闻山林和八角的芬芳、延续知青岁月结下的深情厚谊、审视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从而收获一些新的人生感悟。</h3><h3> 追溯蹉跎岁月的往事,总有一段熟悉的旋律远远飘来。 此刻,它正回旋在耳边。它的旋律中,流淌着青春的热情与惆怅;它的歌词里,充溢着人性的魅力与渴望。它告诉后人:有这样一群人,曾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有那样一个时代,曾造就了这样一群人……</h3> <h3><b>  伴随着共和国的坎坷步伐,我们走过了跌宕沉浮的历程</b></h3> <h3>十八岁的花季穿上了新工装</h3> <h3>日记摘抄(一):</h3><h3>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冯强、陈积林、陈世彬、罗伟元五人于傍晚5时10分冒着寒风冷雨再次攀登石人嶺哨所,经过40多分钟的努力于5时50分登上哨所。环顾四周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冰雪,哨所窗口所结的冰大约有20多公分厚。由于寒风凛冽冻雨袭人,我们只停留了10分钟,在哨所门口留下"容山五壮士,重战冰雪山"十个字后,便于6时匆匆下山。回到住地已是6时40分,天色已黑。</h3><h3><br /></h3><h3>日记摘抄(二):</h3><h3> 大容山峰裹银妆,石人嶺上泛白光</h3><h3> 雪穗冰锥树上挂,剔透花草地下闪</h3><h3> 莫道北国风光好,容山风景更迷人</h3><h3><br /></h3><h3>日记摘抄(三):</h3><h3> 三九天,北风吹</h3><h3> 手握锄头种树苗</h3><h3> 绿化荒山多产材</h3><h3> 双手磨起劳动茧</h3><h3><br /></h3><h3> 三伏天,烈日晒</h3><h3> 大汗淋漓干农活</h3><h3> 多种经营大发展</h3><h3> 皮肤晒黑模样变</h3><h3> </h3><h3> 1976年12月30日于八角山</h3><h3><br /></h3><h3>励志诗抄:</h3><h3> 马蹄破冰川,</h3><h3> 套杆打豺狼,</h3><h3> 宝贵青春属人民,</h3><h3> 誓将青春献人民,</h3><h3> -----那是我们的张勇啊</h3><h3> 舍生忘死救羊群。</h3><h3><br /></h3><h3> 气盖双河浪,</h3><h3> 壮歌震北疆,</h3><h3> "活着就要拼命干,</h3><h3> 一生献给毛主席。"</h3><h3> -----那是我们的金训华啊</h3><h3> 化作雄鹰云里翔。</h3><h3> </h3><h3> 1977年10月10日抄录</h3> <h3><b>  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b></h3> <h3>进山时未满十七岁,尚属未成年人</h3> <h3>不爱红妆爱工装</h3> <h3>竹唛坑植树造林大会战工地上的青年突击队女队员</h3> <h3> 火红的青春闪闪发光,</h3><h3> 坚定的信念宛如磐石,</h3><h3> 拼搏奋斗挥洒热汗,</h3><h3> 把春天般的缕缕柔情,</h3><h3> 把夏天般的腾腾热血,</h3><h3> 凝聚成烈焰般的赤诚,</h3><h3> 交给了祖国,献给了大山</h3> <h3>待我长发及腰,霓裳羽衣可好 ?</h3> <h3>我们是光荣的青年突击队员,我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h3> <h3>  1976年6月的这一天,八角山路口的那棵八角树显得特别挺拔</h3><h3> </h3><h3> 抬头望见北斗星</h3><h3> 心中想念…想念…</h3><h3> 迷路时想您有方向</h3><h3> 黑夜里想您照路程</h3><h3> ……</h3><h3> </h3> <h3>1976年6月,广西林校实习生的到来给女知青增添了新的欢乐…</h3> <h3>阳光啊下面的八角树哟</h3><h3>婆娑啊美丽芳香萦绕哟</h3> <h3>帅呆了!仿佛丛林作战的跨国雇佣兵</h3> <h3>协助公路勘测设计人员在山沟里选点</h3> <h3>返城探亲的淡淡喜悦</h3><h3>回转在跳跃的车轮间</h3> <h3>高考是走出大山的捷径之一</h3> <h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知青楼前的你我他</h3> <h3>远处的山口通向外面的世界,身后那栋楼房是我们编织美梦的地方</h3> <h3>  天边有一座高山</h3><h3> 那是我梦中的牧场</h3><h3> 山中有一幢危楼</h3><h3> 那是你昨夜的闺房</h3><h3> 我要上山 上山放歌</h3><h3> 去追寻昨日的期盼</h3><h3> 我要楼下 楼下采拮</h3><h3> 去编织美丽的梦乡 梦乡</h3><h3><br /></h3><h3> 那片群山环绕、八角飘香的遥远山林啊,埋葬了多少青春的梦想。几十年来,他们一次次地故地重访、一遍遍的魂牵梦绕,他们究竟要寻找什么、要述说什么、要记住什么呢?</h3> <h3><b>  上山十三周年</b></h3> <h3>看着渐行渐远的清湾、四方山,笑了</h3> <h3>青春靓丽 风采依然</h3> <h3>让放飞的心情吐出芬芳的希翼</h3> <h3>他们仿佛在寻找那即将逝去的青春</h3> <h3>从美感的角度仔细推敲,这6位女士的站位似乎挺合理的</h3> <h3><b>  上山三十周年 。 与二十年前相比,此情此景此人已略显沧桑</b></h3> <h3>虽然岁月的痕迹已经爬上你我的眉梢,但再次相见,心中依然涌动无限激情</h3> <h3><b>  一百多位知青汇集场部,纪念上山四十周年。40年漫长岁月的洗礼,昔日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如今已是饱经风霜年近花甲的老头老太。他们的儿孙们已经很难理解当年父辈祖辈的爱恨、悲欢、诉求与情怀,也很难感知那短暂而又漫长的岁月对人的心灵的震撼</b></h3> <h3>人已老,天亦老,心未老,情未了</h3> <h3>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h3> <h3>谁说一心不能两用?瞧这几位,叙旧和摆POSE两不误</h3> <h3>无情的岁月将皱纹抹到了我们的脸上,将白发染到了我们的鬓上</h3> <h3>岁月可以让青葱的你我变老,但不变的是所有人心中的那份情、那份爱</h3> <h3> 没有风雨躲得过</h3><h3> 没有坎坷不必走</h3><h3> 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h3><h3> 不去想该不该回头</h3><h3> ……</h3> <h3>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起,咫尺天涯。瞧那羞涩扭捏的样子,你以为她是清湾的"小芳"啊……</h3> <h3><b> 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b></h3> <h3>看见这块路边的大石头,感觉快要到"家"了</h3> <h3>在当年遮风避雨的那幢楼房前留个影</h3> <h3>当年硬化了的晒场如今已是杂草丛生</h3> <h3>2016年的春夏之交,</h3><h3>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h3> <h3>承欢侍宴无闲暇,从此群主不理群</h3> <h3>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h3> <h3>四十二年过去,终于等到这温馨的一瞬</h3> <h3> 一壶浊酒喜相逢</h3><h3> 古今多少事</h3><h3> 都付笑谈中</h3> <h3><b>  &nbsp;纪念上山四十三周年。</b></h3><h3><b> 火热的七月,欢聚在自己特有的节日里,再次共同回首那段难忘的岁月, 缅怀那难以割舍的山友情谊……</b></h3> <h3>让世界上最纯净的风吹拂襟怀 </h3><h3>让最艳丽的花朵染香衣角 </h3> <h3>当欢乐穿越时空 激荡豪情无限</h3> <h3>穿越时空,追寻梦想,我们依然拥有一颗纯纯的少男少女心</h3> <h3>当梦想挽起明天 拥抱生活的灿烂</h3> <h3>好抢手哦!侗、苗等少数民族妇女通常用扯耳朵表示对异性男子的喜爱</h3> <h3>每次相聚都是缘分的延伸,每次举杯都有太多的理由。来吧亲爱的朋友 ,让我们为相约举杯祝愿…</h3> <h3>不要问何时再相聚,也不要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期待着下一次重逢,期待着年老的时候我们的心还像此刻一样年轻</h3> <h3><b>它山之石: 柳城县大埔镇洛崖知青城</b></h3> <h3><b>它山之石:六万林场知青纪念场所</b></h3> <h3>  岁月匆匆沧桑了你的容颜</h3><h3>  没有歌声也闻不到芳香</h3><h3>  在那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上</h3><h3>  只有一幢危楼孤零零</h3> <h3>  激情、寄托和回忆都留在了这幢楼房里,它的存在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特殊群体的苦辣酸甜</h3> <h3>斯人已去,当年一号行宫竟如此颓败</h3> <h3>此刻,血液沸腾了,灵魂像是被召回了久违的家园</h3> <h3>曾经的国有木材生产企业,如今已成为自然保护区。担负起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保护林业生态文化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任……</h3> <h3>断壁残垣,满是斑驳、凝重与沧桑,裹挟着久远的历史</h3> <h3> 泰戈尔曾说: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的国度</h3> <h3> 在岁月的侵蚀下日渐沧桑的知青楼</h3> <h3>那是走出大山的通道,当年他曾在山口 停留 停留</h3> <h3>当年知青的劳保用品——军用水壶</h3> <h3>当年知青使用过的劳动工具——大镑、锄头、勾刀</h3> <h3>  多少年广阔天地的风雨打造了挺直的脊梁,多少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调和了人生的匆忙。也许,若干年后,那些也长到同一年龄的孩子们会忘掉"知青"这个名词。但,历史为知青作证!今天在为历史作证!若干年前,当他们告别知青生活时,他们曾经说:我们的心事,永远没有读者。</h3><h3><br /></h3><h3> 那段岁月越走越远,但当年的故事却永远不会遗忘;那段岁月无论多远,那出工的哨音仿佛就在耳边……当年的风和雨、悲与壮、泪和血、思与情,随着岁月的远去,已化做鲜红,化做葱茏,化做绚丽斑斓,化做晶莹剔透,化成了一代人生命中的永恒……</h3><h3><br /></h3><h3> </h3><h3>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谨以此 献给当年一起进山的148位知青,特别是一起在八角山分场生活和工作过的35位山友</b></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br /></b></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