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崖门海战,发生在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江门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海战,后世认为是中国最残酷的第四大海战。</h1><h1> 夕阳下,天空中紫色的云层,犹如战士的鲜血,溅起崖海翻腾的波浪,好像哭声,在无垠的大海上回荡……这场战役,关系到南宋的存亡,也是宋元之间的残酷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场面十分悲壮。</h1><h1> 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心里依然疑惑重重:少帝赵昺,是否已经遇难?是否已经被张世杰救走?如果殉国了,小皇帝的墓地,是在深圳赤湾南山吗?曾经有传说,小皇帝赵昺的墓地在崖山,但却是“无人碑”,如何解释?</h1><h1> 生死两茫茫!可怜的小皇帝,至今,留下了多少故事?多少怀念?多少猜不透的谜,却在穿越时光……</h1> <h1>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端宗死后,朝臣江万载、陆秀夫等人拥赵昺为卫王。赵昺公元1272年出生,公元1278年登基,公元1279年去位。度宗第三子,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卫王赵昺时年8岁,是宋朝最后一位帝王。</h1><h1> </h1> <h1> <b>崖门惨烈的海战</b></h1><h1> 2月6日,双方进行最后的决战,元将张弘范分兵四路,在崖门海上设计,准备发动猛攻。宋军,忽听得张弘范所在的指挥船上奏起了音乐,以为是元军将领在举行宴会,战斗力松懈下来。</h1><h1> 不料此乐声,是元军总攻的讯号,张弘范的指挥船直扑而来,箭如暴雨。元军在乱箭掩护下,夺走了宋军的战船七艘。各路元军又一齐猛扑过来,从中午到傍晚,海战进行得异常激烈。忽然,张世杰见到宋船被火烧、士兵被杀,战场上溃势已定。他悲伤至极,知道大势已去,急忙将精兵集中到中军,并派出十多名士兵乘船,去接小皇帝昺,突围出战场。</h1><h1> 小皇帝,这时正由左丞相陆秀夫守护着,待在一艘大船上。小船来接帝昺,陆秀夫不知孰真孰假,担心昺被元军截获,坚决拒绝。</h1><h1> 他知道君臣都难以脱身了,就连忙跨上自己的座船,仗剑驱使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投海自尽。然后,换上朝服,回到大船礼拜帝昺,哭着说:“陛下,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理应为国殉身。德佑皇帝(恭帝)当年被掳北上,已经使国家遭受了极大的耻辱,今日陛下万万不能再重蹈覆辙了!”</h1><h1> 帝昺则给吓得哭作一团。陆秀夫说完,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背起九岁的帝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顷刻间君臣二人就沉没得无影无踪。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将士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震天,几万人纷纷投海殉国。</h1><h1> 这是历史上流传的说法:小皇帝昺,已经随陆秀夫跳海殉国了!</h1><h1> 张世杰率领水军余部,突围而出,来到海陵山脚下,不久,有人带来了陆秀夫背负帝昺共同殉国的噩耗……</h1> <h1> 1964年秋,田汉同志到访新会时,写下“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行草书,直到1988年新会博物馆与古井文化站才将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h1> <h1><b> 小皇帝赵昺生死之谜</b></h1><h1> 许多说法,张世杰听到小皇帝已殉国,也蹈海身亡!</h1><h1> 另外,陈宜中此人,是否身在异国?或者说,他们都是救小皇帝昺的臣子?至今没有定论,不解其惑。</h1><h1> 其中一个说法:陆秀夫背着少帝昺跳海,是迷惑元军的。实际上,他把少帝的黄袍解下,让同龄儿子穿上,并系上玉玺,跳海而亡,迷惑了元军。而少帝昺,已经被张世杰的士兵,安然接走,逃出了崖门,出海,去了异国他乡,隐蔽起来。</h1><h1> 而史上另一说,1279年南宋覆亡后,直至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还在下诏“追捕帝昺及陈宜中”,其实一切皆因元朝政府,并未确定宋帝昺,已亡于崖门海战之故。在这六年间的高压政策下,中国南方一直处于“起义-屠杀-起义”的动荡之中,出现了“十年兵火万人愁,千百中无一二留”的悲惨状况。</h1><h1> 陈宜中是南宋末年的宰相,浙江温州人。在抗元的态度上,陈宜中曾一度畏头缩尾,无所作为,到他开始积极抗元的时候,临安城却已危在旦夕了。正在宋廷上下乱成一团之时,陈宜中曾与谢太后等人相约逃出临安。然而,仓皇间不知哪里出了差错,先行一步的陈宜中,最后没能与谢太后一行会合,他也因此落了个“出逃宰相”的骂名。</h1><h1> 在后来的南宋小朝廷中,陈宜中又因这骂名多次与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人交恶,最后终被排挤出南宋朝廷,流亡海外(越南、泰国一带)。在元朝大军压境之际,宋军招讨使黎德,正好要派义军首领之一的马南宝(香山人),率兵前往占城(越南)押运粮草,并迎接宋朝散兵回来参加义军。</h1><h1> 马南宝见眼前形势并不乐观,于是向黎德建议说:“不如趁此次派军前往占城,顺便将晦儿也一并送过去,那边有陈宜中接应,可以万无一失。”黎德深知眼前局势凶险万分,于是同意了马南宝的建议,将儿子黎晦随军送到了越南。 </h1><h1> 马南宝在临行前曾留有家书,并将此事记录其上,由于这家书不久后就成了绝笔,因而被其家人保留了下来--这或许就是黎晦身世的最初来源。</h1> <h1> 张世杰、陆秀夫面对孩子般的小皇帝,心情很凄凉,或许在他们心中,也希望保护小皇帝一生一世!</h1> <h1> <b> 被追杀的黎晦也是谜</b></h1><h1> 鉴于梁起梓曾密告说“黎德将一十来岁少年托付给陈宜中”,敏感的元朝政府马上联想到这少年,可能就是未落网的“宋帝昺”,于是才有了1285年“追捕帝昺及陈宜中”的诏书(如果未亡的话,那时的宋帝昺正好14岁左右)。在元朝穷追不舍的逼迫之下,陈宜中即便远在占城,也无以安身了,只好一路辗转秘密到了暹罗,这才躲过了元朝的追捕。</h1><h1> 以陈宜中宰相的身份,为什么愿意收养招讨使黎德的儿子?应该说,“黎晦”的身份,值得后世的宋史专家重新思考,他是否是幼帝昺呢?</h1><h1> 在捕杀了400南宋臣民后,忽必烈见南方再也翻不起什么惊涛来了,另一方面又迫于东南亚诸国的强烈抗议,陈宜中等人这才得以在暹罗安平立身。</h1><h1> 由于黎晦始终不是陈宜中的家人,长大成年后,他就离开了暹罗,漂泊于南洋各地,并最终在占城清化省一带定居了下来。</h1><h1> 也许出于祖上的“造反血统”,黎晦在越南清化的一家三代(黎晦-黎汀-黎旷)均为凶勇睿智之人,公元1385年,黎利就降生在这样的豪强之家。1428年,黎利成功逼退了越南境内的明朝军队,并宣告越南独立,这就是越南历史上的“后黎朝”。</h1><h1> 有关黎晦的身世,即便在越南本土的历史上也鲜有考证,只传闻他是来自“暹罗的一个温州家族”。结合越南的地方传闻及“马南宝家书”后,这一看法即便作为“稽考”,也应该论证或考究真相。</h1><h1> 传说中,“宋帝昺”未亡的故事,其实来自于此,因而也有“黎晦就是宋帝昺化名”的说法。有人曾列举“黎德儿子之谜、400南宋臣民舍命保护、陈宜中不惜代价流亡暹罗”等,以此论证“黎晦就是宋帝昺”,这说法曾得到一些史学家的支持,并认为陆秀夫投海所背的小皇帝其实只是“替身(他的儿子)”。</h1><h1> 迄今为止,我们尚未能考证出“黎晦就是黎德的亲生儿子”,也未能证实陆秀夫投海所背的就是“小皇帝”,至于宋少帝陵里的骸,就更无法证实其真实性(仅凭所穿衣服,不足以证明那人就是宋帝昺)了。</h1><h1> 如果某天能证实“黎晦就是宋帝昺”,那么“越南后黎朝”将会被如何重新定义呢?</h1><h1> 注:1285年元世祖诏书“追捕帝昺及陈宜中”及相关起义等记述来自《元史》及《新会志》。</h1> <h1> 宋末三杰一一</h1><h1> 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h1> <h1><br></h1><h1><b> 张世杰和小皇帝的迷局</b></h1><h1> 宰相陆秀夫,眼看要被元军俘虏,就背起9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张世杰得知消息,恸哭。率残军砍断维绳,指挥战船趁着朦胧夜色,保护着杨后突围,撤退到海陵山。张世杰还想奉杨太后求立赵氏之后,但杨太后听说帝昺遇难,也恸哭赴海死。</h1><h1> 张世杰收太后尸,葬于海滨。</h1><h1> 四天后,海上刮起飓风,将士劝他登岸避风,张世杰叹息道:“无以为也。”他相信上天有灵,便登上舵楼祈祷说:“我为赵氏矣,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风浪越来越大,大船倾覆,张世杰这位抗元名将,最终未能实现他收复失地的夙愿,饮恨葬身于平章山下大海之中。</h1><h1> 传说,张世杰墓位,在珠海斗门县黄杨山东麓,面积176平方米。墓碑原为端州石,高1.33米、宽0.61米,镌刻正楷空心字碑文:“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讳世杰之墓”。但其墓,没有张世杰的真身,只是后人筑的衣冠墓。</h1><h1> 究竟怎么回事?后世猜测,张世杰并没有被海水吞没,而是带着小皇帝赵昺,和少数亲兵,迂回,远走他乡,去了占城。而和陆秀夫一起殉国的,是他让儿子隐身,穿着小皇帝的龙袍,挂上玉玺,跳海身亡。元军,寻到尸身,已经面部皆非,其他的宋军战士,终是承认此少年,就是小皇帝赵昺。</h1><h1> 元军元帅张弘范,虽然心存犹疑,但找不到小皇帝真身,只好报上,说是小皇帝赵昺,于是,南宋灭亡,就成了定局。即便后人再有猜测,元朝朝廷也就“模棱两可”了。在他们心中,认为小皇帝不可能再翻身了。</h1><h1> 而小皇帝赵昺和张世杰,在海外隐藏起来,成为南宋王朝最后的一个迷局。</h1> <h1> 张世杰,是否救走了小皇帝,至今是个谜!</h1> <h1> 失去了鲜艳的春天,小皇帝走进冰裂、寒冷的冬季,令人伤怀!</h1> <h1><b> 赵昺之谜无法解开</b></h1><h1> 在史上传说中,赵昺已经身亡,但是,他的墓地,究竟在何方?依然没有人能够判断,以下的文字,也只能是扑朔迷离的纪录,有待于解开新会崖山之谜,才能真正寻到小皇帝的生死之谜局。</h1><h1> 一、赤湾南山墓地:</h1><h1> 《赵氏族谱·帝昺玉牒》载:“后遗骸漂至赤湾,有群鸟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往海边巡视,忽见海中有遗骸漂荡,上有群鸟遮居,窃以异之。设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礼葬于山麓之阳。”</h1><h1> 而民间则传说,当时赤湾海滩漂来一具身着黄袍龙衣的童尸,而赤湾海边天后庙(即今天位于赤湾的天后博物馆)的一根栋梁却突然塌下,庙祝与乡绅父老急忙焚香问卜,得知童尸为少帝遗骸,塌下的栋梁是天后娘娘送少帝做棺材的材料,当地百姓于是礼葬赵昺于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脚下。</h1><h1> 二、漳浦海面才投海殉国:</h1><h1> 《宋史》的疏漏缺错,历代史学界已有严词警正,如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李慈铭都先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南渡诸臣传不备”。</h1><h1> 已故厦门大学叶国庆教授《说〈宋史•陆秀夫传〉“莫得而详”的事件》中提到,陆秀夫不但有子留潮,而且还有子留居福建。据叶教授生前考证推断,有两个史例可证秀夫抱帝昺投海的地点可能不是崖门,而是在漳浦六鳌海面,而其时“秀夫子乘机登陆”生回:</h1><h1> 1、是赵宋亡后,隐居于漳浦县赵家堡的赵匡美第十世孙,这个赴冈州后“朝夕随驾在旁”的闽中郡王赵若和,于“祥兴二年崖山陷……若和侍臣黄材、许达甫夺船十六艘窜港而出。谋往福州,再举图复,不料到浯屿遇飓风折往漳浦西登岸,择地栖身于银塘积美湖,最后安居于漳浦湖西。这段史实《宋史》遗漏了。</h1><h1> 2、是《宋史•张世杰传》云“崖山失陷后,世杰断维以十余舰夺港去,后又回崖山收兵”,上面提到赵王若和也夺船十余艘,窜出崖山港口。如此陆秀夫和帝昺所坐的船,也可能冲出包围圈,到漳浦海面才投海而死。</h1><h1> 龙溪陆秀夫古祠有对联云:“一片丹心扶宋主,六鳌海面抱君王”。据乡里老者云,此联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历史线索:据《宋史•陆秀夫传》,秀夫和其妻同船航行海上,船中有妻在,当应也有子女在,陆秀夫之子可能乘机登陆,寄居于漳浦,其后有一派隐居龙溪。</h1><h1> 也许,此联是陆秀夫的儿子有意用这种形式来,记录父亲为国捐躯的真相。</h1><h1> 而赵昺的生死之谜,依然是“九连环锁”,无法开解!</h1> <h1> 据说,小皇帝赵昺的墓地,在深圳赤湾南山,赵氏家族的族人,常从香港,坐船,来此祭祀,表达对小皇帝的怀念。</h1> <h1><b>宋末三忠异代尊,丰碑十丈耸崖门。</b><b><br></b><b>将军屡败犹能战,丞相临危不幸存。</b><b><br></b><b>铁戟有时埋岸草,血波千古打渔村。</b><b><br></b><b>摩挲奇石斜阳里,应将精神教后昆。</b><b><br></b><b> (田汉《咏奇石》)</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