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父亲林毅,1926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俚岛海滨的农民家庭。祖父虽然家境贫寒,但还是让父亲去读书识字,迫于家境,只读了五年便不得不终止学业去大连做学徒。父亲年幼时就有着极强的爱国心和正义感。日军入侵中国,十二岁的他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宣传活动,相约几个同学去参加八路军,但没能如愿。直到1945年1月份入伍到八路军独立团,披红骑马地被选为新兵代表在万人大会上激昂发言,从此,父亲开始了为解放全中国而英勇战斗的征程。</h3><div> 1947年父亲所在部队改编为华野八纵队,他在71团8连任文化干事,并于同年入党,并荣立三等功一次。1949年3月,在二十六军第七八师二三二团担任敌工干事,战斗的硝烟陪伴着他一路奋进。打荷泽、战黄维、解放开封、黃泛区剿匪、淮海战役、渡江作战(战前荣立三等功一次)、解放上海……在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的战斗中,曾被炮弹击中掩体而毫发无损;曾被敌机扫射擦过头皮、打烂衣服;曾与敌人肉搏战时只手抓住敌人的枪管因敌人子弹未炸而捡回性命;曾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冒着密集的火力救回自己的战友;曾在夜行军中发现与敌人部队番号一字之差,机智的通知战友,未发一枪俘虏了一个连的敌军;曾在为攻打台湾的游泳训练中,感染了血吸虫病……父亲的战斗经历可谓浴血奋战、九死一生。</div><div> 1949年8月,我国组建空军,父亲被选中并去济南五校一期甲班学习。这一批飞行学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了震惊世界的成绩。父辈们凭着高度的革命觉悟、战争中培养的大无畏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短短一年时间1950年10月,中国第一代速成班飞行学员毕业了。</div><div> 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上海混成旅六团二大队。(朝鲜战争之后,父亲所在的混成旅六团是后来空二师的基石,四团是空一师的基石)。</div> <h3> 第一步要先进行米格15歼击机的改装训练。没有高速教练机,只能用雅克11替代。在初步学习了该机型性能特点及注意事项后就开飞了。即无人指导,也无模拟舱实习,更无老同志带飞。在克服了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各种操作难题后,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完成了改装飞行并加紧作战科目训练。在这关键时刻,父亲的血吸虫病发作了,被部队送去上海第六医院治疗。他人在医院心系部队,知悉部队将奉命援朝作战,病未治愈就坚决要求出院。父亲乘火车赶到安(丹)东浪头机场,同时递上血书坚决要求参战。</h3><div> 由于朝鲜战场急需,为了尽快具备作战能力,虽经一年的航校学习能够担负战备值班并升空作战,但我国年轻的飞行员技术很差,连普通的特技都没有训练过;而我们的对手却都有着成百上千小时的飞行经验,飞行技术远在我们之上。对此,父辈们并不畏惧,在战争中学习战斗,在空战中练习技术,许多动作都是在实战中摸索练就的。</div><div> 当时的空战特点是大机群作战,父亲所在团只有20多架飞机,任务是保证我大机群返航时防止敌机偷袭而起飞护航,战斗机会较少。终于盼来了升空作战的时机,在第二次大、小和岛空战中参战,空中只见副油箱前后飘落与敌机混在一起,父亲与战友们经过一场激烈的空中格斗和追击,圆满完成了任务。敢打敢拼,技术力量相差悬殊的年轻中国空军敢于亮剑美国王牌飞行员,并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战绩。</div><div> 由于国内华东地区防务任务较重,父亲所在部队奉命返回上海。突击进行夜航训练。训练结束,父亲被调往杭州担负起保卫毛主席的夜间值班任务(毛主席当时在杭州)。</div><div> 1955年二师五团组建,父亲被任命为大队长。1959年底,部队驻防盐城。因为飞行技术过硬,父亲奉命到甘肃酒泉鼎新十号基地的混成团担负科研项目的飞行任务。他为自己的使命感到骄傲和自豪。混编团里来自各部队各机种的空地勤人员都是全国挑选的骨干,团长刘连树、飞行员秦玉贵、张家木、周全宝、父亲等在基地非常受重视。掌握了相关技术后,父亲第一批参加导弹试射任务。在当时,对于组建不久的酒泉基地来说,该任务的意义并非是一次普通的导弹试射,更在于它是后续原子弾发射试验的一个预演。父辈们的努力,不仅为原子弹的成功发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在空军的荣誉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科研项目暂时停止。父亲因改装完成了歼六机的飞行就被分配到鞍山空一师一团二大队任大队长。当大西北有相关试验任务时,父亲又多次被派去执行任务。尤其是后来的两弹试验,父亲都被派去担负空中警戒任务,这是当时的绝密行动,直到蘑菇云升上了天,我们都不知道父亲是这一惊天之举中的一员。</div><div> 空一师距沈阳飞机制造厂很近,每当沈飞有援外飞机派送任务时,大都由空一师担负。父亲也多次执行过援外飞机的转场任务,多次克服了自然环境恶劣、天气突变、能见度差、看不见机场和跑道,在引导员指挥下盲降……等诸多困难而圆满完成了任务。</div><div> 1969年,父亲奉命赴112飞机制造厂(后简称沈飞公司)协助歼六三型飞机的改装试飞及歼教飞机的研制。其间曾驾机去北京为中央领导汇报演示飞行;在是否上马歼教六项目上,起初厂、军方意见不统一,分歧很大。设计所和工厂倾向上马高新项目,认为研制歼教六机意义不大,缺乏轰动效应,态度消极。对此父亲以我军战备训练的实际需求出发,严肃指出高级教练机是我军装备上的空白,无论从完善部队装备亦或作战训练的任何角度都应尽快研制,再也不能让我们的飞行员在没掌握高速飞机的特性、没有教练员带培的情况下冒着失速、进入螺旋、失事等风险在单座机上盲目进行改装飞机了。美、苏等世界发达国家也都非常注重高教机的研制和生产。父亲的观点和立足实际的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了厂领导,统一了认识,投入了研制。他为我国高级教练机的研制及后续歼侦六系列飞机的生产打开了局面铺平了道路,为我国的飞行训练工作做出了贡献。</div> <h3> 1970年初,我国组建空军第一试飞团,直属空军由沈空代管,父亲被任命为团长。为保证试飞质量,父亲亲自选调,先后两批培训出十余名飞行技术过硬的试飞员。</h3><div> 当时生产的飞机很多,试飞任务非常重,积压的飞机摆满了几个机场。作为领导,在困难和危险面前父亲总是冲在前面,对有疑难故障和有试飞风险的验证试飞,父亲当仁不让;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担负起重大的新机科研和汇报演示飞行。而对待荣誉和利益父亲总会让给他人,如一次次出让出国执行任务的机会,团里一些紧俏的购物指标总是让给他人,转业的飞行员主动上门转让条件好的房子都被父亲婉言谢绝了......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div><div> 1971年12月2日,援巴飞机出现了一些问题,林彪集团有人闹到中央。由叶剑英主持召开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余秋里等多位首长到会,父亲随军区和厂方代表参加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共召开了五次会议。会议期间12月26日,周总理亲临会场,父亲向总理汇报了飞机的具体情况。午饭时总理知道大家还没有吃饭,就叫人从食堂取来面包和鸡蛋,和大家一起一边吃饭,一边继续开会。总理告诉大家:“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特地来看看大家。”</div><div> 最令人难忘的是,1974年父亲在一次例行试飞中,飞机起飞不久突发险情,双发动机突然停车;供电系统异常;电台和导航系统也都停止了工作;当时飞机位置在抚顺附近,高度7000米,速度900公里/小时;父亲马上报告地面,但无线电不通;当即进行空中开车,但二次开车不成功。在没有引导雷达和友机引领的情况下,父亲沉着冷静,凭着娴熟的技艺,参照熟记在心的地标,避开人口密集的城区工厂寻找着返航的目标,以最小的高度和速度损耗,对向机场,观察地面,寻找迫降地点。下面都是山林,他沉着冷静,下决心一定要挽救飞机,不能造成国家财产的损失,同时还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就是牺牲个人的生命也再所不惜。他一面想着办法,一面检查飞机,除发动机和无线电不工作外所幸飞机操纵尚算灵活。他控制着高度的损失,观察其他飞机的情况,以免发生相撞,为了避免迫降失误造成地面人员和财物的损失,在高度大约3000多米时父亲急速盘旋下降高度,以最小的转弯半径规避着市区厂区,以非常规动作降低着陆速度,一个急转弯后紧接着对正跑道,最终以一个超乎寻常的完美姿态平稳地将战机滑向跑道。地面人员惊呆了!在飞机失去联络,大家都认为凶多吉少的时候,父亲的飞机竟奇迹般的飞了回来,人们大喜过望拍手相庆。大家急速围向飞机,父亲从容地跨出机舱,平淡地对地勤人员说了句,“飞机双发停车、供电中断,好好检查一下什么原因?”地勤人员以为父亲在开玩笑,这么严重的险情表现的如此淡定平静?可当人们检查完飞机,空停原因是由于起动箱部件松动脱落,引起电源系统搭铁短路,部分电路烧毁所致。可以定性为严重责任事故,摸着冰凉的发动机和尾喷口大家大惊失色,面面相觑。他们疑惑父亲是怎样把一个失去动力的铁疙瘩飞回来的?!在场的人无人知道父亲刚刚经历了怎样的生死劫难,是他用大无畏的勇敢态度和精湛的飞行技术,为国家挽回了巨大损失,避免了一场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div><div> 照例按条令应该停飞整顿并组织全面普查。父亲原准备停止飞行,但当时试飞任务繁重,大量待出厂飞机积压在厂,不能耽误试飞任务!又想到试飞中出现点问题不算什么,又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过后再组织检查处理都不晚,所以就决定继续飞行。事情汇报到沈空领导时受到邹炎副司令的批评,他说:“此事本来应该受到奖励,现在要批评你,为什么不停飞整顿?”。此事便被压了下来,没有向直属空军报告。厂里因是严重责任事故,保持缄默。父亲针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技术问题做出了严厉批评,不能用国家财产和人的生命为他们的不负责任买单。而对于他自己的行动,最无怨无悔并引以自豪的是他冒着生命危险保住了飞机,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后来几次别的部队同样发生空中停车挽回损失的事情,领导媒体高调褒奖、立功、倾全国之力的宣传造势,我们问父亲,你做了同样的事情却挨了批评心理平衡吗?父亲说:“比起那些牺牲了生命的战友们,我能平安地飞行训练就是最大的幸运和褒奖”。在级别待遇上,他从未伸手要过,当初从陆军选到空军时只要是干部可以高定一级,组织上漏定,他事后知道也没有再要;我们问他几枚军功章都是什么事情立功的?为什么只记住两次,而其它几次是何年何事立功受奖的,他只说年代太久记不清了。</div><div> 1977年调到三航校任副校长,飞行了两年之后,因年龄大了停飞,结束了近三十年的飞行使命。离开了战机父亲就要求离休,回归了家庭,填补了家中最重要而又经常不在位的位置,改写了每周一次或几周一次才能见到爸爸的历史。而此时我们四个子女早已踏着他的足迹,加入了空军部队的各个序列,为了国防建设而努力工作着。</div> <h3> 母亲杨淑华,1927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俚岛海滨的农民家庭。我父母亲于1944年结婚,婚后父亲就上了战场,母亲在家是民兵,积极参加青妇会工作,为支前宣传造势,动员青年参军卫国,为前线送过军粮供给.......因工作积极又是军属县里曾奖励她三间瓦房,在当地也是一桩美谈。因为战争期间通讯不畅父亲一度失去联系,母亲一无反顾坚信父亲一定平安无事,在母亲的心里从来不曾怀疑父亲会离她而去。这个信念体现在战争时期那个充满意外的年代,战后飞行训练那个充满危险的时光,这个信念支撑着她柔弱身体带着四个孩子,照顾双方的老人。这个信念让她多病的身体负担着全部生活重担,从不增加父亲的心理负担。这个信念让她跟随父亲离开山东去上海从西北再到鞍山、沈阳,丢掉了工作,断续了工齡,直到如今相携走过了世人艳羡的钻石婚后的红色地毯,笑谈人生冷暖,坐看云起云落。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对老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家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