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h3><div> 这首《卜算子》被读者誉为“中国最美丽的词”。它的作者是被尊为“倚声家老杜”的“清代第一词人”蒋春霖。</div><div> 有读者说,见了太多的桃红柳绿,严妆妖娆的清词丽句,偶然见着这一首天然去雕饰的小词,像一汪清泉,一点星光,顿觉眼亮。</div> <h3> 蒋春霖以词“笔”写“史”,为晚清词坛别开生面。他的《水云楼词》也因之得到多数论者的好评。谭献在光绪四年(1878)编成的《箧中词》里,选录蒋春霖词达23首之多,所选仅次于纳兰性德(25首)。谭献推重蒋春霖词,称为咸同“词史”。在他看来,蒋词真实地反映了太平天国起义和清兵的腐败无能。“咸同兵事,天挺此才。为倚声家老杜”,与纳兰容若,项鸿祚在清代“二百年中,鼎足而三”(《复堂日记》)。</h3><div> 有晚清词宗之誉的朱祖谋似乎也同意谭献“倚声家老杜”的说法。他在撰《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评蒋鹿谭曰“穷途恨,斫地放歌哀。几许伤春忧国泪,声家天挺杜陵才,辛苦贼中来。”</div><div> 学者龙榆生认为,谭献推举三家“词人之词”,其中最能表现时代精神者当推《水云楼词》。章石承则进一步指出,纳兰性德与项廷纪的词,所书写的都是从个人所直觉的月令花残,所遭逢的悲欢离合为出发点,而蒋春霖则不然,一方面也如容若、莲生一样的低诉出个人的悲欢离合之情,一方面他把眼光放远,注视到社会,沉痛地抒写家国兴亡之感。其“战争词”“开词家未有之境”。</div><div> 吴梅认为,“嘉庆以前,词家大抵为其年、竹坨所牢笼……至鹿潭而尽扫葛藤,不榜门户,独以风雅为宗,盖托体更较皋文、保绪高雅矣。词中有鹿谭,可谓止境……”“鹿谭律度之细,既无与伦,文笔之佳,更为出类。而又雍容大雅,无骚首弄姿之态,有清一代,以《水云》为冠,亦无愧色焉。”刘大杰对吴梅的看法深表赞同,认为蒋词苍凉激楚,备极酸辛。每一首都表现出社会的暗影与民众的哀伤。蒋“不仅是清代的大词人,并且是中国整个词史上的一个大词人。”</div><div> 著有《蒋春霖评传》的唐圭璋先生甚至认为,论清词当以蒋春霖为第一。“他的词,目无南唐两宋,更不屑于浙派和常州派的藩篱。他只知独抒性灵,上探《风》《骚》的遗意,写真性,写真境,和血和泪,喷薄而出。”</div><div> 据冯其庸《蒋春霖年谱考略》介绍,当时(三、四十年代)编纂的各种清词选本或丛刻,皆以选刻《水云楼词》为重心,如徐珂的《清词选集评》选辑有14首,陈乃乾汇刻《清名家词》收录《水云楼词》一卷;王煜《清十一家词抄》,抄选《水云楼词》达64首之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学界对蒋春霖在晚清词坛“卓然成一代大家”(周念永《水云楼词跋》),“集晚清词学之大成”(刘毓盘《词史》)之重要地位的高度肯定。</div> <h3> 一位读者读了蒋春霖的词后写道:“读他的词,语气畅彻,奇绝,冷险,又不碍江河破势东流。初读其词,第一感慨是清词竟能出如此篇章,实令我震惊。今人迷恋古典,意象是愈古愈佳,厚古薄近之情,概所难免。词人之心,实是独一无二取舍有度的私人世界,其热其冷,此间情谊锻炼,流转不息的岁月仅是注角而已。”</h3><div> 善哉斯言!</div><div> 蒋春霖墨迹绝少。笔者十数年来仅见过两件,另一件在嘉兴的一位朋友手里。这件《换巢鸾凤》词稿,虽然只是一段题跋,却也魅力无比,胜过俗墨万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