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书法的笔墨关系

李福广

<h3><b>在中国文化长廊中,中国画与书法因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一致,这对姊妹艺术既有互补性,又有独立性,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故中国画与书法意趣相通。</b></h3> <h3><b>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演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演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b></h3> <h3><b>一、中国汉字是从图画、符号逐渐演变形成的,汉字的书写和发展过程导致了书法艺术的产生。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股文,虽然它还处于汉字尚未定型阶段,但已具有用笔、结构和章法(布局)这三个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书法初步形成。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第一批载入史册的书法家。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主要是在秦汉时代确立起来了。秦汉之后的书法随着各个朝代的侧重不同,有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精辟总结。</b></h3><h3><b>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了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而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b></h3> <h3><b>中国绘画在古代被称为丹青或水墨,自从近代西洋画大量传入后,才对应出现特指中国传统绘画的名称"中国画",以示中外绘画的区别。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使用同样的工具,并且都是以点、线为主。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绘画作品一般都有题诗或题字,书、画因而汇合成了一个艺术整体,予人以更加丰厚的美学内涵。</b></h3><h3><b>书法是较之绘画更加纯化的艺术,绘画的形较为复杂和难于规范。书法是用纯粹的点、线表现黑白、疏密、大小、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所以它的律动感更加单纯和强烈;而绘画除了用点、线之外,还有墨色变化,更使画面具有丰富性。书与画的表现性是相同的,都是用抽象的笔墨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和精神倾向,这就是"写",像潘天寿说的"做画要写不要画",与书法同"写"就是抒写、抒发。书与画有其共同的表现形式,都借助于丰富的点、线来表情达意。所以,点线的质量就成了书画家们共同的追求。赵孟頫的"石如飞白木如箍,写竹还应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就是从笔法上对书画进行了比较而得出的结论。这里的笔法并非技法,而是点线作为表意符号所对意蕴的传达和表现。画中有书意,是画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增加有限的点线的表现力的必然结果。所以,书与画虽为两个不同学科,却有着相通的血脉。书意,使所画的形象更生动,更具有美感,从而提高了画的品味。抽象的点线本身就具有着无限的美感,其轻重、干湿、浓淡、燥润等等形式都蕴涵着丰富的意象。</b></h3> <h3><b>二、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两者在其工具、材料上的相同,特别是毛笔这一特殊的工具、其执笔、运笔的方法也是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关于用笔的要求,在古代以中锋为上的一些基本规范均为书法和水墨画所秉技。所以唐代张彦远说:"书画异名而同体",书画自古相通,用石涛的话说是"其具两端,其功一体"。历史上同兼书画者大有人在。有以书入画者,也有以画入书者,有以画名世者,也有以书名世者,所以就出现了画家的书法和书家的绘画。画家作书多将其绘画之笔墨意趣之于尽收眼底,故书有画意;书家作画,擅长将书法的笔未能气韵用之以画,故画有书味。无论是画家之书还是书家之画,高水平的都是画法通书法,其书风画意以浑然一体者为。</b></h3> <h3><b>三、在书法史上,从宋代的米芾开始,元代赵孟頫,明朝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石涛、八大、郑板桥、金农、赵之谦等,除在绘画上的成就之外,都是在书法上面有深厚造诣,他们的书法在当时的时代中独放异彩。及至二十世纪,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也都享有书名。他们书法方面的成就在他们绘画中都有明显的体现,相反,他们的书法又得益于在绘画形式美方面的造诣。画家书法杰出者,常于书法中另辟蹊径,不断创造新的语汇,个性鲜明,意韵突出。创造了墨戏云山的米芾,其点画之米点,以侧笔横卧,草草而成,其书之用笔,也以侧笔取妍,迅即利落。米芾自称刷字,其笔法在宋代书家中变化最为丰富。其刷字的爽快与墨戏云山的意气淋漓如出一辙。</b></h3><h3><b>明代董其昌的山水画以淡取胜,又以其画之淡墨,运用于书使其书法之墨法层次丰富。于笔法之外,从墨法上开创新路。八大堪称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代表,他将书法和绘画两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使其书法充满了画意,绘画增强了书法和意味。一是以书法丰富而内敛的中锋用笔运用于绘画挥写;一是用书法抽象的空间构成处理画面的造型布白。其绘画的奇石造型,如石的上大下小,鸟的鼓腹缩颈,弓背露一足,树干的上粗下细等失重造型都能从其书法的空间结构中找到渊源关系。八大的以画入书,可分为精神层次两方面。在精神层面上,追求画意通书意,将写意画的神采意绪渗入到书法。自觉地把绘画的幽默感和稚趣感融入书法的字里行间,使其书法朗润可爱,幽默有趣。在技术层面上,八在善于把写意画的笔墨和空间图形的特征渗入到书法中来。八大作画,用笔凝重洗练,其书法用笔更为简炼。在章法布局中有意压缩或张大其字的空间,也是受其绘画空间图式影响的。</b></h3> <h3><b>近现代的画家吴昌硕、黄宾虹、其书法更有其独到之处。吴昌硕上溯先秦石鼓文,反复研究,将大篆运用于花鸟画,使其画中花鸟,雄浑之气逼人。黄宾虹一生始终奉信画画当如作字法,笔宜分明。黄宾虹山水画卓然超群,其用笔多来自以书法,这无论是在他对笔法的论述中或者在他的山水画艺术创作中都有着极为充分的体现。作为一代国画大师,对中国书法的用笔特性,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成就卓绝。这在中国绘画史上还是为数不多的。关于绘画中对书法用笔的强调,黄宾虹曾多次提及"中国绘画全是写字,从正、草、隶、篆中来,不是描、擦、涂、抹。写有笔力,不徒在形,所贵传神,画法全是书法。古称枯藤坠石之妙;在于笔尖有力,刚而能柔,为最上品。"如此精辟的见解,是来自他对中国画艺术创作理论研究和一生创作经验的集其大成。黄宾虹在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中对书法用笔方法的阐释和强调"凡画山,其转折处,欲其圆而气厚也,故吾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引之;凡画山,其向背处,欲其阴阳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飞白之法引之"。细读黄宾虹的山水画,其用笔堪称精妙绝伦,可谓真、行、草、篆、隶笔法五体皆用,求其规矩方圆之中而又游离于规矩法度之外。</b></h3><h3><b>总之,无论是骨法用笔,还是笔墨意蕴,书法对于中国画都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书画同源的一般性的认知,而是中国画之所以不同于西洋画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画的核心。书法与国画的特殊关系,表现在审美上成为西洋画所没有的一项特别的内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遗产。</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