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杨树桥——湖北英山雷店杨树桥村(姜成富摄影)

豢龍軒(董明琪)

<h1>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先民拖家带口,从遥远的外地来到天花坪下,盖起茅舍,开田辟地,种植庄稼,养殖牲畜,慢慢地能自给自足,生存了下来。但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人们生活的必须还得走出大山,油盐酱醋茶还得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换。</h1> <h1>发源于天花坪、土地岗的多条溪流汇成的一条大河,阻隔了先民们出山的道路,为了生存,先民们冬天搭独木桥过河,夏天趟水过河走出大山,山洪暴发时要出山,只能望河兴叹。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先民为过河一筹莫展的年代,河两岸各长出了一棵杨树,杨树在生长过程中互相倾斜,最后合抱在一起,搭成了一座天然树桥,从此天堑变通途,此地因而得名杨树桥,这是儿时听到的一个传说。</h1><h1><br></h1><h1>杨树桥是湖北省英山县雷家店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这里是生我的地方,这里的水土养育了我二十年,在我从少年到青年稚嫩的记忆里,这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这里是我的家乡。</h1> <h1>杨树桥的山挺拔峻秀,狮子垴昂首天外,下鲇尾瀑布挂前川,磨儿沟龙潭深千尺,棺材河下起波澜。</h1><p class="ql-block"><br></p> <h1>春天来了,松树开花黄粉粉,杜鹃开花红彤彤,</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杜鹃,闹羊花)</h1> <h1>桐子开花白花花,山楂开花满天星。</h1> <h1>过去这个时节,种田人正忙着整理梯田准备插秧。奶奶教的歌谣:毛楂树,开白花,哥做岸,姐挑沙……</h1> <h1>秋天到了,枫树,木梓树绿叶变黄了,黄叶变红了,层林尽染,满山满谷,红叶黄花。</h1> <h1>小时候我和同伴们经常一起玩红树叶,捡来很多红树叶,把叶柄绕成圈,一片一片地穿起来,长长的一串,挂在树上,迎风摇摆,别有一番童趣。<br><br></h1><h1>大山给予了人们很多很多,人们盖房子、做家具到大山上砍回树木,做饭、取暖到大山上砍来柴火,甚至卖柴卖树换回油盐。</h1> <h1>杨树桥的水在河里,河水一年四季并无常形,春天花季,一河春水,清澈透明;夏天汛期,山洪暴发,汹涌湍急;秋收时候,或浮落木,汩汩淌淌;三冬季节,偶有冰凌,熠熠生辉。东边自急死山而下、西边从由汪家山而来,到狮子垴下汇合,流经棺材河峡谷到下游。</h1> <h1>她是杨树桥的母亲河,乡亲们吃的是河里的水,用的是河里的水,种田灌溉是河里的水,取之不竭,干旱特别严重的时候,河水也断流,只要把河里的堰筑好,水过千重堰,堰堰都有水,基本保证梯田不旱。</h1> <h1>杨树桥的田在山上,是聪明的祖先依山沿等高线而开的,弯弯曲曲的梯田。在东起黄泥岩,西临深沟河,南至木鱼垴,北上过风坳,方圆几十里的山上,一条小涧就有一垅梯田。</h1> <h1>最高的田在梨树坳,最低的田在江下垸,最朝阳的田是耳栗牌,最窄的田叫裹脚凹,最有诗意的田叫蜘蛛霸网。站在高处看梯田,春天,灌水插秧,层层梯田闪银光;夏天,禾苗青青,层层梯田起绿浪;秋天,稻谷熟了,层层梯田泛金黄;冬天,银装素裹,好似云梯到天上。</h1><p class="ql-block"><br></p> <h1>种田人看梯田,少了风景和浪漫,由上往下看是一畈田,从下向上看都是堑,搭田埂,砍田堑也是种田,所以种梯田要流下更多的汗水。终于到了秋收季节,乡亲们把稻谷盘得十分净、晒得十二分干,首先交给国家"还公粮",剩下的才是自己的口粮,不够的芋头凑(山地的主要农作物红薯,习惯叫芋头),瓜菜代。在那农业生产落后的年代,乡亲们常年喝清水粥,冬季吃芋头还不能饱。当年我不懂事,常常问大人:怎么借了那么多公粮?就不能少还点公粮,我们能吃饱白米饭吗?现在知道了,乡亲们没有借公粮,杨树桥这块贫瘠的土地,养活的不仅仅是杨树桥的人!</h1> <h1>杨树桥的人朴实,善良、勤劳。全村没有大姓,一个垸子一个姓,千百年来农耕时代特有的小盆地婚姻的渊缘,以至垸与垸之间都有亲戚关系,小孩子到邻垸里就象是走亲戚,见了大人男的叫伯伯、叔叔、哥哥什么的,女的叫嬷嬷,婶婶、姐姐什么的,有的亲戚绕来绕去都不知道怎么叫,倍感亲切。乡亲们都好客,平常走亲戚,垸邻串门,进门坐定后,主人家会奉上一碗酽细茶,表示对客人的欢迎。酽细茶有醒脑提神、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开胃消食的功能,如果连喝三碗,保你神清气爽、胃口大开。正月间走亲戚拜年,招待拜年客大多数人家是饭前"煮汤喝",一家一碗糍粑面,吃了这家吃那家,想想都后怕。</h1> <h1>杨树桥的乡亲为国家、为他乡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英山所有的大小水利工程,都有杨树桥人的身影,从来没有水利工程修在杨树桥。近半个世纪,青壮年劳力一半的时间,无偿的,带粮带菜带工具在外修水利。农闲时,所有走得了的劳力都上水利工地,在家种田的是的妇女和老人,妇女能顶半边天,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照顾老人,一边种田。乡亲们付出了太多的无偿劳动,摊薄了仅有的种田收益,到年终决算,一个强壮男劳动力一年只有一百把块钱的收入,一个成年妇女一年下来只有几十块钱。</h1> <h1>杨树桥其实并没有杨树桥,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杨树桥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杨树桥。千百年来乡亲们过河是走出大山的第一难事。夏天没有桥,冬天也就是用杨树木板搭的独木桥。不知何年,乡亲们募捐,在河上建起了一座石板桥。我小时候,路过杨树桥,都要在石板桥上玩一会儿。可惜1969年山洪暴发,石板桥被冲毁了。在上游油铺垸还有一座石板桥,虽然比杨树桥原来的石板桥小得多,但却是一处美好的人文风景。</h1> <h1>大约在1972年,亲眼见到乡亲们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在石板桥原址下游百来米的地方,修起了一座石拱桥,解决了人们出行难的问题。</h1><h1><br></h1><h1>我是个小学生时,老师出作文题目《桥》,要求写这座桥,当时的遐想"两边行人走,当中汽车跑" ,现在已成了现实。</h1><h1><br></h1><h1>四十多年来人们进出大山,走的就是这座桥,这座桥是杨树桥人智慧的结晶,是杨树桥人的百年大计。</h1> <h1>我离开家乡近四十年了,父母在时,经常回去看看父母,父母走了以后,虽然回去得少一些,但是清明节是一定要回去的,因为我的父母长眠在那里,我的祖先长眠在那里。<br><br></h1><h1>清明时节,春光明媚,在外地的杨树桥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山一程,水一程地回到杨树桥,祭奠祖先,感恩大自然。</h1> <h1>当走过银子坳,人就觉得格外精神,沿硬化的通村公路往大山深处,一路上听到那阵阵松涛;闻到那松树花的缕缕清香;看到那五彩映山红(红杜鹃、紫杜鹃),黄色闹羊花(黄杜鹃),紫色的贱藤稿(紫藤)花盛开,姹紫嫣红。</h1> <h1>更可以欣赏的是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还有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h1> <h1>现在,乡亲们改变了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不再向大山索取了。</h1> <h1>山青了,水秀了,树大了,林密了,草深了,花艳了。</h1> <h1>杨树桥的河水堪称半溪流水绿,沿着千万年的河床,一路欢笑流向远方,而今她浇灌的是茶园。</h1> <h1>九十年代起,乡亲们在田里栽上茶树,建成了茶园。</h1><h1><br></h1><h1>春天的茶园整理得漂漂亮亮,茶树修剪得整整齐齐。</h1> <h1>清明时节,春茶开采了,采茶人五颜六色的衣着相映在茶园里,浪漫的采茶人腰上别着"唱戏机",播放欢快的《茶山情歌》,双手在茶树上下飞舞,仿佛在向欣赏的路人展示一幅美丽的"立体音乐画"。</h1> <h1>乡亲们有祖传的种茶习惯,山上常年云雾缭绕,茶叶产量高,品质好。</h1> <h1>经多年的发展, 全村现有茶园1100多亩,茶叶成了支柱产业,一亩茶园一年的收入大约六、七千元,一家如果有三、四亩茶叶,年收入二、三万元,是个温饱型的农家日子。要致富,靠增加茶叶的产量,提高茶叶的质量来实现,已经没有多大的潜力了,人们还得走出大山。 </h1> <h1>现在的年轻人走出大山是必由之路,走出大山后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虽然苦了空巢老人,苦了留守儿童,却换来了家庭的富裕。如今,乡亲们有的落户在一线城市;有的在二线城市当起了老板;有的在县城买了房,回杨树桥象住假日酒店;有的在雷店街上安了家,早出晚归,依然享受着田园生活;有的难离故土,就在山里盖起了小洋楼;</h1> <h1>失去了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老人们,也住进了粉砖黛瓦马头墙的新房子。</h1> <h1>杨树桥是湖北省英山县雷家店镇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她是许多杨树桥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是年轻人奔着要出去的地方,是老年人恋着要回来的地方……<a href="https://www.meipian.cn/1wpvavry"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欢喜过大年】年味</a></h1> <p>附:作者高中老师陈德政主任的评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