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地税文化“寻根之旅”

<h3><b> 为完整地呈现云阳地税走过的峥嵘岁月,继承和弘扬老一辈地税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云阳县地税局以“传承”为主题,面向全体在职、离退休干部职工征集老物件,开启地税文化“寻根之旅”。截止目前,我局已征集税务干部工作、生活中使用的老物件82件。每件都有它背后的故事:</b></h3> <h3><b>物品名称:</b></h3><h3>检查袖章</h3><h3><b>提供人:</b></h3><h3>杨良华(曾任云阳县地税局南溪税务所所长)</h3><h3><b>税月足迹:</b></h3><h3> 这是1961年11月制发的云阳县税务局检查证,背面印有(61)税字第025号和云阳县税务局的红色印章,虽然检查证已经从袖章的形式演变为现在证件的形式,但红袖章依旧是那个时代最亮丽的色彩。</h3> <h3><b>物品名称:</b></h3><h3>农业税历史资料(1946—1966年)</h3><h3><b>提供人:</b></h3><h3>王坤铭(曾任云阳县地税局办公室主任)</h3><h3><b>税月足迹:</b></h3><h3> 这是1967年王坤明用钢笔书写的一份珍贵税收资料,它记录的是1946—1966年云阳县农业税征收数据,包括农业户数、农业人口、计征税额、依法减免、实际负担等汇总数据,以及云阳县分片区数据。这份资料全卷完整,无任何改动痕迹,体现了手工时代税务工作者的“工匠精神”。</h3> <h3><b>物品名称:</b>军用水壶</h3><h3><b>提供人:</b>张明全(曾任云阳县地税局监察室主任)</h3><h3><b>税月足迹:</b></h3><h3> 这是一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军用水壶,从1974年12月31日起伴随着张明全走过了24年的青春岁月。上世纪90年代,张明全背着它走村串户征收工商税,走遍了云阳大小乡镇,农坝、上坝、清水……从部队到地税,脚步不停,日月翻山越岭为国为民。“路上走累了喝上一口,跟汽车加了油似得,立马有劲了。”水壶承载着的是那时代征税的艰辛与收获。</h3><h3><br></h3> <h3><b>物品名称:&nbsp;</b></h3><h3>煤油马灯、手电筒</h3><h3><b>提供人: &nbsp;</b></h3><h3>梁国华(任云阳县地税局税收政策与征收管理科科长)</h3><h3><b>税月足迹:</b></h3><h3> 1983年初,梁国华成为了一名“蓝税兵”,他父亲离开税务所的时候,将手电筒和煤油马灯交给他,因为稽征组经常没电,电筒要随身携带。那年特别冷,税收工作主要是征收屠宰税,税票是填开式的,没有存根,白天征税,晚上点上煤油灯,手抄税票内容供检查使用。手电筒和煤油马灯陪伴梁国华度过税务生活最初的艰难日子,成了他《税务新兵日记》(发表在1983年《财政》杂志上)的主角。</h3> <h3><b>物品名称:</b></h3><h3>算盘</h3><h3><b>提供人:</b></h3><h3>王坤铭(曾任云阳县地税局办公室主任)</h3><h3><b>税月足迹:</b></h3><h3> 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把17档7珠的老式算盘,框上面制造厂家电话还是五位数,由于历史久远,使用频率极高,其中的算珠已有两颗出现裂口,四角的包皮也已经重新换过。在没有计算器的时代,农业税、印花税等就是王坤铭的手指在算盘上上下翻飞,噼里啪啦作响里累出来,几元、几十元、几百元……就算计算器的出现,也丝毫不影响他们对算盘的执着,算盘是他们对数字情感认同的载体。</h3> <h3><b>物品名称:</b></h3><h3>税务公文包</h3><h3><b>提供人:</b></h3><h3>杨良华(曾任云阳县地税局南溪税务所所长)</h3><h3><b>税月足迹:</b></h3><h3> 这是杨良华上世纪80、90年代走街串巷收税款所携带的公文包,里面有隔层,装的是印油、复写纸、税票、税款、办公用品等必备用品,公文包材料是硬性质地,还可以当做开票垫板,极具实用性。现在,里面都还装有杨良华的检查证等重要物件,百宝箱里承载了税务干部对“为国聚财,为民收税”宗旨的践行,也装满了老一辈人的回忆。</h3> <h3></h3><h3><b>物品名称:</b></h3><h3>凤皇205-13</h3><h3><b>提供人:</b></h3><h3>凌育清(任云阳县地税局机关党委副书记)</h3><h3><b>税月足迹:</b></h3><h3> 1985年每月工资只有52.5元的凌育清为了更好的进行宣传记录工作,自费500多元买了这台相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图像资料,这也是他进入摄影圈的开始,后来他成为了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云阳县摄影协会会员。这台照相机“启蒙”了一个人的爱好,也“怀揣”着一个时代的珍贵档案。</h3><h3><br></h3> <h3><b>物品名称:</b></h3><h3></h3><h3>调动通知、故陵税务所成立合影</h3><h3><b>提供人:</b></h3><h3>杨清云(任云阳县地税局小江税务所所长)</h3><h3><b>税月足迹:</b></h3><h3><b> </b>1994年国地税分家,税务人员面临分流,地税的未来在哪里?这是当时每个干部的疑惑,大部分人不愿意来到前途未知的地税,但是杨清云毅然决然到最艰苦、最需要他的故陵财政税务所,这张调令决定了他无悔的一生。1999年,地税、财政分立,地税局已然壮大,地税局不再受到质疑。合影照片为身为所长的他自豪地为故陵税务所的挂牌。两样物件,代表了地税的成长。</h3><h3> </h3> <h3><b>物品名称:</b></h3><h3>饭钵</h3><h3><b>提供人:</b></h3><h3>李永学(任云阳县地税局收入规划核算科副科长)</h3><h3></h3><h3><b>税月足迹:</b></h3><h3> 1994年9月29日,云阳县地方税务局成立,当时因经费困难,办公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餐具、厨具十分简陋,这是当时用来蒸饭的饭钵,每餐定量三两米,就着糠咽菜,每位职工一份,这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算得上是“铁饭碗”。</h3> <h3><b>物品名称:</b></h3><h3>奖牌(国家税务总局授)</h3><h3><b>提供人:</b></h3><h3>王伯端(曾任云阳县地税局局长)</h3><h3><b>税月足迹:</b></h3><h3> 1995年王伯端从事税务工作30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发此奖牌。上世纪农业税的征收难度非常大,但是他作为领导,不畏难、不怕苦,亲自带头上阵,头顶烈日、起早摸黑、带领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收税,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有力保障。</h3><h3><br></h3> <h3><b>物品名称:</b></h3><h3>BP机</h3><h3><b>提供人:</b></h3><h3>王伯端(曾任云阳县地税局局长)</h3><h3><b>税月足迹:</b></h3><h3> 1995年6月21日凌晨1点过,王伯端局长的BP机收到来自龙角干部发来的信号,起身寻找电话了解到原来是为了逃避屠宰税,一群人半夜运了一车猪。得知情况后,立马求助当地区公所,防止300多元屠宰税流失。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这款来自90年代的BP机极大的方便了王局长的通讯指挥,处理各大紧急事件,防止国家税收流失。</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物品名称:</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国家税务总局征管能手奖状、</h3><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四川省税收征管能手奖杯</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提供人:</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鲁琳(任云阳县地税局稽查局检查二科科长)</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税月足迹:</b></h3><h3> 1996年10月人称“鲁政策”的鲁仲建同志荣获四川省税收征管能手奖杯,全省只有两个名额(另一名是原市地税局副局长王小瑜)。同年12月又荣获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征管能手奖状。荣誉的背后是多少晚灯火通明的刻苦钻研,是多少次舍弃对家人的温馨陪伴,是多少次轻伤不下火线。儿子鲁琳继承父辈梦想,继续奋战在税务一线,是税务精神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弘扬者。</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