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剑客 ——读军旅作家唐雪元《兵心如虹》有感

<h3> </h3><h3> 这本书是作者赠予我的亲笔签名书。从7月初收到书之后我便爱不释手的认真拜读。直到刚才,我读完了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句话。轻轻的合上书本,静静的回味九个故事的余韵。在回味的过程中,脑海中不停的闪现着一个词信仰。九个不同时期的感人故事,九种不同的写作手法,奏响了九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h3> <h3>  九曲同音,神州回响。对英雄的赞扬也就是对信仰的呐喊。信仰是什么?信仰是指人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成员团结奋进的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信仰就像我们头顶的太阳,时时刻刻的照耀着我们,给我们光芒和力量。国家有了信仰,必定会繁荣富强;民族有了信仰,必定会文化灿烂;社会有了信仰,必定会众志成城;个人有了信仰,必定会斗志昂扬。相反,无论是国家、民族、社会、个人,只要丢失了信仰,就必定会走向灭亡。</h3> <h3>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时,北洋水师无论从军舰数量上还是吨位、火力上都要比日本海军略胜一筹,但是,丰岛惨败、黄海惨败、旅顺惨败、威海惨败,战无一胜、一败再败。最终,水师提督丁汝昌在残兵败将的逼迫下写完降表后,吞食鸦片自杀。战争以北洋水师的投降而告终。甲午惨败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最大耻辱。至今,镇远舰的一个铁锚仍被留存于日本国内。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一百多年来,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甲午惨败的原因。但是,所有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北洋官兵信仰缺失,士气低落、缺乏斗志,没有破釜沉舟的胆气和宁玉碎、不瓦全的勇气。当官的贪污受贿、克扣军饷,当兵的吃喝嫖赌、打架斗殴。战争爆发后,临阵脱逃者有之、不听指挥者有之、相互掣肘者有之、畏战不前者有之。这样一支没有信仰、不思战备的军队,又怎能不屡战屡败、一败再败呢?</h3> <h3>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朝鲜板门店签订,标志着中华民族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军队在不到一个甲子的时间里,从一败再败到战无不胜,战胜了以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答案就是信仰的力量!&quot;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quot;是这支军队所坚守的信仰。身后的亿万人民是这支军队的精神支柱,它支撑着这支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它支撑着这支军队从江西南昌到巍巍井冈、从红色延安到首都北京,它支撑着这支军队走完了万里长征、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战胜了美帝国主义。这就是一支军队拥有信仰的结果,它无坚不摧,它攻无不克。 </h3> <h3>  本书的九个主人公展现了九种不同的坚守,唐爱军对军队的坚守、继红对空坟的坚守、刘国强对北山的坚守、唐卫国对爱情的坚守、老唐对革命友情的坚守、马福朝对原则的坚守、杨司令对军人荣誉的坚守、田学明对&quot;人民&quot;的坚守、唐海翔对孤城的坚守。九种坚守可以一言概之,就是对信仰的坚守。正因为主人公们对信仰的坚守,才使唐爱军在妻子背叛、母亲去世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部队、才使刘国强在所有人都放弃无谓的挣扎之后依然固执的对北山坚守,才使唐卫国明知红玉有白血病的情况下依然坚守着爱情,才使田家明在明知会&quot;惹火上身&quot;和&quot;来日不多&quot;的情况下依然&quot;为民请命,至死方休&quot;。对他们来说,军队就是唐爱军的信仰、北山就是刘国强的信仰、为人民服务就是田家明的信仰、阵地就是唐海翔的信仰。正因为它们执着的坚守着信仰高地,信仰的力量才使他们赢得了读者的共鸣和尊敬,才使读者的心灵震撼、灵魂得以洗涤,给读者以振聋发聩之感。</h3> <h3>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仰重塑阶段,时下的&quot;&quot;打虎灭蝇&quot;正是给信仰缺失者的一个有力警示。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对信仰重塑的有力呼吁,符合当今的世情、国情。作者唐雪元本是军人出身,因此他对信仰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且一直从事记者职业,书中的九个故事均是作者采访到的真实故事,只是稍作加工而已,所以故事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真实感人。在阅读过程中,个人的情绪也会随着故事情节的波动而波动,在不知不觉中已置身于曲折的故事情节中了。</h3> <h3>  读书亦读&quot;人&quot;,从《兵心如虹》这本书中,我读到了&quot;信仰&quot;二字。读到了作者对&quot;信仰&quot;的大声疾呼。虽未曾与作者谋面,但从文字的字里行间已透露出作者的信仰担当。书中的九个主人公,正是作者的人格缩影。&quot;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quot;正是是形容作者这样的&quot;文人剑客&quot;。同时,也是作者的精神&quot;信仰&quo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