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中国有一个千年帝都洛阳城,洛阳城有承载着古街巷隅的老城。 这座始建于宋元时代的城池,虽然比着隋唐洛阳城规模和形制缩小,也比不上洛阳的五座故都城的任何一座,可是,它记载洛阳的古今兴废、历史变迁。<br></b></h1><h1><b> </b></h1><h1><b> 前几年洛阳老城改造,拆除了一些老宅,抹去了一些老的记忆。多少人心痛,赶过去看一看洛阳的老城,留下旧时的记忆。</b></h1><h1><b> </b></h1><h1><b> 想不到,凤凰涅槃,几年改造在老城的东南隅整合出了一个新的景观--洛邑古城。</b></h1><h3><b> </b></h3> <h1><b><br></b><b> 洛邑古城景区将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园区内文峰塔、文庙、妥灵宫、四眼井号等保护遗址为节点、以新潭、护城河水系为纽带,使古典与现代有机结合,让老建筑与新建筑不被割裂作为整体目标,既体现洛邑古城传统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气息,园区内科学划分各功能区域,将千年古城的风采集中展现。在园区内,餐饮、旅游、住宿、商服等功能区点缀其中,整个园区一步一景,人文气息浓厚,发展和继承洛邑古城原有的文化景观和人文气息,使其成为洛阳古城区文物保护、复兴和继承洛阳传统文化的亮点。<br></b><b> <br></b><b> 洛邑古城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之美。</b></h1> <h1><b> 洛阳民谚云:“洛阳有座文峰塔,离天只有一丈八。”</b><b><br></b><b> 文峰塔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四方形,高约3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用方形青石砌成,每边长6.8米,高3.3米。塔基和塔身之间嵌有铸铁,以保持整座塔的牢固。</b><b><br></b><b> 塔身9层,以大青砖砌成,基层7米见方,第1层]至第9层逐层递缩,最高层每边长3米。1层至8层均向北开一弧形拱门,第9层四面开门。拱门皆有题额,如“高瞻远瞩”。</b><b><br></b><b> 塔内原设木板楼梯,人可踏楼梯盘旋而上。该塔取名“文峰塔”,与其内供奉的文昌帝君和奎星有关。在古代传说中,文昌、奎星为主管功名利禄、文章兴衰的神灵。建塔祭祀二神,皆在祈盼洛阳文化昌盛,多出状元。</b></h1> <h1><b> 7月下旬,周日下午,温度高达38度,因参加河南狼图摄影俱乐部活动,4点就到了洛邑古城。<br></b><b> <br></b><b> 天热,人少,趁机拍了些图片,反映洛邑古城古色古香的原貌。<br></b><b> <br></b><b> </b></h1> <h1><b> <br></b><b> 柳林街。 <br></b><b> 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农历六月初九,武则天下令在神都建新潭,新潭是引漕渠水,在立德坊西南形成的大型港口,位置在今东南隅至洛河一带,其周边的堤岸和附近的铜驼陌,遍植绿柳。宋代王观《木兰花令》载:“铜驼陌上新正后,第一风流除是柳。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而这折柳相送的夕阳亭正在新潭柳堤之上。</b><b><br></b><b> 金朝以后,新潭淤塞,在东南隅形成柳树环绕的两座莲花池,两池之间,形成的道路,就是柳林街。此街虽然在历史上有过多个名字,但只有柳林街深入人心。1927年,洛阳县开展街道名称的规范工作,将南到文峰阁之南的城墙,北到东大街的道路,通称柳林街。</b><b><br></b><b> 柳林街北段与东西向的操场街相交叉,其东南为马蹄形的马蹄街。20世纪80年代,马蹄街取直,命名为柳林东街。在此之前,柳林街南端的城墙拆除,在护城河上修了桥,柳林街往南延伸至今九都路。</b><b><br></b><b> 柳林街一直是商业繁华之地,这里有大型集市和林立的店铺,是丝路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交汇点。</b></h1> <h3><b> 洛阳纸贵,中国古代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br></b><b> <br></b><b><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三都赋》包含《魏都赋》、《吴都赋》和《蜀都赋》,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研究、学习一下,它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引起古人的争相抄写?</span></b></h3> <h1><b>楹联:<br></b><b>上国衣冠君子范<br></b><b>周邦礼义汉唐风<br></b><b>横披:<br></b><b>汉服生活馆</b></h1> <h1><b>楹联:</b></h1><h1><b> 荟萃英华健百姓体魄</b></h1><h1><b> 苦心孤诣保万民康泰<br></b><b>横披:嵩山药石</b></h1> <h1><b>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和汉画像砖。</b><b><br></b><b> 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碑楼。正中书“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字。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河南府(治洛阳)尹张汉书丹、洛阳县(治洛阳)令郭朝鼎刻立。</b></h1> <h1><b> 洛阳瀍河边有一条叫“勒马听风街”的小巷,宽不过五米,长不过百米,却因一段传奇故事而让人们津津乐道。<br></b><b> 小巷深藏在瀍河街巷的深处,一片公寓楼将其截为两半,乍一看像乡村中的一条小街,一眼就能从这头望到那头。两边的民房参差不齐,空中电线凌乱,门牌也锈迹斑斑,有些门牌号甚至是用粉笔写在大门上的。传说曾是关老爷驻马探看瀍河对岸九龙台上曹操练兵的地方。<br></b><b> 一段传说,连接了两个历史人物——曹操和关羽;一段传奇,留下了两个三国文化遗址——瀍河两岸的勒马听风街和九龙台。<br></b><b> 在冷兵器时代,刺探情报就是抵近观察。大凡优秀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如西汉时的李广,都曾亲临敌阵侦察掌握第一手战场情报,关羽也不例外。想必那时这里视野开阔,关羽勒马察看河对岸的九龙台,对曹操排兵布阵的情况定会了然于胸。关羽不仅讲义气,而且磊落,就那样安坐于马上,向对岸眺望,类似于叫阵<br></b><b> 勒马听风街的居民,指着街尽头一棵老槐树说,它的西边便是关帝庙,庙前也有一棵老槐树。庙门朝西,据说是根据关公当时眺望的方向建的。<br></b><b> </b></h1> <h1><b>洛阳普通话,看懂了吗?</b></h1> <h1><b> 38度高温天气,偶见美女,赶紧拍</b></h1> <h1><b>每次看到轮椅,莫名好感。</b></h1> <h1><b> 武则天时,洛阳通济渠水路异常繁荣,为疏通河道拥堵,武则天命人在皇城东城的东南方向,挖了一个大水坑,这就是新潭。它南接通济渠,东接瀍河,为来洛舟船提供了一个可以停靠、装卸、交易的大港湾。 </b><b><br></b><b> 新潭的开凿在通济渠修通近百年之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东都洛阳已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进入盛唐后,各国遣唐使经大运河到达洛阳:从西域运来的玉器、马匹、玻璃制品等,从洛阳源源不断地流向东南、东北边塞,甚至远达日本、高丽、南洋;从东方运来的大米、布帛、瓷器和珍珠等,又从洛阳被贩往西域。洛阳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商品集散地。</b><b><br></b><b> 据史载:“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 填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那时,“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通济渠上“漕船往来,千里不绝”,漕船拥挤,已经影响了河道流水。为疏通河道,方便漕船停泊,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武则天下令,在通济渠北岸、瀍河下游,北市的西北、立德坊南“引漕渠,开新潭,以置诸州租船”。 </b></h1> <h1><b> 立德坊为隋唐洛阳城里坊区的里坊。隋唐洛阳城的居民区,由一百多个里坊组成。立德坊位于今洛阳老城区东南隅的立德坊,人文荟萃,扼大运河之中枢,被称为神都第一坊。<br></b><b> </b></h1><h1><b> 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在洛阳立德坊南营建新潭,以供诸州租船停泊:“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那时,“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在洛河上是“漕船往来,千里不绝”。这个大型港口,以新潭为中心的五坊一市,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商业物流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b></h1><h3><br></h3> <h1><b> 洛邑古城的夜景更美。到了晚上7点以后,灯光璀璨,游人如织,尤其是8点半左右,文峰塔上映灯光秀,洛邑古城就变了模样,成了欢乐的海洋。</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