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零一七年访问黄石公园时,为了更好的体验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的美景,提前半年预定了在公园内的几个住宿。最后的一站是西北角的猛犸温泉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住宿处每一个单元板房都带着泊车位,下午时分,刚停好车还没进屋,就听见满院子吱吱的叫声。乍一听以为是鸟叫,定睛一看,院里草地上个头不大的地松鼠,三三两两的在自己的窝前,站直了身子大叫,像是在示威抗议,发泄对我们这些入侵者的不满。</p> <p class="ql-block">一行四人大乐。最勤快的江老师也扔下行李不管,坐在屋前的台阶上,边看边用手机拍照。吴二早已卧倒在地,长镜头像机关枪那样发点射。孔老师没带长焦镜头,急中生智,一屁股坐到离一个松鼠窝不到一米的地方,用傻瓜相机对着这一家松鼠,足足拍了四十分钟没动地方。</p><p class="ql-block">都堵到家门口了,真是欺鼠太甚!母松鼠对着孔新会大吵大叫,呲着一对二板牙,两只小黑眼睛瞪的溜圆,眼神凛厉。另一窝的女主人更泼辣,带着孩子出来助阵。看样子是粗话连篇,骂了我们祖宗三代。</p> <p class="ql-block">说这几只母松鼠在骂我们不是凭空臆断。几年前在落基山拍到一只正在呼唤伴侣的松鼠,眼神柔和,叫声有节奏,还带着颤颤的尾音,像是在唱歌。松鼠的爱恨情仇也全写在脸上,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根据来自书本。这种松鼠能发出六种声音,尖叫,颤音等主要用在鼠群内部,互打招呼,寻找伴侣等。还有发Chi的音,咆哮等,主要就是对我们这样的入侵者和敌人的警告和抗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峙了一会儿,吴二发现了诀窍。他模仿着松鼠叫了一声,另一个窝的两只松鼠站立起来张望,一母一子。</p> <h3>再学一次,又站起来两个。</h3> <h3>五个了。</h3> <p class="ql-block">到站起来七个的时候,吴二笑的喘不上气来,没法继续。回来以后,对于自己没坚持下去,没弄明白那一窝里到底有几个孩子这件事很后悔,得空就叨叨,快给我的耳朵磨起了茧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从查到的资料来看,最后一张照片上的七口正是一个典型的松鼠家庭,母鼠一窝最多可以养育六到八个小鼠,平均数是五个。这一家应该是倾巢出动的来干架或者看热闹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小型的地松鼠名叫优因塔地松鼠(Uinta Ground Squirrel),最初发现是在优因塔山脉,因此命名。它们在海拔一千多米到两千多米的地带生活,只在怀俄明州,蒙大拿州等部分地区可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石公园猛犸热泉周围,特别是我们住的木屋前边的院子里,真是地松鼠的乐园。数量多,一个窝挨着一个,一起站着张望时,像一大群狐獴,置身其中,感觉是到了非洲。爱好动物者曾提议把这里叫做地松鼠镇,来吸引更多的游客。这真是个极好的旅游项目,起码我们四人一致认为,这天的下午是我们近二十天的行程中最开心的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来以后,继续了解这种松鼠的生态,发现能和地松鼠对峙,也算是撞了大运。只有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才能遇到了这些以家族为单位的小家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优因塔地松鼠的寿命平均七年,每年的活跃期只有几个月。三月中旬从冬眠中醒来,一两周后发情交配,二十三到二十六天的孕期,二十二天哺育期。小鼠一旦断奶,就得自立门户,过些日子就得重新寻找自己的领地了。我们是六月初去的,再晚几天,应该就看不到这样一大家子出现的场景了。七月中旬以后 ,地松鼠就陆陆续续的开始进洞冬眠。要想再见,只得待来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松鼠的种类也不少。下图是哥伦比亚地松鼠,在落基山脉拍到的。个头比优因塔松鼠高出很多,头和耳朵耳朵就显得小。</p> <p class="ql-block">黄石公园的松鼠种类也很多。</p><p class="ql-block">花栗鼠,体型很小,很机灵。西方儿童很喜欢的一部电影《Elvin And Chipmunk)主角就是这些舞跳的比人还好的机灵鬼。落基山脉也有,下边三图是在那儿拍到的。</p> <h3>没搞清楚这算红松鼠还是灰松鼠。这个角度看,十分可爱。</h3> <p class="ql-block">吹箫的金背松鼠,比花栗鼠略大,背上的条纹到脖子为止。</p> <p class="ql-block">澳洲这边光有负鼠,眼神贼溜溜的,还是昼伏夜行。也许是远香近臭的原理,吴二和我老惦记着北美的小松鼠。最夸张的是早前第一次去美国。跟着团上纽约,别人都去参观大都会博物馆,就我俩觉得旁边中央公园的松鼠更有诱惑力。那时家里刚买了第一台单反相机,吴二霸着自己用。一只可爱的灰松鼠主动跑到我面前来,摆出姿势,表情像是卡通片里的人物,我用傻瓜相机拍了下来。后来我把它当作电脑的桌面有好几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到黄石公园来,那天下午我们和地松鼠家族的对峙和平结束,后边在和它们当邻居的两天里相处甚欢。早晚在门前的回廊吃饭时,不断的有小松鼠过来,站直身子好奇的打量,寻找食物,有的甚至跑到我们脚底捡面包残渣。它们眼巴巴的样子,可爱极了。遵守国家公园对待野生动物的规则,需要钢铁般的意志。不然,想去喂食它们的欲望真是百爪挠心。</p> <p class="ql-block">这只小地松鼠毛刚长齐,什么都是新的,连眼神也是。</p> <p class="ql-block">在公园峡谷小木屋那儿住宿的时候,吴二还拍到了在松林里吃松果的美洲灰松鼠。三个“松”字凑到了一起,很难得。吴二颇为自得,喋喋不休的自我表彰。</p> <p class="ql-block">我却一直认为, 最精彩的照片当属于那群和我们对峙过的地松鼠。它们是那样的活色生香,灵动无比。静止的集体照里充满了动感,韵律和故事。现在,我的手机和iPad的封面,还有家里最漂亮的像框里,全是这帮小家伙的倩影。每天可见,心情就会大好。</p> <h3>后记,</h3><h3>谢谢许多网友的欣赏!有几位有心人指出,名称应是土拨鼠,草原黄鼠。地松鼠是从英文"ground squirrel 直接翻译出来的,像哥伦比亚地松鼠等等。可能不符合中文的习惯叫法,但这样直译以后,类别划到松鼠一类比较方便。再次感谢这些热爱动物的有心人!</h3><h3><br /></h3><h3>下面是网友云烟假日的评论,谢谢云烟假日的专业知识:</h3><h3><br /></h3><h3>"其实黄石公园那个你说是地松鼠"Ground Squirrel"应该是对的,土拨鼠英文名叫"Groundhog", 土拨鼠和地松鼠是不一样的,土拨鼠体型比地松鼠要大得多,尾巴也要短得多,从你的图片上看更像地松鼠而不是土拨鼠,这两种鼠都属于松鼠科,北美地区都很常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