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乡欢聚随想

马成明

<h1> 赴疆会战篇 (九)</h1> <h1> 2017年7月19日,我们32878队1978年赴新疆会战的部分定居在成都的老友们,相聚在成都三圣花乡。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不知有多激动,凌晨4点不到醒了,必竟有的已经有近30多年没见面了。我是早上乘坐高铁去成都的,重庆到成都300多公里,高铁运行仅用了1小时45分。我9点22分出成都东站后就打出租车直奔三圣乡。刚到红砂村站十字路口,我在车内就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老兵(张振富),李文才,陈勇虽我们都已有20多年没见面了,但仍是那样的熟悉,只不过已经没有了当年进疆时的年轻风采。老兵比当年发福些还略有点秃顶,李文才和陈勇的头发也有花白。1978年进疆时他们还是二十来岁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车一停下,我赶忙下车,他们围拢上来,大家相拥在一团。这时,我在人群中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身影,那不是老郑吗?没错,那就是我们32878队的队长郑红兵。</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郑明年就满70岁了,除了脸上略有点年龄的沧桑外,一点没变,人还是那样清瘦但很精干,发型还是当年那个发型,连笑起来的那个样子都和原来一模一样。说起来,在878队我和老郑是最早认识的了。那是在1978年的6月13号,我接到通知从富顺狮市的1816钻井队赶到自贡毛家坝矿部组织科报到,刚进办公室就看到一个比我稍大点(那年我26岁多点),脸上有少许络腮胡子,两眼炯炯有神,人虽不高但很精干的汉子已比我先到了,这就是老郑。组织科的组织干事李碧光向我和老郑简单介绍了我们各自的情况后,向我俩宣布了矿部的决定:郑红兵任付队长,我任付指导员立即组建试油教导队。没过几天,我和老郑就赶到宜宾观音的音4井井场,迎来了冯云安从4082队带来的一班,但荣强从32523队和陈永光从32117队带来的二班和三班,相继又配齐了炊事班、工程、地质技术员和成本员、材料员等行政配套人员,我们试油教导队算是成立起来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是,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队伍组建后即没有培训任务又无任何生产活动,整天除了安排点学习外,就是聊天,下棋或赶观音场。有个别职工还庆幸自己到了个养老单位,调侃的说:“试油队,试油队,不是吃,就是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 7月底,地质技术员苏大中急匆匆的从毛家坝矿部赶回音4井,告诉了我们他在矿部得到消息:四川局要抽19个钻井队赴疆会战,除成建制的井队外,还要新组建6个队,川西南矿区组建新三队。就这样我们刚组建一个多月的试油教导队(其实矿部已把我们所谓的试油教导队作为新三队组建了),以新三队的队号上报到四川石油管理局,列入了赴疆会战的十九个井队之一。很快我们也接到了赴疆参加石油会战的命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 新三队在8月底9月初陆续赴疆会战。老郑和爱人带着当时刚满3岁的女儿小燕子(郑燕)远赴新疆。进疆后不久,我们新三队的番号改为32878钻井队,老郑任队长,我任指导员。 我们先后参加了百口泉会战,后转战魔鬼城,带领大家共同奋战在夏11井,风一井,风三井等井的勘探工作中。那时还没有生活基地,更别说幼儿园,小燕子只得跟着爸爸,妈妈,跟着我们钻井队转移,天真可爱的小燕子一串串朗朗的笑声也给这些井队的叔叔阿姨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小燕子也在钻机的轰鸣声中,在我们一次次的钻机转移中,在这无垠的戈壁滩上度过了自己的童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相互配合中,我向老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敬佩老郑过硬的钻井技术,为人正直的行事风范,遇事刚毅的行事风格。祝老郑身体健康快乐!</span></p> <h1>  在聚会上,看到江永国不由让我想起了刚到音4井,打水房的水泵打不上水了,当时正值三伏酷热天气,生活用水急待解决。在大家束手无策时,当时在三班担任司机长的他脱下衣服,纵身跳进观音河里,用手拨开打水泵上水管的莲蓬头里被堵塞的杂草,恢复了打水泵的正常工作,保证了生活用水的正常。进疆后在风三井的井喷中,冒着生命的危险带着几个兄弟抢修封井器,制服了井喷。后老江工作,事业还算可以。退休后回郫县定居。只是很可惜的是这次聚会上没听到他模仿的蒋大为那首:桃花盛开的地方。老江,下次聚会时希望能听你放声高歌 哦。</h1><h1> 小刘娃(刘石勇)当时年仅17岁,是我们队里年龄最小的,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脸上总是挂着稚气的笑容,时过境迁,今天的小刘娃脸上还有一丝丝的络腮胡,长的壮壮实实的一个石油汉,小刘娃也成了大刘娃。</h1><h1> 杨顶华,我离开878队后不久,他自学后考上专业学校深造,毕业后在塔里木油田和国外油田工作过,现也退休了,买了一辆宝马车经常和夫人自驾旅游。儿子是成都市公安局的一名警官,女儿现就读于泸州警察学校(现是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咱们石油人的后代也算给父母脸上争了光。</h1><h1> 年近70岁的周水河师傅用以前装泥浆泵活塞的双手拿起了相机,跑前跑后选角度,调焦距,虽没有专业摄影师手准,但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瞬间,那个摄像小视频录的还是不错的哦。</h1> <h1>当年进疆的姑娘和随同丈夫进疆会战的小媳妇们,经历了戈壁荒漠和严冬酷暑的洗礼,几十年的沧桑岁月,虽头上青丝已有少许银发装饰,但依然不减当年风采。看着她们灿烂的笑容,你能想像吗?她们已是二十一世纪的奶奶辈了。</h1><p><br></p> <h1>  当年,我们878队有几个文艺范儿的小青年,夜晚,寂静的魔鬼城里总会传来他(她)的歌声、二胡和杨琴声,欢歌笑语让鬼神叹息,使魔鬼城充满了生机。梁四老弟,陈勇夫妇下次聚会期望能再次听到你们的天籁之音。</h1><h1> 最近经常在群里看到唐治国发表的诗作,尤以那钻工谣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为最佳,形象、生动的刻画了钻井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亲身的历练无法留下这么精准、优美的诗句。今天把治国老弟在三圣乡聚会时的即兴小诗作为我这篇随想的结尾,让我留存,让大家分享。</h1><p><br></p> <h3> 再 聚 首</h3><div><br></div><h1>花之海洋三圣乡,田园一遍好风光。</h1><div><br></div><h1>香气熏得游人醉,美景引来金凤凰。</h1><div><br></div><h1>赴疆会战朋友聚,喜泪盈盈话沧桑。</h1><div><br></div><h1>昔日潇洒帅小伙,满头青丝换银装。</h1><div><br></div><h1>当年会战花木兰,漂亮秀发染点霜。</h1><div><br></div><h1>历史悠悠刻年轮,岁岁悠悠天地长。</h1><h1><br></h1><h1>道不尽的同甘苦,青春年华留边疆。</h1><div><br></div><h1>说不完的喜乐事,返老还童情飞扬。</h1><div><br></div><h1>祝愿战友都健康,精神百倍迎夕阳。</h1> <h1>  三圣乡欢聚虽是短暂的,但留下的美好记忆将永存,望各位老友多保重,期待来年再相聚!</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