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鸭绿江木排文化掠影

郭盛利

<h3>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主峰南麓海拔2400米的长白山天池。干流经吉林省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临江市、集安市,辽宁省的宽甸满族自治县、丹东市,在东港附近流入黄海北部的西朝鲜湾。</h3> <h3><font color="#ed2308">1.鸭绿江吉林段边境风光</font></h3> <h3>鸭绿江在长白山脉的崇山峻岭之间奔腾澎湃而来,在千里沃野的土地上播下一路神韵,撒下一方灵动,种下一地珍珠!它是一条流淌着历史浪花的江,是一条流淌着文化传承的江,是一条流淌着无尽财富的江。千里鸭绿江不但浇灌和养育着它两岸的沿江儿女,而且也是古今往来人们精神的心灵慰籍和源泉。</h3><h3>鸭绿江吉林段边境风光很美。由于边境地区工业区很少,所以污染不严重。朝鲜一侧沿江深林过度砍伐,所以山上大树很少。加之没有过多的农副业,没有高楼大厦、生活水平还不高,所以边境风光中,江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绿色田野、稀疏的村庄和山坡,风光还是不错的。</h3> <h3>这是一组鸭绿江吉林段边境风光照片。</h3><h3>这是云峰水库。</h3> <h3>这是朝鲜电气化火车站。鸭绿江朝鲜一侧的火车都是电气化列车,只是自动化程度还不高,速度也不快。每个车站规模也很小,这与边境人口数量少有关。据中国边民反映,这几年朝鲜边境一带老百姓的生活,比前些年已经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朝鲜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h3> <h3>这是朝鲜沿江工业区。烟雾和粉尘污染很严重。好在这样的工业区在边境线上还不多。</h3> <h3>这是典型的鸭绿江朝鲜侧风光。</h3> <h3>鸭绿江中国一侧的公路隧道。沿江公路大多修在悬崖峭壁上,公路靠山一侧悬崖很多,有时有碎石滚落。这些年公路发展很快,路面也不错,公路隧道很有特色:隧道长度短、连续隧道的情景很多。</h3> <h3><font color="#ed2308">2.鸭绿江木排的历史沿革</font></h3> <h3>长白山森林资源丰富,自古以来木材交易成为长白山区域商城兴盛、繁华和崛起的主要经济来源。在过去的年代,特别是在铁路和公路缺乏的岁月,由于交通不便,鸭绿江便成了吉林辽宁两省连接外面、输送木材的黄金水上交通线,时间久远,逐渐形成了鸭绿江流域独特的木排文化。如今在中朝界江鸭绿江上,朝鲜劳动人民仍使用木排这种传统的运输方式,成为旧中国鸭绿江木排文化的缩影。追忆鸭绿江木排文化,穿越百年时空,用镜头记录这一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掠影。</h3> <h3>1904年,日俄为争夺在我国东北的权益大打出手,日本胜出,占领了鸭绿江流域,开始疯狂掠夺中国东北的木材,木排运输业——鸭绿江木排兴盛起来。在当时,以吉林为集散地的松花江流域被称为“北流水”,以丹东为集散地的鸭绿江被称为“南流水”。南流水从长白县顺鸭绿江一直放到老安东沙河口,全长790公里,木把们日夜兼程,要走两三个月才能抵达。丹东当时叫安东县,被称为“木都”,鸭绿江上游漂来的木材都到这里集中,再分散到海外等其他地方。</h3> <h3>长期的木材营生,产生了关东木帮、木帮行,分为“山场子活”——伐木,“水场子活”——放排。山场子是指严冬酷寒的时节,历经危险的伐木劳作,木材运送到江边。水场子指将砍下的树穿成木排并顺江流放运送到山外。春天的到来意味着山场子的结束,所有的木材都被堆放到江边,叫“掐套”,这时,水场子便开始了。</h3><h3>鸭绿江木排运输过程包括:扎小排、放小排、扎大排、放大排、收排。其中小排以江中水流为动力木排漂流运输,大排是用拖轮为动力拖动木排运输。</h3> <h3><font color="#ed2308">3.扎小排</font></h3> <h3>在鸭绿江上游,水流湍急,江面狭窄,适合小排运输。扎小排的地点,在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十三道沟水域。</h3> <h3>木排在河道中运行,常受水流冲击和障碍物碰撞。因此扎排的基本要求是编扎牢固、运行稳定,同时要求操纵灵活、阻力小、实积系数大、编扎拆卸方便及耗用索具少。对人工操纵排的编扎要求是:同一排节的原木的长度和直径要尽量一致,并用木楔、索具捆扎牢固;由较细的原木扎成的排节放在木排前端,做为排头,便于操纵转向;当河道狭窄、水浅弯多时,排节间的连结应具有更大的柔性,木排应具有横向可缩性;排身应有足够的强度;操纵性能良好,形状阻力小。</h3> <h3>扎木排的地方称为排卧子。在排卧子里,编扎通常在水上作业场进行,水上作业场河段的流速以0.3~0.8米/秒为宜。场内设有木材分类、扎排和编排等设施。扎排时,将木头小头朝江水流上游,以减小江水阻力。放小排时,需要将木头小头朝江水流下游,减小流动阻力,木头大头朝江水流上游,增加流动动力。</h3> <h3>鸭绿江上扎排多采用单层平型排。先由几根原木编扎成单层排节,再用索具将几个排节连成一列而成。以河流为动力的小排通常长度为10-15个排节,宽度为5~15根原木。到了库区水流放缓的情况下,通常将小排编扎成大排,大排长度为50到100个排节,宽度为5到10个小排。</h3><h3>编排连接使用臭李子枝条,臭李子枝条韧性十足又十分柔软。编排的枝条耐用可靠,可以反复使用。通常以8-10米长的圆木为标准,5-10节排连起来叫做一张排。</h3><h3><br></h3> <h3>招的安装有规定:木排的两头各安有三把招。这三把招叫作“拨招”。拨招是木排上的舵;它的作用主要是控制木排前进的方向,使排筏能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姿态。每节排的两边各安有两把招。这两把招叫作“划水招”。它的作用主要是,当木排进入回水或者漩涡后,就要想办法将木排划出回水或者漩涡。有时,木排进入慢水里头,流速不快,也需要用划水招,将木排带到流水上。招的使用是用双手扳,即用双手抓住招把,双脚抵紧脚下的木头,人朝后仰,死力地朝胸前扳;也有用肩头扛着招把,用力往前顶的。总之,无论用哪一种姿式,都叫扳招。力气大的木把,只要三,五招,便能拨正木排的航向,使之转危为安,顺利前进!</h3> <h3><font color="#ed2308">4.放小排</font></h3> <h3>朝鲜木排在鸭绿江上人工放小排,是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十三道沟流域到临江市韦砂河流域,大约200公里水程。</h3> <h3>为扎排方便,扎木排时,木排的方向有规定:木排头部在水流上游,木排尾部朝向水流下游。放木排时,先用招将木排头部向江心方向拨动。</h3> <h3>木排头部到江心时,受水流冲击,木排头部开始顺江水向下游方向移动。</h3> <h3>这时木把停止拨动招。</h3> <h3>木排头部顺水流动。木排尾部的木把用招将木排尾部向江岸方向拨动。</h3> <h3>木排顺水移动,位置逐渐变化。<h3></h3></h3> <h3>木排将到达与两岸垂直的状态。木排尾部木把停止拨动招。</h3> <h3>木排头部的木把开始操作木排前边的舵,改变木排头部方向。</h3> <h3>木排头部开始顺江水移动。</h3> <h3>掉头基本完成,木排头部的木把只要扶正头部的舵,将木排方向拨到与水流方向一致,就可以进入正常放木排的过程了。</h3><h3>观察了约两个小时的放排,放出小排十几个。整个放排过程动作熟练、配合默契,没有对讲机、喇叭一类的指挥工具,全凭操作过程的感觉。有的小排两个人,只有少数小排有三个人。</h3> <h3>又开始放小排了。不过这是两个并行的小排。</h3> <h3>双木排放排过程与单木排放排过程相同。</h3> <h3>旧时代的木帮过着群居的行帮生活,木帮伙计主要是关内的流民。每个木帮都有一个伐木经验丰富的头领,木帮里叫“把头”,俗称“老木把”,具有绝对权威。如果不听把头的话,很可能破坏木帮的组织纪律和信仰,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安全的因素。</h3> <h3>一切准备就绪,随着一声吆喝:“开排了”,工人们解开缆绳,蹬竿子、搬棹一齐上阵,木排驶离“排卧子”,浩浩荡荡地向大江的主流驶去。木排的速度很慢,几乎与江水的流速一致,一天也就能行驶几十里路程。</h3><h3>山重水复,道无坦途,放木排不能随便放,要视水势而定,水大水小均不能放,只有到水涨到岸边长草的地方,才是放排的最佳时期。</h3> <h3>俗话说“头棹忙,二棹稳,帮棹尾棹要拿准”,就是指排上人员的分工和职责规范。</h3> <h3>沿途的险滩、江汀、礁石、陡崖称为恶河或哨口,像一只只蛰伏的怪兽,张着狰狞大口,等待木排的到来。放排路上不知道葬送了多少木把的生命。鸭绿江上有名有姓的哨口有80多个,每一处都异常凶险。当时流行一句顺口溜:“快赶上,慢赶上,一年准有三千鬼祭江!”,其惨烈情景可想而知,但是,只要木排上了路就再也无法回头,作为风口浪尖讨生活的行当,放排也有祭拜河神等特殊行规。上排前,要在排窝子里烧香,杀猪,祭拜龙王。起排后,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尤其是“翻”字。比如,吃鱼如果要翻过来,就说“划过来”,管筷子叫“顺子”。</h3> <h3>尽管放排人很能吃苦,个个身体健壮,水性极佳,但水流变幻莫测,木排会出现搁浅,散排等情况,不少放排人都因此丧命。一旦抢滩搁浅,就得用几天的时间将大排分解成小片,用小船牵引到下游水流平稳的地方重新组合,费力又费时。</h3><h3><br></h3> <h3>放排过程惊心动魄,一分一秒都不能松懈,如果木排头一停,后边的木排就会如山崩般翻卷起来,向排头叠卷砸下,整个长排顿时粉碎,瞬间把人挤成肉泥,木头也像散了花的火柴杆似的漂满大江。</h3> <h3><font color="#ed2308">5.小排过激流</font></h3> <h3>在拍摄过程中,日落前遇到小排过激流的情景。</h3><h3>这是进入激流前的木排。</h3> <h3>木排头部进入激流。</h3> <h3>木把拨正木排头部方向。</h3> <h3>木把在调整木排尾部方向。</h3> <h3>经过多次调整、两个木把的密切配合。小排顺利通过激流。<h3></h3></h3> <h3>木排通过激流,进入水流稳定水域。整个过程只有5分钟左右。</h3> <h3><font color="#ed2308">6.扎大排</font></h3> <h3>朝鲜木排从十三道沟水域到苇沙河水域,经历近二百公里的历程,完成小排的使命。因为从苇沙河向鸭绿江下游就属于云峰电站水库了。水势平稳,江面也开阔许多。<h3></h3></h3> <h3>小排到这里,需要经过测量、结算等贸易活动后,需要扎大排,用拖轮拖动到云峰电站大坝上游。<h3></h3></h3> <h3>扎大排就是将多个小排并接,再将这些小排传接,最后组成大排。一个大排可以由几十个到上百个小排组成。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h3></h3><h3>水流湍急鸭绿江,</h3><h3>木排漂流水中央。</h3><h3>孔雀开屏左右摆,</h3><h3>唯有木把南北忙。</h3><h3>扎好的大排就像孔雀羽毛一样,形成的图案从高处看十分漂亮。由于大排需要很多小排组成。所以放一次大排大约需要间隔15-20天。所以看见朝鲜大排的机会不多。</h3></h3> <h3>大排是在鸭绿江苇沙河水域,靠近中国江边一侧扎排的。<h3></h3></h3> <h3>已经扎好的大排局部。<h3></h3></h3> <h3>拖动大排的拖轮。<h3></h3></h3> <h3>扎大排的工人们的住处。<h3></h3></h3> <h3>远眺大排的形状。<h3></h3></h3> <h3><font color="#ed2308">7.大排转弯</font></h3> <h3>这是临江市白马浪水域的一处大弯。转弯处角度几乎垂直,需要一定的转弯技术,才能拖动大排顺利转弯。这个大排约二公里长,这里记录了大排转弯的过程。<h3></h3></h3> <h3>这是一个有雾的早晨,在转弯出的一个悬崖上,从高处拍摄大排转弯的全过程。<h3></h3></h3> <h3>大排转湾完成后见到的景象。<h3></h3></h3> <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8.大排过大湾</font></h3> <h3>这是一处被中国人称为“大脚湾”的地方,是一处典型的“U”型湾。湾的底部长约3公里左右。<h3></h3></h3> <h3>我们跟踪那个两公里长的大排,来到这个“大脚湾”的时候接近中午了。大约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记录了大排过大湾的过程。<h3></h3></h3> <h3><font color="#ed2308">9.收排</font></h3> <h3>大排经过大约130公里的路程,最后到达云峰水库,在大坝的朝鲜一侧收排、拆排。</h3> <h3>木排分批次进入作业通道。</h3> <h3>集中推送,形成一个作业单元</h3> <h3>龙门吊,把集中的木排从水库的一侧吊起,放在另一侧的轨道上,</h3><h3><br></h3> <h3>放在另一侧的轨道上车上。</h3> <h3>转运到火车站,向其它目的地发送。</h3> <h3>木排一路浩浩荡荡,穿越崇山峻岭,旧时目的地为辽宁丹东,如今只到云峰水库,经过近350公里的路程,由小排到大排的扎排变化,到达了木排最后的目的。</h3><h3>放排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而且无需把木材截断运输,保证了木材的完整。惊涛骇浪里的生死时速,性命攸关的悲欢离合,放排人悲壮而艰辛的人生历程,构成了鸭绿江木排文化的主旋律。</h3><h3>中国鸭绿江木排活动已于九十年代陆续终止。如今只能是通过跟踪朝鲜木排来追忆中国木排文化。站在中朝边境,鸭绿江岸边,俯瞰朝鲜木排,尽管条件有所改善,但波涛中木把的身影仍在眼前,一声声久远空旷的放排号子,激荡着历史回音。一段段血泪情仇的沧桑记忆,谱写成一曲曲抗争命运的激流悲歌。</h3><h3>为了拍摄朝鲜木排全部流程,追忆鸭绿江木排文化,先后两次深入鸭绿江流域吉林段,途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临江市、集安市,历程近八百公里才完成本篇的制作。向为本篇策划的梁广军、隋长江、朱威军,摄影指导刘少平,提供摄影帮助的高君光、李刚等朋友表示感谢!</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