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在阜新度过的。直到1968年8月离开。阜新是我的第二故乡。</h1><h1> 今年是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六七届高中毕业生离校50周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家就在微信群里热议,要举行一次大型聚会,来纪念这个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在阜新的同学们为此成立了筹委会。全面负责对这次聚会的策划、组织和安排等工作。做了大量的、周到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举行。给每一位与会者都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h1> <h1> 纪念毕业50周年聚会,定在7月15日至16日这两天。为此,儿子在6月底就为我网上预订了7月13日回阜新的车票。也是机缘巧合,10号孩子告之,12号他将和同事开车出差到长春,可以顺路送我到阜新。12号早上7:30,我们坐车一路北上,开始了返乡的旅程。下午3点多,汽车经过辽宁和河北的交界处一一山海关收费站时,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李白的“白帝城”的诗句。借用古人的思路诌了一首:</h1><h1> 朝辞邾国行车间,</h1><h1> 千里故乡一日还,</h1><h1> 两侧美景留不住,</h1><h1> 飞车已过山海关。</h1><h1> (邹城古时称邾国)抒发了我即将返回故乡,见到同学们的急切和喜悦的心情。</h1> <h1> 晚上 七点多一点,下了阜新高速。找到了今晚孩子和同事准备入住的海宇酒店时已近7点半。早在6月底,荣林兄就盛情邀请我在阜期间住到他家里,见我推辞,又告知现在就他自己一人在家,晚上二人还可手谈。真是盛情难却,令我感动。荣林兄家就在紧挨海宇酒店的那栋楼里。晚上8点多,姚望和马骧打的来酒店看望我们。真让我既高兴又感动。赵闯兄也想跟来被姚兄劝阻,心意领了。</h1><h1> 晚上9点多,才和荣林兄见上面,之前他在电话中要为我们接风,被我婉拒了。儿子陪我上楼到家里放下行李后,就告辞走了,68年我离开阜新时,荣林兄是到火车站为我送行的六人中的一人。近50年后,今天我又住到了他家里,这还真不是一般的同学情缘啊!</h1><h1> </h1> <h1> 13号上午9点多,我去西山宾馆看望50多年未见面的许竟成师兄。他是11号和克正兄一起从北京来的。到宾馆问过总台后,爬楼梯直奔412房间。门开了,见到赵闯兄,两人喜极紧紧相拥。随后又与竟成兄四目相视而笑,双手紧紧相握。落座后,看到坐在我身边的赵闯兄正满面笑意的望着我时,情不自禁的伸出左手,在他的右脸颊上轻轻的抚摸起来。我为他的迅速康复,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跟两位师兄都有50多年未见面了,但仍一见如故,交谈甚欢。席间,竟成兄拿出两个小纸袋送给我。里边分别装有一枚品相很好,1968年8月1号发行的文11林彪题词<中国人民解放军>珍贵邮票和三枚他一直珍藏的儿时的Pia ji。令我十分感动。(在之前的群聊中,竟成兄知道我至今还在集邮)这份同学深情,我将永记在心间。</h1><p class="ql-block"><br></p> <h1> 7月14日早上6点,我和荣林兄打的前往火车站,和先后陆续到来的同学们聚集在出站口,准备迎接邓佑铭夫妇一行4人的到来。佑铭刚出院不久,身体正在恢复中,为了不错过这次大聚会,而执意要参加。老伴和孩子们放心不下,故都陪同而来。火车晚点几分到站,当人流涌过之后,看到佑铭挥舞着右手,面带微笑的向我们走来了。相握、相拥、温馨、感人。</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 <h1> 14日上午九点半多,我到西山宾馆看望邓佑铭夫妇,在总台巧遇他女儿夫妇二人。告诉我其父住在406房间。这是我们一年后的再次见面。彼此兴奋异常。在交谈问候中,佑铭拿出两枚他为这次聚会精心设计、制作的纪念章送给了我。(其中一枚让送给我弟弟。弟弟和他妹妹是同班同学。)看着手中精美的纪念章,我深深的被他为这次聚会所投入的心血和对同学们的一往深情所感动。</h1><h1> 十点正,于明仁准时如约敲响了房门。三人坐在宾馆床上留下的这张合影。</h1> <h1> 到阜新后这两天 ,大聚会的帷幕虽然尚未正式拉开。但同学们的盛情宴请,却接连不断。让我每时每刻都沉浸在同学们的深情厚谊之中。</h1><h1> 14日下午3点,我如约在矿总院楼下候诊大厅和同窗好友徐维定见了面。他是中医专家。退休后被原单位返聘。从楼下到他楼上的诊室,两只紧握在一起的手就没有松开过。当他听到晚上我要到兴福记去赴宴时,执意要送我去。当路过西山公园北侧家属区时,他指着露出地面约半米高,贴有白色瓷砖的长条水泥墩告之,那就是我们小时候西山公园北侧的当年日本人建的游泳池的残迹。听他这么一说,不禁让我想起,当年大炼钢铁时,我们曾在那泳池底下砸铁矿石的情景。物是人非,斗转星移。令人感慨不已!又向前走了几十米,告知,已到他家,请我进去坐坐。进到客厅后,我见到茶几上早已放好了4,5种水果,就明白了他这么做是早有安排的。还未落座,就拉着我的手,到每个房间都看了一遍,要我下次来阜新时,一定要住到他家里来。真诚的话语让我心暖。我只能笑而不语的望着他。他爱人很友善热情,不断的给我递上各种水果,交谈中知道他们的儿女现在都很好,真为他们夫妇感到高兴。</h1> <h1> 这就是西山公园当年的游泳池残迹。58年大炼钢铁时,同学们都有在游泳池底砸铁矿石的经历。</h1> <h1> 金光12号才从大连回到阜新。13号中午就设宴,宴请外地回阜的同学。真情可鉴。</h1> <h1> 这是魏大哥马姐夫妇,14日中午宴请外地回阜的同学。席间欢声笑语,歌声不断。</h1> <h1> 这张照片是在7月14号晚上,邓佑铭夫妇在马家店红事会宴请同学时,席间拍摄的。当时张伟刚刚从沈阳返回阜新,由她妹妹开车直接送到饭店的。照片中九人都是高、初中同班同学。当年的初中同学中,后来有19人又成为高中同学。</h1> <h1> 这是荣林兄宴请当年下乡时,一个青年点的同学。</h1> <h1> 这张照片,是成光设宴时拍的。令人遗憾的是,文礼因故未能参加。我们六人是小学同班同学。大家脸上灿烂的笑容,源自于内心深处情感的释放。</h1> <h1> 7月15日凌晨4:41分,作为这次大聚会的总指挥姚望,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开始行使他的职能了,在群中发帖说:“新的一天开始了,让我们一起见证这半个世纪后的大团聚的动人场面!让我们一起为这激动人心的纪念活动而共同努力!真正的同心同德。”。7月15日是大聚会活动的第一天。按照要求,我和荣林兄一早就来到了母校门前。见到马春茹,其他同学还没到,就请人拍下了这张合影。</h1> <h1> 随着同学们的陆陆续续的到来,宁静的校园,立刻欢腾起来。久别重逢后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说不完的人生经历,道不尽的别后思念。感慨母校的变迁,庆贺今日的团圆。</h1><h1> 六七十年前,我们的父辈从祖国各地来到阜新,让我们有缘走进同一所学校,坐在同一间教室,结下了维系一生的同窗情缘。今天我们又故地重游。一起回忆过去那美好的校园生活,更加感恩我们的母校,更加感恩我们的老师。</h1> <h1> 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唯有这样才能得以释放。</h1> <h1> 久别重逢后的喜悦,让每一个人的脸上笑容,像绽放的鲜花一样美丽动人。</h1> <h1> 姐妹深情的拥抱,释放出久别重逢后彼此的思念。</h1> <h1> 这是参加聚会的两个班的同学合影。这张照片的珍贵性,在每一位参加聚会的同学的心目中,都是不言而喻的。</h1> <h1> 当年没有毕业照,老来补拍也欣然。上面一张是当年高二.一班的同学合影。下面的一张是当年高二.二班同学的合影。</h1> <h1> 母校,一个温馨的字眼,一种深厚的情感。母校永远是莘莘学子心中的牵挂。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与母校合影留念。</h1> <h1> 我们小学五年五班的五位同学,来到实验小学门前,请树章给我们拍了这张合影。</h1> <h1> 告别母校,按照筹委会的安排,我们登上客车,前往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乡大岭村。去探望当年我们在那里栽种的松林、游览海棠山。中午在大板林场职工食堂就餐。</h1> <h1> 大板乡在市区南部,距市区26公里,大岭村在大坂乡的南面,相距三公里。八点多车到岭下,大家下车徒步上行。</h1> <h1> 远眺当年我们栽下的松树苗,如今已经蔚然成林。心中难掩激动之情。自豪感油然而生。</h1> <h1> 这片松林,是1966年4月,由学校组织我们高二两个班,到大板林场栽种的。由于成活率高,树木长势好,被林场评为标杆林。望着眼前的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再回望当年栽树人,都已经古稀上下。不尽让人感慨万千。张浩赋了首诗,是大家真实情感的写照。</h1><h1> </h1><h1> 群贤鹤发聚山乡,寻看油松话短长。</h1><h1> 弱冠不足栽幼树,七旬有感诉衷肠。</h1><h1> 放歌逸兴精神爽,把酒临风意气昂。</h1><h1> 忘岁抒怀犹未尽,仍邀明月对疏狂。</h1> <h1> 女同学们纷纷在林间,留下了靓丽的身影。</h1> <h1> 离开了松林,汽车向来时的方向行驶了不长时间,便来到了海棠山下。海棠山风景区在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境内。位于阜新市东南25公里。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名胜。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h1><h1> 海棠山上的普安寺,始建于清代康熙22年,(1683年)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是“中国藏传佛教黄教东方中心现存代表”。山上有260余尊形态各异的摩崖佛像。它们最高为五米,最小的仅30厘米。</h1> <h1> 据徐太池介绍,这尊摩崖石佛像,是海棠山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尊佛像。</h1> <h1> 海棠山下的集体合影。</h1> <h1> 转经筒。</h1> <h1> 准备登山的同学跟在徐太池、李树章的后面,开始向上爬山。在半山腰,欣赏完几座摩崖佛像后。太池征求大家意见,是否继续登顶?我和徐维定、姚望、李心芯几人选择了下山。而张伟、李春桦等几位女同学,却选择了登顶,勇气可嘉。</h1><h1> 我们下山路过措钦大殿旁的一座石凉亭时,见景煌兄夫妇等几个同学,正坐在亭内休息。我们也走了过去。大家共叙往事。其间我走到大殿正门去看了一下,未敢擅入。殿内有两位喇嘛,年长的30岁左右,年轻的14,5岁。殿内金碧辉煌,佛像高大。我下意识的用手机拍了一张,这时,年长的轻声告之不能拍照。对他歉意一笑,回到凉亭。</h1><h1> 不一会,年幼的喇嘛走过来,告诉我们不要乱丢垃圾后,嘴里诵着经文,围着凉亭转了一圈,没见到垃圾后走了。回去的路上,我看见他几次很自然地侧弯下腰,顺手捡起地面上本来不多的三片树叶。边哼着经文边把树叶放入不远处的垃圾箱内。令我肃然起敬。人生的选择是多样性的。只要能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干任何行业,都是令人尊敬的。</h1><h1> </h1> <h1> 下山路上。</h1> <h1> 林中小憩。</h1> <h1> 我们这次聚会活动,得到了付新生学妹、李秋莎学姐、朱旭峰学弟和李淼贤侄的全程跟踪录像、摄影服务,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影像资料。在这里向他们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你们辛苦了!</h1><h1> 这是李淼正在为刘景煌李秋莎夫妇摄影留念。</h1> <h1> 游完海棠山,我们顺山而下,来到了大板林场职工食堂。</h1> <h1> 来到大板林场食堂,已经11点半多了。宽大敞亮的宴会大厅里,已经摆好了五张圆桌。迎面的墙上,高高的挂着:“阜新实验中学高中六七届毕业50周年聚会”的红色大幅会标。走近一看,每张餐桌上都已摆放好了制作很有特色,印有每个人名字的塑料就餐牌。这一细节感动了我。联想到之前,筹委会为我们准备的各类介绍阜新市历史的书籍和赶印出来的《纪念高中毕业50周年》的漫聊专刋,以及精心设计的有纪念意义的文件袋。从中可看出筹委会的同学们为这次聚会所花费了的心血。我从心底里感激他们,也为有他们这样的同窗好友而感到骄傲。</h1> <h1> 文件袋是刘景煌同学精心设计的。上面的图案是母校今昔的照片。</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