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垴沟兵工厂部分厂房遗址</h3><h3> 敌人在梁沟7、8天,疯狂破坏,锅炉和不少机器被集中炸毁,工厂成了一片废墟,在这种情况下,1942年6月中工厂转移到垴沟村重建。垴沟村在梁沟村东北,相距约3.5公里,同属武安县。这里是一个大山沟,有一条小河由北向南顺沟而下,两侧是山高林密的崇山峻岭。垴沟村在山沟的西侧一个陡坡上,坡下对面有两座南北相距几百米的骡马大店,里面是四合院,四周是客房和马厩,兵工厂就在这里安了家。机工部在北店房,钳工部在南店房。南店房的房屋比较多,在四合院的北侧,还有一个小院是马厩。伙房在南店房南墙外的棚屋里。南店房的河对面高坡上有一条之字形盘山小路,北店房也有一条小路都通向垴沟村,所部的机关人员就驻在村子里。以生产枪炮为主。军工部副部长刘鹏兼任所长、教导员熊杰,同年10月陈志坚任所长,政委先后是张弥、肖光明,副所长刘贵福,工会主席王作栋,工务科科长先后是封域中、李吉瑞,科员张韵春,记工员朱秀春,材料科科长白星晨,科员张明章、李巧才,医生宋绍俊,保卫干事刘东源,青年干事李育才,行政科长邢文桥,粮秣员王玉林等。铁工部在观滩村,属山西省左权县,与垴沟相距约几十公里,有数十名工人,主要生产步枪和50小炮零部件的毛坯。职工总计约200余人。改编为军工部四所一分厂,刘贵福副所长兼任厂长。主要生产枪炮。在左权县高峪的军工部三所,1942年5月也遭到日军的严重破坏,不得不迁厂到左权县小芹泉重建,改编为军工部四所二分厂,厂长先后是郭栋材、张世杰、徐璜志。指导员张非我。全厂职工100余人。主要生产刺刀、五〇炮弹等。黎城县看后村的子弹厂改编为军工部四所三分厂,厂长先后是沈丁祥、李世昌,指导员易辉、李宝庆。职工约110余人。主要生产复装枪弹,月产枪弹6万余发。1943年年产步枪达1800余支、单响短枪1432支、试制新六五步枪440支、50小炮350门,枪弹68万发及50炮弹等。2、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这是当时每个军工战士的信念、行动口号。工人们把马厩打扫干净就成了厂房,钳工工人们把木桩立着埋在地上,再把老虎钳安装在木桩上,在几个木桩上搭上木板,就成了长方形钳工的工作台,生产就开始了。机工部的机器没有锅炉作动力,这是最大的困难。唯一的办法是人工摇轮。就是在每个机器上,附加一个皮带轮,用人工摇动皮带轮,带动机器转动,然后工人操作机器工作。皮带轮有大有小,大机器需要动力大,皮带轮直径约有2米,需要两个人摇动,动力小的机器皮带轮不到2米,可以1个人摇。皮带轮是用道轨的底部制作的,雇用民工专门摇轮。工人要开动机器工作时,工人喊“摇”;需要停工时工人就喊“停”。每天10小时工作制,夜班照明用的是蓖麻油的大碗油灯,灯芯手指粗细,家属可用1斤旧棉花做成的灯芯换1斤新棉花。机工部恢复生产后工长是马文郁、智修身。机工工人约100余人,车工、铣工、烘炉等领工分别是谢宾元、王治魁、杨宝德、武同光、邵希明等。钳工部工长张振庭、王玉青、工人约200余人,有节套组、枪栓组、标尺组、护手组、装枪组、木工组、样板组、锉刀组和洪炉组。烘炉负责烤蓝、淬火、焊接和小型的锻造。一般用水、蓖麻油淬火。当时造枪,钳工工作量最大,锉刀是主要工具,除一些细銼、特型锉靠敌占区购买外,大量的平板锉靠自力更生生产。锉刀毛坯从观滩铁工部用道轨加工供给,钳工锉平后再剁锉。剁锉时一人执錾,另一人执锤打在錾上,剁出的齿纹要均匀细密,当时剁锉的能工巧匠是陆栋。当年锉刀和锯条淬火材料用的是:“盐、骨灰、木炭、皮胶、松香、陈曲。磨成粉,月面和水制成湖,涂在锉刀上再加热淬火。淬火和烤蓝技术,用皮油淬火。”烤蓝也是采用简易的办法,在烘炉上用微火铺一层细烟煤,控制好适当的温度。将烤蓝的零件平铺在烟煤上,经过加热氧化,再用皮油擦,反复进行,零件表面黝黑锃亮。枪管的深孔加工是造枪的关键技术,当时没有深孔钻床这样的专用设备,工人利用石磨的磨盘,加轴,平放在支架上,工人将枪管的毛坯插到磨盘的中心孔中,民工摇动磨盘飞快地转动起来,工人坐在支架前,将钻头顶在枪管毛坯的中心孔上,渐渐地进入枪管的深孔中。钻头是一个焊接在钢杆上扁钻,工人要熟练地掌握枪管孔不能偏斜,大约2小时加工1个枪管。当时最紧缺的器材有锋钢(高速钢)、高碳钢、油石、砂布、细锉、锯条、钻头等等,由敌占区地下工作者偷运。最困难的时候,全厂只有7小块做刀头用的锋钢,领用时必须厂长批准。有一次,邵希明在焊接刀头时,将锋钢刀头丢了,任凭不吃饭,终于翻遍地上的东西找到了,才吃饭。那时,发给工人的砂布,直到用成光布条才算罢休。1943年初,为了武装敌后武工队,八路军总部决定四所生产“单响手枪”(又叫“撅把子”,撅开枪膛,装一颗子弹,打一枪。)共生产1432支。”</h3> <h3>3、咬紧牙关干革命抗战时期的艰苦是今天难以想象的,为了前线的胜利,不但要战胜日寇频繁的“扫荡”,还要生产自救、战胜水、旱、蝗等自然灾害和疾病等。1943年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吃野菜。八路军总部号召节约粮食,救济灾民,所部的机关人员出去挖野菜,还抽调机关人员到窟窿山开荒种山药蛋、蔓菁、南瓜、小米。每人每天12两(16两1斤;合0.375公斤)小米,每天两顿饭只能喝小米粥煮南瓜、山药蛋和野菜。至于油、盐就更加稀缺了。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广大职工为了前线的胜利,始终意气奋发,情绪高涨,生产竞赛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虽然每天10小时工作,可是职工上班还是早来晚归,特别是干部,都以身作则,他们时刻想的是前线,忘的却是自己。机工工长智修身、马文郁常常忙在工房吃在工房,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钳工工长张振庭带病坚持工作,副工长王玉青有了病不在乎,下了白班晚上烤蓝,与青年挑战比高低,一干又是半夜。劳动竞赛形成热潮,许多工人白天晚上连着干,不完成任务不罢休。锉刀组杨明轩连着几天12小时工作。木工组眼看枪托供不上,连着9天14小时工作,最后直到天亮,完成了任务。材料科张明章本是木工,为突击任务和工人一同干。突击装枪任务时,30支白枪,张金元和韩奋兴比赛,第二天两人同时完成任务。工人干劲热火朝天,钳工张玉堂冬天穿着单衣干活还满头大汗。个个工作时就如上战场,胡庆云超额3倍完成了工作。王月根打眼连干30小时不休息;武同光和史书明突击一天一夜完成了拉线任务,职工们自发的加班加点成为普遍现象,带病工作也成了常有的事,机工检验员吴金鹏年纪大,有胃病,从来不休息。钳工牛焕才腿有病,不能上班,把虎钳搬到宿舍继续工作。节套领工王富有工作计划好,每天必须完成6套,保证提前完成任务。模范干部尙文元在突击生产中严把质量关。就是通讯员也不忘生产,乔四苟到观滩送信来回约50公里,回来时还背上几十斤的枪炮毛坯。摇轮的民工们,日夜班,重体力劳动,一年四季不管风吹雨打,都住在附近山崖下的窝棚里,还要自己生火做饭。职工们自己在河沟里洗衣服,没有肥皂,用灰灰菜替代,衣服搓成绿色,嗮干变白。不少人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由于卫生条件太差,几乎人人衣服都有虱子,戏称“革命虫”。当年大部分的人都染上了疟疾,又叫“打摆子”。有周期性,有的人隔一天一次,犯病后先冷后热,几乎无药可治,吃奎宁也不见效。刘贵福一家人终于得了疟疾,3个人躺在炕上,发烧说糊话,医生缺医少药,束手无策,只等办后事,意外闯过鬼门关。1942年9月,垴沟山洪暴发,咆哮地洪水汹涌波涛,推着巨石轰隆隆地顺着河沟往下滚,上班的工人过不了河,干部、工人千方百计在河边架桥,年迈的刘克勤冒着滚滚地石头下到河里和热火朝天的工人们终于架起了独木桥,过河上班。4、“技术能手刘贵福”1942年5月反“扫荡”后,机工部只剩下十几部机器,机械化加工十分困难,刘贵福想到,唯有道轨可以利用。他和工人开动脑筋,设计制成了不少的“道轨机器”。枪管拉线机就是其中之一:机器上有一对用手摇动的手轮,沿着道轨在一个齿条上滚动,带动丝杠上的双刃拉刀在枪管里反复旋转运行,被加工成“来复线”。此外,还有铣眼刮斜机、拉边槽机、铇铣两用机。以及标尺打眼模、标尺牌模、标尺刻度器、单面铣刀改为三面铣刀等等。有些设备提高效率10多倍,废品率减少25%,节省2至3个工,手工变机械化,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1942年夏,军工部谢占一技师,到四所试制驳壳枪,机构比较复杂,试射后零件变形、破裂,枪栓退不到位,不能射击更不能连发,试验失败。失败的教训反而启发了刘贵福,他弄明白了失败的原因,和试制工人继续研究,重新设计,简化机构,决心再试验。任继周描图、谢宾元、智修身机械加工,景绍斌、张金元做样板、钳工和总装。于1943年春制成口径7.5毫米驳壳枪。经过试验,射击正常,可连发射击30余发。枪弹是用六五旧弹壳和七九弹头改制成的。派景绍斌送往军工部展览会展览。据景绍斌介绍:1945年景绍斌在彭庄子弹厂仓库发现了这支驳壳枪,枪身有裂纹,经过补焊,又射击200余发,之后一直携带。到了太原以后,被厂保卫科收藏。1943年春,军工部决定将50小臼炮集中到四所生产,在试生产中,刘贵福集思广益对50小臼炮进行多项改进:将瓦形底座改为直角形底座,简化了加工工艺;炮筒外加炮箍,增加了炮筒的强度;炮箍下增加机枪式支架;炮箍上增加标尺。改善了射击的稳定性和准确度;取消了炮筒的泄气孔,简化炮筒的构造;1944年8月又根据部队反映,将小炮改为曲射、平射两用炮。口径由50毫米改为60毫米,射程可达1000米。1943年夏,为简化步枪机构和生产工艺,缩小口径,发挥小口径弹的杀伤力,利用日军的六五枪弹,将东北造韩麟春式七九步枪改造成功“新六五”步枪。枪栓简单省工,仍有折叠式三棱刺刀。1944年春,刘贵福将一批旧枪,缩短枪管,改制成“短马枪”,轻巧实用。受到军工部首长的赞扬。刘贵福不但在科学技术上做出许多重要贡献,而且在生产管理上,年年、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多次受到表扬和奖励。在1943年的“新英雄主义运动”中,被军工部总工会授予“技术能手”称号;并评为军工部十八名“劳动英雄”之一。在整风学习中评为“模范革命技术干部”。于1944年冬参加“晋冀鲁豫边区群英大会”。</h3> <h3>、 工厂的变迁1943年3月军工部太行工业学校“精兵简政”,抽调师生充实工厂,陈志坚返四所任所长,6月赴军工部整风,1944年春工厂停产,集中整风。不久,邓小平根据中央指示纠正了军工部的错误,恢复生产。1944年7月,军工部工厂改编为8厂1所,原四所1、2分厂合并到垴沟,改编为军工部三厂,职工400余人。刘贵福任厂长,肖光明任政委,秘书李唯实。仍生产步枪、小臼炮。广大职工以大局为重,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甄荣典和厂际生产竞赛夺红旗的运动中,三厂向一厂挑战。刘厂长为鼓励工人的生产热情,在壁报上设立“广播电台”栏目,他把每天收集的先进事迹登在壁报上,工人们吃饭时纷纷兴高采烈地端着碗围观,纷纷议论,厂长了解这么清楚,工人们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鼓舞,生产热情更加高涨。1944年11月,全厂召开庆功大会,军工部政治部主任张贻祥同志从百里以外赶到垴沟参加大会,当地区村干部也被邀请参加。午后在球场上一列列整齐的职工队伍精神抖擞,部、厂领导和劳动英雄张明章、马文郁、王作栋、刘克勤、智修身、邵希明、尚文元、刘贵福、刘巨、王大发、王存俭、崔保山、曲子英、宋绍俊及通讯员小田等坐在主席台上,刘厂长作总结报告,张主任作重要讲话。晚上演出了刘厂长自编和导演的京剧“忠烈图”,表扬了全厂的先进事迹,旧形式新内容,台下职工不断拍手叫好。这年冬天刘贵福、邵希明、尚文元等同志出席了晋冀鲁豫边区群英大会。在1945年2月的生产竞赛中,只有20多天的工作日,月产步枪180余支,全厂超额28%完成生产任务。1945年我军节节胜利,抗日战争处于反攻阶段,前线的火炮需求量大,这时抗日根据地的环境稳定,为了扩大生产,军工部三厂迁厂到生产条件较好的邢台明水村。这里曾是八路军纺织厂的旧址,有水磨,改水轮机作为动力,而且距平汉铁路较近,获取道轨方便。1945年4月在明水正式生产小炮、60炮、82迫击炮。随着战争的推进,弹药成为主要的需求。12945年5月,刘贵福被调往左权县西安村军工部六厂任厂长,突破枪弹的生产难题。徐璜志接任三厂厂长,之后,军工部三厂又迁往峰峰矿区的和村;于建国前合并到长治军工部二厂。即后来长治的国营342厂。建国后改建为淮海机械厂、惠丰机械厂等。从1940年2月到1945年日寇投降;从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四所到军工部三厂;从武安县梁沟村、垴沟村到邢台县明水村,在抗日战争近5年半的时间里,生产了中正式步枪、八一式马步枪、新六五步枪、单响手枪、短马枪、50小臼炮、60小臼炮、82迫击炮以及枪弹、炮弹等多种武器弹药。广大军工战士,不惜流血牺牲,边生产,边战斗,发扬了艰苦抗战、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贡献了不朽的功绩。在回顾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时刻,更加缅怀当年军工战线,那些为革命而献身的军工战士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