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落城湖,每次进幽兰的必经之地。她隶属竹林村,位于落城熊家、竹林姚家、落沙姜家附近。据说,在2012年9月注册成立了一家“南昌县幽兰落沙塘农家乐”。丁酉年结缘幽兰,开始并没注意此处的落城湖,更谈不上去关注此地的侯鸟,只是路过且在“农家乐”用餐。待餐时与员工闲聊得知,农家乐的饭店与对过的鱼塘现已对外承包。据资料显示,落城湖现有水面1500亩,水源与青岚湖、鄱阳湖互通,水资源丰富,交通也比较便利,在去镇政府的必经之路上。</h3> <h3>落城湖</h3> <h3>落城湖</h3> <h3>落沙塘农家乐</h3> <h3>落沙塘鱼塘</h3> <h3>禅佛圣地,老天总是会眷顾有心人。6月1日婺源拍好珍贵鸟种“黄喉噪鹛”,摄友相邀幽兰拍水雉。当时我想,今年已去幽兰多次,没听说哪里有此鸟可拍。哈哈,看来幽兰得加强传播力度了。6月3日晨卯时末抵达拍摄地点,一看,原来是每次必经的落城湖。于是架机拍摄。随后,一发不可收拾,多次前往落城湖拍鸟。目前在湖面拍到水雉、浮须鸥和棕背伯劳三个鸟种,借美编制作相册,上传朋友分享。</h3> <h3>落城湖日出</h3> <h3>落城湖日出</h3> <h3>落城湖晚霞</h3> <h3>落城湖晚霞</h3> <h3>须浮鸥</h3><h3> 须浮鸥体长25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浅色燕鸥。繁殖期为5-7月。常数十只,甚至上百只成群在一起营群巢。通常营巢于开阔的浅水湖泊和附近芦苇沼泽地上。</h3> <h3>夏羽前额自嘴基沿眼下缘经耳区到后枕的整个头顶部黑色,肩灰黑色。背、腰、尾上覆羽和尾鸽灰色,外侧一对尾羽的外侧灰白色,尾呈叉状。</h3> <h3>须浮鸥常成群活动,频繁的在水面上空振翅飞翔。飞行轻快而有力,有时能保持在一定地方振翅飞翔而不动地方。在漫水地和稻田上空觅食,取食时扎入浅水或低掠水面。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等水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水面和沼泽地上,有时也吃部分水生植物。</h3> <h3>水雉</h3><h3> 水雉下羽头、颏、喉和前颈白色,后颈金黄色,枕黑色,往两侧延伸成一条黑线,沿颈侧而下与胸部黑色相连,将前颈白色和后颈金黄色截然分开。背、肩棕褐色,具紫色光泽。因其有细长的脚爪,能轻步行走于睡莲、荷花、菱角、芡实等浮叶植物上,且体态优美,羽色艳丽,被美称为“凌波仙子”。</h3> <h3>水雉在中国分布范围正在逐渐缩小。台湾历史上曾广为分布,现已不足百只;安徽百荡湖、湖南洞庭湖等也只有零星发现。现中国的数量已非常稀有。</h3> <h3>棕背伯劳</h3><h3> 棕背伯劳是伯劳鸟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长达240毫米左右。主要特征是头顶到上背部为灰色,向后渐沾棕色;上体其余部分为红棕色;两翅和尾均黑色,下体大部为白色。为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伯劳。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h3> <h3>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4~7月间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茎、竹叶、嫩枝、蕨叶及其他杂屑等编成。每窝产5枚黄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浓淡大小各异的灰蓝和淡紫灰色斑,并缀以锈红以至红褐色细点。</h3> <h3>南昌县幽兰镇的禅佛文化底蕴深厚,数千羽候鸟也诱人。因禅佛文化结缘,灵络候鸟入镜。宝地幽兰,我还会常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