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就是这篇报道</b></h3> <h3><font color="#808080"> 1984年的夏天,我在翻阅《新民晚报》时看到一条消息,说江苏淮安的考古部门通过一个木匠提供的一块棺材档板为线索,找到了《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墓。这篇报道讲得绘声绘色,情节离奇,我那年27岁,正是爱胡思乱想的年龄,忽然就觉得这是可以写篇传奇小说的,于是当即就决定要去看看。我那时在一冶二公司当建筑工人,待到冬天不忙了,我就请了事假,找公司开了介绍信,拿了家里只能拨出的90块钱,就高高兴兴地下江南了。<br> 90块钱,那时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占到我家全部积蓄的一半呢!为了让这笔钱充分发挥作用,我打算在去淮安办事的同时,要把人间天堂苏杭一带好好看看,乾隆爷看过的地方,我也想去瞅瞅,不然这一生可太亏了。<br> </font></h3> <h3><b>在公司开了介绍信</b></h3> <h3><font color="#808080"> 我是在汉口乘船沿江而下,第一站是镇江。到的那天是凌晨,由于天还没亮,若大个码头没一辆车,也没有一盏路灯,黑暗而压抑。正当我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时,突然看见右边几十米处有家小店开门了。那是一家卖包子的小店,很快就有下船的人在那里排起了队。待我好不容易排到时,一个收钱的老女人找我要粮票,我说没有,给钱行不?她斩钉截铁地说不行!这时一个声音从我后边传来,说话的人称他有全国粮票,说这位小同志的粮票由他来给。<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我回头望去,那是一个六十左右的人,戴着顶呢子干部帽,脸瘦而黄,穿着件有点油呼呼的大棉袄,手里提着一只黑塑料手提包。我赶紧说我给钱您,他说你要给钱,我就不管你了。<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他替我出了粮票,我俩就算是有缘相识了,于是我就和他在一桌吃包子。他要了个卤猪头肉,还从包里拿出一瓶喝了一半的白酒,然后客气地让我也喝两口,说可以抗寒。我说不会喝,他也不介意,自酙自饮了几杯后,他的脸上有了些颜色,然后说他是从黑龙江来的,是搞采购的,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他的脸因酒变成了一朵慈祥的花,那一刹那我想到了我爷爷。<br></font><font color="#808080"> 吃完包子,我俩也就分手了,当时也没留他的地址,到现在还时常想起他,并深感像他这样的人来做采购,那吃回扣和贪污的一定会少许多。我就是从那以后,特别的喜欢东北人,只要是东北人,找我借啥都很乐意。<br></font><font color="#808080"> 在镇江我去了金山寺,看见有人在一个山洞里塑了尊法海和尚盘腿打坐的像。山坡下有一个高台,据说那是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擂鼓抗金的地方。在镇江还去了北固楼,在楼内看长江,回味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诗句,一下子觉得自己也是个人物了。<br></font><font color="#808080"> 从北固楼下来,我又乘船去了江中的焦山。那真是一个奇特的地方,一座孤岛立于江心,江水泊岸,沙鸥斜飞,庙里钟罄声阵阵,让人有游走在古代的感觉。我在江边的一块石头上吃了一块干面包,那就是我的午餐。只有90块钱的我,必须在吃住上省着花,否则就可能回不去了。<br></font><font color="#808080"> 许多年以后,有一次我在岳阳开全国名城工作会议,我在五星级的酒店餐厅里见到了镇江市年轻的女市长,我很想找她聊聊我当年在镇江吃面包的感觉,无奈她身边有好几个秘书围着,我凑不上去。<br></font><font color="#808080"> </font></h3> <h3><b>在镇江北固楼</b></h3> <h3><font color="#808080"> 从镇江乘车去了南京,到时已经天黑了。我盲目地在街上走着,想找一家便宜的旅店。路上碰见一个大汉,他说是从温州来的,是推销自家生产的电气开关的。我俩就一起找旅店,走了好几条街,好不容易找着一家小店,却被告知已是客满。正当我俩失望地要离开时,那个站在柜台里的中年妇女说:可以在堂屋里加一张行军床,两人一起睡,一人一块钱。疲惫不堪的我俩对视一笑,乐呵呵的答应了。那张床是折叠帆布床,撑开后中间有一个大窝。我俩一人一头,不洗脚就睡,他的脚离我鼻子大约也只有五公分,我的离他的也差不多是这个距离。我俩就这样共一床被窝睡,互相毫无戒备地睡了一个香甜的觉。第二天分手互道珍重,我常想那个大汉现在应该是个大富翁了。待人如此之诚的人做生意,不大发很难!<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第二天我去了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在雨花台广场看见一对情侣,那个女的美得简直像画里的人,我从没见过哪个女的长得比那个女的更好看,真是江南出西施呀,于是就赶紧走近她,找她问了个路。</font></h3> <h3><b><font color="#808080">在南京中山陵</font></b></h3> <h3><font color="#808080"> 从南京乘车去了杨州,那时的杨州破破烂烂,老街也很脏,但馆子里的面条却很好吃。在那里看了大明寺、史可法墓、隋炀帝的迷楼,还捡了一片琼花叶子做书签,然后就乘车去了淮安。<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我坐的是一辆中间有接头的大客车,路又不好走,那个叨着香烟的司机还喜欢开快车,一路狂奔,绕过了大半个洪泽湖,在旁晚时分来到了淮安。<br> 淮安那时还是个小县城,只有几条小街,当天住店时,一个人贼头贼脑地问我要不要墓里挖的东西,很便宜的。他的话把我吓个半死,认为自己兜里的几十块钱给人盯上了。<br> 第二天去淮安县郊外,在一个小村子里见到了吴承恩的纪念馆,吴大作家生于斯长于斯,据说就是从这里徒步走到苏北连云港,在花果山中的一个山洞里产生了写孙猴子的灵感的。<br> 在那座纪念馆里,我见到了报上说的那块棺材档板,大约只有六七十公分长,有阴刻描红的字,外边罩着个玻璃柜。我带了尺,就想大致量一下板长,却遭到了工作人员的喝叱,我连忙拿出介绍信给他看才消除了误会。<br> 第二天又去看了周恩来故居,那座大宅院修得很好,院子里有棵很大的树,树下有尊周恩来手握书卷的铜像。<br> 从淮安出来我又去了连云港的花果山,看到了给吴承恩带来灵感的那个水帘洞。洞只有半米深,水帘也只有几滴水珠,实在想不出吴承恩是怎么构思的,只叹服他太历害了!<br> 出了连云港,我的采访任务也就结束了。于是我赶紧采取晚上乘火车,白天看风景的办法,去勿勿游苏杭。<br> </font></h3> <h3><b>收集的淮安资料</b></h3> <h3><font color="#808080"> 我先去了无锡,到无锡坐的是火车,到时天还没亮,外边很冷,我就在候客厅坐等天亮。那大厅里灯光昏暗,长凳上已坐满了人。我见地上有不少铺着自带被子睡觉的民工,其中一床被子露着个小脑袋。那是个十多岁的孩子,脸红红的,眨着一双星星样的眼。我是又冷又饿又困,就问他可不可以在他被子边坐一下,等天亮就走,他点点头让我坐下。我问他为啥出来,他说是准备出门做工。我又问是跟谁出门,他说是他的两个师傅。再问他师傅呢?他指了指鼓起的被子说师傅在蒙头睡觉。我们又聊了一会,那男孩说你冷吧?要不我起来让你到被子里睡会?我的确很想睡,但嫌被子太脏就忍住了,但却同意他的建议,脱了鞋将脚放进被子里取暖。被子里有人的热气,的确很舒服。天亮时,那小孩的两个师傅醒了,被子一掀开,原来是两个年青的女的,都只穿着毛衣,鼓鼓的胸向小山一样。我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妈的,幸亏没进去,否则当流氓打了!<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我在无锡看了惠山天下第二泉,去了范蠡与西施隐居的一个小游园,然后从那里去了苏州。在苏州当然是要看看拙政园、虎丘公园,在那里我才知道名妓董小宛墓就在园子的入口边处。</font></h3> <h3><b>在苏州的小桥上</b></h3> <h3><font color="#808080"> 当天晚上,我花两块钱买了一张经运河去杭州的票。那是一只改装的大木船,人都坐在大木舱里,里边抽烟的吃饭的放屁的小孩撒尿的什么都有。舱里没有透气窗,空气浑浊沉闷,加上马达的轰隆声,简直把人快憋死。我在角落里找个地方昏昏睡着了,再醒时已到了杭州,在运河上走了一夜,总有臭气入鼻,从台阶上岸时,才发现河面上飘着一些大粪团。<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在天堂杭州走了苏堤白堤,看了灵隐寺和西冷印社。在岳庙买了几个烧饼,走过楼外楼酒楼时还没吃完。闻着楼内飘出的阵阵香气,知道这家酒楼做的糖醋鱼揣上来还张嘴,但那时也只能咽几口唾沫走开,但边走边想:有一天,老子也会来吃鱼的!<br> </font></h3> <h3><b>在杭州的虎跑泉</b></h3> <h3><font color="#808080"> 最后一站是大上海,看了豫园、南京路,在十六铺码头花9块钱买了一张回武汉的票。上船时也只剩下2块钱,于是就买了几包方便面,还顺便买了一只新奇的小水龙头,准备作为从大城市带回的礼物送给老婆。一连两天在船上熬着,吃着方便面,吃得人有点想吐。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怎么吃方便面了。<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font></h3> <h3><b>在上海大街上</b></h3> <h3><font color="#808080">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船终于在汉口码头靠岸了。我也结束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长途之旅。回汉后,我很快写出了《吴承恩棺木之谜》,后在一冶《野笛》杂志上发表后,编辑部给了100块钱稿费。扣去我用掉的90元,我还赚了10块钱。那一趟,划得来。</font><br></h3><div><br></div> <h3><b>发表的小说《吴承恩棺木之谜》</b></h3> <h3><font color="#808080"> 时光飞逝,人生如梦,一晃都几十年过去了。但那次下江南的情景却记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那些关照过我的人,更是深深地印在脑海,永生难忘。现在已不知这些人的影踪,唯愿这些好人一生平安!</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张 俊</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2017年7月24日写于荆州</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