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场景不再</p><p class="ql-block">照相老夏,一机在手</p><p class="ql-block">拍下瞬间,留住乡愁</p><p class="ql-block">平生多少事,尽付镜头中</p><p class="ql-block">想起了鲁迅小说《故乡》中那句疑问:“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是的,这是曾经的故乡,游子心底难以忘怀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濯濯清光映碧潭,飞觞送月出城南。一桥秋色无人取,好召姮娥夜半探。“</p><p class="ql-block">这首七绝赞叹的是故乡古桥。通羊镇有个马槽桥社区,通羊河有座马槽桥,我家就在岸边住,居住地写着马槽桥。</p> 马槽桥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年后建成。称之“马槽桥”,一是此桥位于“马鞍山”下,二是形似“马槽”之故。 这是马槽桥拆除前拍的最后一组照片。影像犹在,原桥荡然无存。愿这些照片给曾与此桥朝夕相伴的乡亲一份温馨记忆,也让后来者知悉他们居住的小镇有过这么一道靓丽的风景。 <p class="ql-block">假若时光退回10年、20年、30年乃至更长的日子,你在通山县城询问某一个孩童哪里是他最喜爱的儿童乐园?询问某一位退休老人哪里是最佳养生休闲福地?询问某一对青年男女哪里是他们心目中的伊甸园,你会听到一个共同的答案,那就是凤池山下的老烈士陵园。</p> 春雨潇潇,天真烂漫的你前来瞻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迈出人生第一步;仲夏之夜,风华正茂的你在竹深树密虫鸣处寻觅甜密的爱意浓情;深秋时节,风姿绰约的朋友在此练操、跳舞、打拳,尽情地绽放金色年华。 还记得烈士馆前这座假山吗? 假日里,几个小朋友兴趣盎然地下棋。我左看右看,不是军棋,不像象棋,更不是围棋,什么棋呢?求解。<br>真羡慕那时的孩孑,周末不需要参加名目繁多的兴趣班和补习班,不像现在这样整日对付初考、中考和高考。 陵园小火车,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对新鲜玩意儿的兴奋之情。 大一点的女孩在织毛衣。那时没有手机,更没有手机控和低头族。 陵园是老年人养生休闲锻炼身体的好处所。打太极,做气功,唱歌跳舞,整座陵园弥漫着温馨快乐气息。 陵园后来搬迁了,留下了无尽的怀念! 难忘的景象,被定格为一个个瞬间。 <p class="ql-block">对于老通山人,电影院是一个让人难以割舍的地方,许多甜蜜回忆还回荡在偌大的放映大厅里。</p><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老电影院已不复存在,唯有这些影像展现昔日的辉煌,让我们从画面中重拾温馨的记忆。</p> 前景的麻木看似不起眼,但别忘了它是通山县城第一辆。<br> 一个行人匆匆从电影院门前走过,大幅广告牌写着今天放映的电影《寻母三万里》。 《女朋友》,对于看惯了《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的人们来说,是不是有些新鲜?它透露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人们对美和美好生活的渴求。 更多片子以凶杀、打斗和枪战为主,比如《莽女追魂》《被跟踪的少女》《独臂英杰》《魔窟寻谍》。 《深宅寻剑》的影片解说词写道:湖边遭枪杀,短剑不翼而飞,密室藏恶徒,歼枭在劫难逃。 录像机录音机开始风行。在电影院这个黄金宝地,有很多卖录像带和录音带的,邓丽君的歌成为唱响城乡街头的流行曲。 春节联欢晚会和红歌成为人们的喜爱。 老通山人想必一眼就能看出,这栋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就是昔日的县委县政府大楼,不错,门口挂着的四大家标牌就是证明。<br>1980年代,我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此后,在本世纪初,我在北京上班时突然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大楼被一场熊熊大火化为灰烬,烧掉了楼内所有办公室,包括我和其他人存放在组织部档案柜里的干部档案,唯有这几张照片保存了这栋被故乡人视为高大尚的大楼模样。 大楼右侧是自行车棚。那时候书记县长没有专车,需要用车时到行管局小车队申请派车,一般干部大都是骑自行车上班。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为了便于外出采访,领导批准用公款给我配了一台自行车,我骑着它上山下乡,跑遍了故乡的山山水水。 作为全县行政中心,这座大楼上演过很多大事件。这是1991年8月一个晚上,大楼前举行接受救灾捐赠交接仪式。什么灾情记不得了,只是从通山县人民政府赠送的写着“风雨同舟、情暖人间“的锦旗上,看出捐赠方为襄樊市人民政府。感恩之心,人必有之,虽然事情己经过去了20多年,我还是要向襄樊人民道一声谢谢! 大楼正厅墙上写着两行熟悉的大字:“通山人民要脱贫,少生孩子多造林“。这口号喊了几十年,老通山人刻骨铭心。 现在大楼原址建起了时代广场。大院原有建筑拆除建起了新商品房,拆不掉抹不去的是曾经的温馨记忆。 <p class="ql-block">以老通山饭店为中心的三叉口是山城最繁华的地方,有电影院、文化馆、新华书店等文化机构,有通山最高学府老一中,有高大上的通山大酒店、通山饭店和新华大世界,还有堪比北京王府井的商业购物一条街。</p> 1970年代的通山饭店。街道两边长着浓荫蔽日的梧桐树,虽是繁华之地却少有机动车辆驶过,连自行车也只是偶尔看到。 改革开放后,老工会开办了招待所、录像厅和舞厅,五楼舞厅是当年山城夜生活最高档的娱乐休闲场所。 门口挂着通山县文化馆标牌,这里曾是山城文化艺术中心。旁边门店招牌写着“文星酒家“,想必为了沾点文气。 老一中门口,两旁摊贩售卖冰棒和零食。前景推着自行车的女生穿着当年校服。 老招待所门口,聚集着看相、算命和各种手艺人。 高耸的通山大酒店,山城人心目中的“五星“。 新华大世界,集餐饮、住宿、图书销售于一身,是不是很威武? 从通山饭店楼顶望过去,就是山城“长安街“。 <p class="ql-block">有别于通山饭店三叉口的繁华热闹,富有市井气息的小桥一带在山城人心中更为温馨。</p> 1978年,城关,人们观看小桥边的龙舟竞渡<br> 从小桥到大桥,沿着通羊河边,长龙似的建筑是拆除前的新堤集贸市场。 这是山城人的菜篮子,长达数百米的市场物品丰富,日常食物和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你可以从小桥进大桥出,也可以从大桥进小桥出,买齐你需要的物品,真是太方便了。 新堤集贸市场大门 隆冬时节,大雪纷飞,小桥和新堤集贸市场别有一番风味,是不是很美? 小桥桥头,背着小孩的老人身后是黄陂餐馆,这个餐馆开业数十年,经营热干面享誉山城。现在小店所在楼房己然拆除,美味热干面成为昔日记忆。 穿过小桥另一头的巷子,拐过轻工大楼是前往凤池山的路口。有位朋友说,现如今老城区除了凤池山挖不走,其他的几乎不复存在。我不知道,是该为时代进步而高兴,还是该为老玚景消逝而伤感? 1984年,清清小河,远方廊桥遥遥在望,近处鸭倌赶着鸭子,两岸树影婆娑,房舍错落林立,好一幅冬日农家图。这是县西犀港桥,故乡人心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1984年,石拱犀港桥建有桥屋,供人避雨纳凉。桥头木桶的凉茶常年不断,不仅止渴,更给人沁人肺腑的清凉。 1984年,步入桥屋,墙上“工业学大庆”标语赫然在目,最高指示依稀可辨。 1984年,河水清澈如镜,浣衣女如在画中;水面涟漪泛起,令人心旌摇荡。 1991年,再度来到犀港桥,水中鸭子还在游弋,远处牧童耕牛尚在,然廊桥屋顶已塌,独剩栱门屹立,已是残垣断壁。 1991年,穿过栱门,历经风雨的石级枯草丛生,南来北往的商贾了无踪影。 <h3>夏勋南,1967年开始摄影,1985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任《中国摄影报》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