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原明朝藩王陵的那些事儿

凤凰于飞

<h3>  当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时,面对大好河山,如何巩固成了当务之急。打败元朝实在不易啊,蒙古人异常彪悍,要不是大元的人心散了,还不定怎的。</h3><h3> 朱元璋世代为农,从祖上几辈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原名朱重八,朱元璋本是八月初八日生人,故取名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其父为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五世祖叫朱仲八,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朱六二,最小的叫朱百六。朱百六就是朱元璋的高祖,即四世祖。朱百六生有二子,长子朱四五,老二朱四九。这个朱四九就是朱元璋的曾祖。朱四九生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共四人。这个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到朱初一这一辈,生子二人,名字分别为五一、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亲,这都是些什么名啊。<br> 朱重八小时候给地主家放羊,后来到庙里当了半年和尚,随后流浪讨饭途中加入了起义军,由于阅历丰富作战勇敢升了官,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把他的养女马秀英嫁给了朱重八,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再用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蛮有文化的么。有人说朱,为“诛”,元,指大元朝,璋,一种尖锐玉器,元朝哪有不亡的。就是这样一个人打败了大元,统一了中国。</h3><div><br></div> <h3>  朱元璋以洪武为年号,开启了明王朝的纪年。要巩固江山,还得靠自家人。于是开始了大施分封。<br></h3><h3><br><h3> 他把自己的祖父封为明熙祖,父亲朱世珍封为明仁祖父亲的弟弟封为寿春王,还将寿春王的儿子封为霍丘王、下蔡王、安丰王、蒙城王。霍丘王的儿子封为宝应王;又将安丰王的儿子封为:六安王、来安王、都梁王、英山王。<br>将自己的大哥封为南昌王;大哥的儿子封为长阳王、靖江王。二哥封为盱眙王;二哥儿子封为昭信王。三哥封为临淮王。<br>这时候的朱元璋已有了十个儿子,最小的才一岁。<br>他立长子朱标为太子,看来这个老朱还是尊崇传统敬老立长的。这个时候是公元1371年,而全国尚未完全安定,特别是前四个儿子还要替他去打仗。八年之后,除太子外,老二朱樉、老三、老四、老五才去各地就藩,而六王之后其他皇子尚幼,要到成年之后才去封地就位。而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个儿子之多,后来又陆续封,又陆续就任。</h3></h3> <h3>  朱标很可惜,早早殇了,赐为明兴宗。此时老朱有立二儿子朱樉的意思,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加之这个朱樉口碑不好。朱标的大儿子八岁就没了,所以立二儿子朱允炆为太子,没多久老朱薨,允炆继位,为明惠帝。1402年惠帝的四叔朱棣攻破南京,夺得帝位,朱允炆不知所终。据说老朱留有遗嘱给允炆,等危难之时打开锦囊,当朱允炆打开时,发现是一只木鱼。所以据说后来做了和尚,逃了一劫,可怜了他的两个儿子,失所流离。朱棣是在父王二兄三兄死后才反的,有老二老三在,他或许还不敢,因为这两人功劳不亚于他,当然他也有被迫的原因。<br></h3><h3><br><h3> 朱标有五个儿子,除朱允炆外,分别封为怀王、吴王、衡王、徐王。<br>明朝后来历届皇帝之子封为王爵或有封号,但并不是所有王都有自己的王府,有的还没有来的及就任就一命呜呼了。有些可能犯了事儿,被除藩,王府被新封王所使用。<br>朱元璋对后代可谓煞费苦心,就连后代的名字也替他们安排好了,为了避免重复混淆乱了辈分,他给诸王子的第二个字用二十个吉祥词定好,第三个字以金木水火土循环作为偏旁使用。每个皇子都有,从第三代开始实施。<br>明朝初始时,由于北方面临着残余蒙元势力的威胁,于是在西安的秦王朱樉,在太原的晋王朱棢和在北京的燕王朱棣都手握兵权,担负着保卫边疆的重任。</h3></h3><div><br></div> <h3>  尤以秦王朱樉兵权最重,战功也大。朱樉于洪武二十八年率部征伐平定西北异族叛乱,使朱洪武龙心大悦,所以深受信赖,并授兼掌宗人府总摄诸王子弟训导之职。他年龄最长,兵权最重,担负拱卫边疆重任,因而在西安的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br></h3><h3><br><h3> 朱元璋给秦王房设置的名字是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这么好用意的字,以图江山永昌,可惜哪有永固的江山,朱元璋已经很不错了。<br><h3> 秦藩国历274年,伴随大明江山始终,有十四座藩王陵存世。这十四座陵墓和50余座陪葬墓散落在西安城南的少陵塬上。陵冢周边有殿堂楼阁,规模宏大,形成了完整的皇家陵园。</h3></h3></h3><div><br></div> <h3>  据《明会典》卷二零三:凡王府造坟,享堂七间,广十丈九尺五寸,高两丈九尺,深四丈三尺五寸,中门三间,广四丈五尺。明制藩王、诸王出生后二岁,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讳避墓,称为井。当时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均发展为村庄。因此在塬上也有“九井十八寨”之称。今以大府井为首(今长安区韦曲街道办事处大府井村北),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十)子井,共九井和护陵军营形成许多寨,有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br></h3><h3><br> 关于明代石像生制度,《大明会典》卷二〇三记载了皇陵中成祖长陵有石像生十八对。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定公侯墓葬碑碣石兽之制:“石碑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阔三尺六寸,龟趺高三尺八寸;石人二、石马二、石羊二、石虎二、石望柱二”。 而藩王高于公侯低于天子。<br>让我们再看看秦藩王朱樉以及后人的墓茔都在哪里。<br> 愍王,樉,太祖嫡二子,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藩西安府。二十八年薨。1370-1395年在位。<br>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大府井村。墓南向,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封土圆丘形,底境51米,高约15米,墓地原有建筑均毁。现存石刻数件。<br>隐王,尚炳,愍嫡一子,洪武二十八年袭封 ,永乐十年薨。1395-1412年在位。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大府井村,愍王陪葬墓。<br>僖王,志堩,隐嫡一子,永乐十年袭封 ,二十二年未娶薨。1412-1424年在位。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大府井村,愍王陪葬墓。<br>怀王,志均,隐庶二子,初封渭南王,永乐二十二年进封 ,宣德元年未娶薨。1424-1426年在位。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大府井村,愍王陪葬墓。</h3> <h3>  康王,隐庶三子,初封富平王,宣德三年进封。景泰六年薨。1428-1455年在位。<br></h3><h3><br> 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大兆康王井村。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圆丘形封土,底径残长约13米,高约9米。墓前神道石刻尚存。<br> 惠王,公锡,康嫡一子,天顺二年袭封。成化二十二年薨。1458-1486年在位。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大兆庞留井村。占地面积约1900平方米,圆丘形封土,底径各23米和19米,高15米和7米。墓前石刻尚存。<br> 简王,诚泳,惠庶一子,成化四年封镇安王,弘治元年袭封秦王。十一年薨 ,无子。1488-1498年在位。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大兆简王井村。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墓南向,圆丘形封土,底径37米,高约12米。墓前石刻尚存。<br> 昭王,秉欆,简从弟临潼王庶一子,初袭临潼王,弘治十三年嗣封秦王。十四年薨。1500-1501年在位。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大府井村,愍王陪葬墓。<br> 定王,惟焯,昭庶一子,正德四年袭封。嘉靖二十三年薨。无子。1509-1544年在位。墓地不详<br> 宣王,怀埢,定再从弟奉国将军惟燫之子,初封镇国中尉,嘉靖二十七年嗣封秦王。追谥其曾祖镇国将军诚润为恭王,祖辅国将军秉柎为顺王,父惟燫为端王。诚润,安庶二子也。四十五年,宣王薨。 1548-1566年在位。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杜陵乡三府井村。第十代秦王,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墓南向,圆丘形封土,底径29米,高约7米。墓前石刻尚存。东西两侧各有2座规模稍小的陪葬墓,据文献记载,陪葬的有第十一代秦王、郡王、第十二代秦王、第十三代秦王。<br> 靖王,敬镕,宣庶一子,初封隆德王,隆庆三年袭封。万历四年薨。1569-1576年在位。<br> 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陵三府井村,准确位置不详。<br> 敬王,谊澏,靖嫡一子,万历三年封世子,九年袭封。十四年薨。无子。1581-1586年在位。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陵三府井村,准确位置不详。<br> 秦王,谊漶,靖嫡三子,万历十三年袭封奉国中尉,十四年加封紫阳王,十五年进封。1587-1617年在位。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大兆三府井村,准确位置不详。<br> 秦王,存枢,谊漶子。万历间袭封,崇祯末被闯王杀死。</h3> <h3>  秦王还有诸多支系郡王,有永兴王、保安王、兴平王、永寿王、安定王、宜川王、临潼王、合阳王、汧阳王、崇信王,其墓地不详,不再列举。</h3><h3><br> 保安怀僖王朱尚煜墓:长安区韦曲四府井村,在此出土其墓志。墓地具体位置不详。<br> 兴平恭敬王墓:长安区韦曲四府井村。墓地具体位置不详。<br>把 兴平庄惠王墓:长安区韦曲四府井村。墓地具体位置不详。<br>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在少陵塬上还能够找见墓茔或者石人石马等石像生还保存比较完整的已寥寥无几。<br></h3><div><br></div> <h3>  秦愍王神道石刻为望柱、虎、羊(缺1件)、麒麟、马、武官、文官各1对;秦隐王神道石刻为麒麟1对、马3对、文官1对、武官1对;秦康王陵现存神道石刻为马2对、武官1对、文官1对;秦惠王陵王神道石刻为望柱1对、虎1对、羊1对、麒麟1对、马2对、武官1对、文官1对;秦简王陵尚存麒麟1对、马2对、武官1对、文官1对;秦宣王陵神道石刻尚存望柱、虎、羊、马(带控马官)、文官各1对;秦□□世子朱敬轸陵前尚存麒麟、马各1件。<br></h3><h3><br><h3> 老朱这些儿子几乎没有不僭越建制,他的那些功臣可就乖多了。魏国公徐达,号称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卒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追赠中山王,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其墓在南京市太平门外板仓村,神道有马、羊、虎、武将、文臣各1对,神道碑1 通。鄂国公常遇春,卒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追赠开平王,其墓在南京市太平门外板仓村,神道有羊、马、虎、翁仲各1对,残存石龟 趺座1、望柱1。曹国公李文忠,卒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追赠岐阳王,其墓在南京市太平门外蒋王庙,神道有望柱、马及马夫、羊、虎各1对,翁仲2对,石碑2,残存石龟趺座1。</h3></h3> <h3>  可见臣子知道自己是外人,功劳再高,也还是受规矩的。儿子们在自己的藩国就是老大,天第一,他第二,还有什么不敢的。<br></h3><h3><br><h3> 譬如朱樉,自持功劳大,为非作歹,荒淫无道。宫里没有了法度,连他的病怏怏的命也最后被宫里妇人了结了。因而朱元璋赐谥册曰:“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谥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籓屏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h3></h3> <h3>  如今,往事云烟,朱樉已矣,围绕他的墓冢的陪葬墓也剩下了五座,原先陵周边的城郭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了一片野樱花烂漫的开着,六百年后的朱樉墓,游人骤然增多,一时成了景观,花海茫茫朱樉去,六百余年仍风流。功兮过兮,俱往矣,为了保持和北京十三陵呼应,在少陵塬的明藩王十四陵也被叫做十三陵。建制虽然比不了北京的天子陵,可相对于全国其他藩王,陵冢以及墓道石像生已经高了许多,大了许多、多了许多,而且保存相对完好的还有那么数座,这是好事,说明旅游带动并有了保护意识。</h3><h3><br> 要看十三陵,不必跑北京。<br> 在西安,在城南,在少陵塬上,在大府井村就有。</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