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从我记事起,我家住在一个四合院里。那是父母单位的宿舍,周围是农村。一共有七家,都是父母的同事,我家和胥姨家住北边两间,孙姨和亓姨家住东西两间,南边还住了三家徐叔、李叔、黄大爷。</h1><h1> 父母们年龄相仿,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基本上是同龄人,因为房子只有一间,根本不够住,我的两个哥哥和邻居的男孩子们住父母单位的集体宿舍,姐姐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只有我跟父母住在那一间屋里,两张床安在屋子的两边,因为房子小,我的床白天的功能是桌子,放着锅碗瓢盆,晚上睡觉时把锅碗瓢盆转移到屋里唯一的一张桌子上,把被褥铺开,白天把铺盖卷起来再把桌上的东西搬回来。北窗外是一家农户的厕所,所以常年密封,夏天更是无法通风。晚饭后大人们坐在院子里,点着驱蚊的火绳,扇着大蒲扇聊天,直到夜深凉快了才回屋睡觉。</h1><h1> 那时家家都穷,没有电扇,没有电视,我家只有一台老式的收音机,可以听听《岳飞传》,听听样板戏。我和我的发小们每天都有很多的游戏,跳房子、跳皮筋、捉迷藏,放了暑假到附近的汶河边捉鱼、戏水、粘知了,在那里留下了我美好的童年回忆。</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跳房子</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拾子儿</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挑棍儿</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滚铁环</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踢毽子</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跳绳</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跳皮筋</h1> <h1> 那时家家生活条件都很差,人口又多,每家都有个鸡窝喂鸡,家人才能吃上鸡蛋,过年能吃上鸡肉。每年春天,街上有卖小鸡的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扯着嗓子吆喝着:“小鸡来哎----卖小鸡喽----”大人们会去挑几只小鸡,也分不出公母,慢慢养大了才能看出来,母鸡留着下蛋,公鸡留着过年。有时小鸡长大些会放出来在院子里跑跑,男孩子们跑得太急会踩死小鸡,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本来院子就小,再加上每家的鸡窝鸡栏,夏天更是气味难闻,真忘了当年拥挤到什么程度,只是记得我们放学后在院子中间划上一个田字格跳房子,田字格的两边到了两家的家门口。</h1><h1> 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年的寒假作业是拾粪,开学要交到学校所在的生产队,每人必须交够规定的数量。正值文革时期,县实验小学改成红星小学,学校所在地改成红星大队,我们课余时间要去生产队劳动。家属院里每家都有学生,每家门前都有粪堆。现在回想一下当时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多么恶劣,现在的家长会允许学校布置这样的寒假作业吗?我在学校是认真听话的好学生,老师布置的任务会不折不扣地完成,每天写完作业就挑着爸爸给我用破脸盆做的粪筐去周围农户家周围拾粪,回来堆在院子里,开学前爸爸给我挑了两大筐送到生产队,结果我是班里交的最多的,农村的同学也没有我交的多。</h1> <h1> 在那种拥挤不堪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隐私,邻里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家家的炉子都支在屋外,到了饭点谁家做什么饭菜一目了然,天热的时候每家都把吃饭的小桌搬到外面,偶尔吃一次水饺,第一碗盛出来一定是送给邻居,所以我知道亓姨家口味与我家相似,胥姨家口味偏重。院里没有自来水,家家有扁担水桶水缸,每家的大儿子长大了都接替了父亲去农村菜地边的水井去挑水。那些年的友谊,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发小见了面还像亲兄妹一样。</h1><h1> 后来陆续有几家搬走了,我们稍微宽松了一点,北屋和东屋归我家,哥哥们终于可以回家住了,姐姐也回家了,和我睡一张大床,东屋中间有个隔断,我和姐姐住里屋,两个哥哥住外屋。1980年,我上小学五年级,我家买了小院第一台索尼牌电视机,有时会搬到院里大家一起看,我清楚地记得我看的第一个电视节目是外国电影《圣彼得的伞》。那个院子大概住了15年。几家搬走的邻居尽管离得很远,一放了假还是愿意跑很远的路去找小朋友玩。</h1> <h1>在老院子照的全家福(姐姐在老家)。</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家门口</h1> <h1> 邻居新华书店是我儿时最喜欢的去处,那里有几分钱一本的小人书,还有我的好朋友肖伟。新华书店前面是单位,后面整个院子都是他家的,房间很多,院子很大,我们在院里捉麻雀,掏鸟窝,偷吃牙膏,他的妈妈年轻时是部队文工团的,家里挂着很漂亮的照片。</h1> <h1>童年的小伙伴(第三个是我)在新华书店的后院。</h1> <h1> 高一那年,父母单位盖了新房,每家分得一个小院,我们家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三间房,一个院,还有了自来水,简直像进了天堂,哥哥们结婚了,我有了自己的房间,也有了自己的床,自己的桌子,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天地,其余的空间也是堆满了杂物。但是我已经很知足了。原来的老邻居们也都搬过来了,只要有空,还是往老邻居家跑,碰上饭点,像到自己家一样坐下就吃饭。妈妈在院里种了一棵樱花树,一到春天落英缤纷,煞是好看。</h1> <h1>1994年10月,娘俩在父母家门口的合影</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女儿坐在樱花树下</h1> <h1> 1988年,我大学毕业来到了泰安,分配到一所学校,可是学校还在建设,报到后没有宿舍,<span style="line-height: 1.5;">校长在学校附近的农户家里给我租了一间小屋,大约有十个平方。房东在前院,后院种菜,菜地边孤零零盖了一间简易的小东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只能先住下,一床一桌一凳一箱,我开始了独自一个人的生活。自来水在房东院里,厕所在菜地边,后院连个大门都没有,晚上下了班就插门,哪儿也不敢去,晚上上厕所要打着手电筒,提心吊胆。父母把家里那台索尼电视机送来,还给我一套液化气炉具,买了一辆自行车,晚上把自行车推进屋,屋里就满满当当转不开身了。</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5;"> 一开始哪都不熟悉,连着吃了几天方便面,后来下了班就出去骑车转悠,熟悉地形,找到了商店、菜市场、澡堂,买来锅碗瓢盆可以做简单的饭菜,市场上的馒头五分钱一个。我是个内心强大的人,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既然选择了这个城市,再苦再难也要坚持。</span></h1> <h1> 1988年买的那个小桶,过了30年了现在还在用,颜色已经由大红色变成了淡黄色,依然很结实,质量没得说。</h1> <h1> 冬天很快到了,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小屋里温度和外面差不多,水桶里的水第二天会冻成一个冰坨,下了班吃完饭就钻进被窝看电视,电褥子要整晚开着才能入睡,偶尔停电,冻得一夜睡不着觉。</h1><h1> 有一天夜里,北风呼啸,我听到屋外一个孩子的哭声持续一夜,搞的我又惊又怕不敢睡觉。第二天我跟办公室同事说:"昨晚有个小孩在我屋外哭了一夜,不知道是谁把孩子扔在外面,冻了一夜不知道还活着吗?"同事们听了哈哈大笑,告诉我那是母猫,我那是第一次知道猫会那样叫。</h1><h1> 房东大娘每个月快到交房租的时候就到我屋里坐坐,跟我说这个月家里有谁生病了,又出了什么事了,好像怕我拖欠房租,房租20元,每月拿房东开的一纸白条到学校报销。</h1><h1> 住了有半年吧,我在工作中有了新同事朋友,他们来我这里看到我的情况,给我找了一处离单位更近条件更好的房子,并且帮我搬了家。新家在一个四合院里,我的房子是东屋,紧挨着房东家,水泥地面,干净整齐,是个正儿八经的房子。房东人很好,听说我房租不能全报,主动降到我能报销的数目。其他房间也租给了像我一样的单身,过完春节房东还请我们所有房客到他家喝酒,感觉心里暖暖的。</h1><h1> 那时候,我一个单身女孩,下了班无所事事,无家可归,没有男朋友约会,街上没有商场可逛,没有网络可玩,大把的时间无法打发。一个人吃完饭就骑上自行车去找找老乡,会会同学,有一次桌上用电热杯烧着水就出去了,等到回到小屋一开门闻到一股糊味,水烧干了,杯子烧坏了,桌子也烧黑了一片,险些酿成大祸。</h1> <h1>当年用的电热杯就是这个样式。</h1> <h1> 后来,我认识了老刘,开始了异地恋,虽然有了男友,仍然是形单影只,那间小屋有很多甜蜜的回忆和相思的泪水。</h1><h1> 又住了大概一年半,1990年9月,学校建成,我终于结束了租房的日子,住到学校给我们年轻老师准备的集体宿舍。 </h1> <h1>学校教学楼前,今年这座楼已经拆了。</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学校路上</h1> <h1> 1991年5月,老刘回到泰安,我们结婚了,可是暂时没有婚房,又开始在外租房。房东是当地的大队书记,房子是新盖的,租了两间,一间卧室,一间客厅。结婚两个月,老刘就去山西学习,半年后才回来。这期间我独守空房,那时液化气供应是按计划,为了省气,我自己去煤厂买蜂窝煤,拉煤的工人只给拉到大门口,要搬进来还得加钱,为了省钱,我咬牙自己一块块搬了进来。</h1> <h1> 这就是蜂窝煤,现在的孩子们有的可能没有见过。</h1><p class="ql-block"><br></p> <h1> 房东大嫂有些小气,一开始看我一个人住,用不了多少水电,说不再单独让我交水电费,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我天天在家,就又提出来每个月除了房租再交水电费,我也不知道怎么算,她要多少就给她多少,因为我们的房子没有单独的水表、电表。</h1><h1> 有一次我放假回父母家,中间回来一次,液化气罐是放在屋外的,竟看到房东用我的炉子下饺子,看到我突然回来有些尴尬,说她家的罐没气了,先用我的,等以后让她家老公帮我灌一罐,我只能笑着说没关系。天知道我不在家的时候她用过没有。</h1> <h1>结婚那天在新房门口,门上的喜字是我亲自剪的。</h1> <h1> 1992年,学校宿舍楼竣工,我和老刘有了人生的第一套房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两室一厅一厨一卫,3月春暖花开,我们搬家了。那时能够在自己单位有这么一套新房是令多少人羡慕的事啊。宿舍楼离办公楼有两百米距离,学校还有锅炉房、食堂、幼儿园、操场,工作生活都很方便。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年,我们有了女儿,有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早已搬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却依然维持着当年的友情。因为楼上楼下都是同事,年龄差不多,孩子也差不多大,在学校院里安全系数很高,那时也没有私家车,孩子们可以放心地在操场上和小伙伴们玩耍,玩够了回家吃饭,还可以楼上楼下串门,随便找一家推开门就可以吃饭,女儿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h1><h1> 后来开始房改,在交了两万多块钱以后,房子属于个人,可以买卖了。</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2019年,当年的家还在。</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女儿三个月</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女儿一岁</h1> <h1>2017年,学校的教学楼和食堂拆了,重建新教学楼。</h1> <h1> 2019年新办公楼即将完工。</h1> <h1> 2002年,老公部队腾出了旧房,我们可以分一套,女儿开始上学了,为了离学校更近一些,我们搬到了部队院里,一住又是十年。女儿度过了小学、中学时光。因为离家近,女儿三年级就不再用人接送,省了不少事。房子是七十年代的老房,一楼,三个小房间,一个小厨房,一个小厕所,有个小院,院里不知是谁种下一棵椿芽树,每年春天总是院里第一棵发芽的香椿,掰下嫩嫩的小芽,炒几个鸡蛋,让我们能尝到春天的第一口鲜味,秋天,这棵树又给我带来很多烦恼,每天一地厚厚的落叶,需要天天打扫。</h1><h1> 在那个房子里,蚰蜒、蜈蚣、千足虫、蚂蚁、土鳖、老鼠是常客,老刘不在家,我们娘俩经常要硬着头皮和这些可怕的虫子打交道。一楼下水道经常堵塞,通下水道也成了我们经常要干的活。但是因为在部队院里,门口有战士站岗,非常安全,周围环境也很安静,即使敞着窗子也听不到任何嘈杂的声音。</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部队房子里</h1> <h1> 2004年,嘉德现代城开始预售,那是当时最高档的小区之一,老公拉着我看房,我从来没想过要买房,那时大家都住单位的房改房,很少有人出来买商品房。而且,房价两千多,简直是天文数字,一套房子要三十多万,我们两个人工资加起来才三千,怎么可能买那么贵的房子?周围也很荒凉,北面是民房、猪圈,西面是果园,东面是树林。我当时抱的态度就是陪他转转,售楼处的小伙子带我们来到小区,房子在建,还未交房,属于期房,看了几套房子之后,我被最后一套141平米的深深吸引,简直就是一见钟情,三室两厅两卫,布局合理,大小合适,挑不出毛病,又是我喜欢的一楼,下面是储藏室,避免了一楼潮湿多虫的缺点。虽然喜欢,但是没有钱怎么办?老公说可以贷款,当天晚上我失眠了,考虑再三,终于下了决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贷款买房,那时贷款的人很少,我们每个月要把两个人工资的一半来还房贷,我们拥有了第一套商品房,也成了房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工资越涨越多,渐渐地每月一千多的贷款压力越来越小。</h1><h1> 为了女儿上学方便,也是囊中羞涩没钱装修,交房之后一直空着,只是偶尔过来看看,楼上邻居陆陆续续都住进来了。直到2012年,女儿上大学了,老公离开了部队,部队的房子也要收回,老公有时间装房子了,我们的贷款也提前还清了,结束了当房奴的日子,终于可以收拾房子了。</h1><h1> 我们俩像燕子筑巢一样一点一点布置自己的小窝。以前的房子没有装修,很多想法不能实现,这次的房子是毛坯房,我们可以尽情地按照喜欢的风格设计,然后穿梭于各个装饰材料市场,挑选各种材料,忙并快乐着。老刘拿出在部队建营房的认真劲天天泡在新房里,事必亲躬,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辛苦劳动的体现。我终于有了可心的厨房,有了可以泡澡的浴缸,有了专门的书房,实现了我对房子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且小区绿化面积大,环境优美,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周围环境也有了极大的改观,十年前的荒凉之地,现在已经变成了繁华的街区。饭店、超市、电影院林立,生活非常方便。2012年底,我们正式搬家了。</h1> <h1> 2020年,在嘉德现代城也住了8年了,原以为现在住的是一楼,风景优美,生活便利,没有换房的必要了,眼见周围的朋友因为楼层太高面临上楼不便纷纷换电梯房,也没有心动,以为就在这养老了。</h1><h1> 10月的一天,我和老刘散步来到附近宝龙湖边的公园,公园沿着环山路新开辟一条彩色塑胶步道,我们沿着步道一路前行,路边红叶正艳,往南看就是华新山水居,小区建了两三年了,我从来没有近距离地接近过,走了一圈,发现小区很漂亮,居民楼的电梯居然是观光电梯,不仅在家里可以看到泰山,坐电梯也可以观山,老刘说这个小区真漂亮,我们去看看吧。</h1> <h1> 结婚三十年,老刘是个思维超前又跳跃的人,经常会有新奇的想法,如果没有他的提议,我们也不会在家人都不太支持的前提下超前贷款买下嘉德的房子。每当他脑子里有了思路,他会想方设法拉着你去实现,我只能全力配合支持,因为我是个保守又有些胆小的人,还是老思想,有多大荷叶包多大粽子,我们俩一辈子正是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倒也轻松愉悦。</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老刘就开始对我做渗透工作,这是他一贯的伎俩,先不发表意见,先带你到处看,看完再让你定夺,让你无法拒绝。他从手机上查找山水居的房源,并且给中介打了电话,午饭后就约好看房,中介小李把山水居现有的房源带我们看了一遍,有环山路边的山景房,尽管在家就能看山,但是环山路来来往往的车辆发出的噪音对我这个对环境要求极高的人显然不适合;一楼带院带地下室的房子尽管面积很大,但是我住过一楼,潮湿、有虫、下水道、扫落叶等问题我已经领教过了,况且我很讨厌玩土种菜,不想重蹈覆辙;顶楼带阁楼的房子风景绝美,在阁楼看山一览无余,但是楼顶漏水是个永恒的话题,况且动辄六七百万的价格也望尘莫及;楼头的房子面积大,四室两厅,因为年轻时住过楼头,冬冷夏热也是心里的痛......最后只有一套四楼中户的房子进入了考察范围,面积格局和我现在的房子一样,只是因为有电梯,公摊面积大了,有间房小了2平方,一进门就有种亲切的感觉,南北通透,北边窗子也能看到泰山,视野开阔。</span></h1> <h1> 从山水居出来,小李又带我们去了周围的几个小区看了几套,有的进小区就感觉不舒服,有的连房门都不想进,有的周围环境脏乱差,既然换房,比我们现在的小区差的肯定不会考虑,只能是越换越好,也许不出意外,这是我们最后一套房了,更要从心里喜欢。</h1><h1> 看完房子,像二十年前看嘉德的房子一样,我又失眠了......</h1> <h1> 接下来的几个晚上都睡不好,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回顾前半生,大学毕业独自一人来泰安工作是挑战,义无反顾当了军嫂是挑战,贷款在当时是豪宅的嘉德现代城买房是挑战,下决心给老刘做腰椎手术是挑战,离开工作了十五年的教育局是挑战……现在,人生的又一次取舍和挑战摆在了面前,只能勇敢面对。</h1><h1> 老刘心态很好,跟我商量问题不急不躁,慢声细语,好像心里很有数,有他操心,我倒也不用着急,但是天生就是这个性格,心里容不下事,当不了大官。</h1><h1> 我们手里有了钥匙,每天的散步地点改到了新家的小区,感情一步步加深,我又掉进老刘的圈套里了。小区内部环境很好,本身就是一个小公园,正值金秋,黄的红的树叶把楼前楼后装点得非常优美,我们在早中晚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进小区,我们的楼在小区里面,远离大门、地下车库入口、马路,汽车的声音一点也听不到,非常安静,安静得都不敢大声说话,非常适合睡眠环境要求很高的我。出来大门就是宝龙湖公园,有树有湖,小区专门有通往公园的小门,小区业主凭卡进出。小区房价居高不下有他的道理,环境优美,生活方便,有风景区,有商业圈,还是我们熟悉的环境,只不过更幽静,更便利,从大门到家门没有一级台阶,地下车位和配房电梯直达,真是养老的好去处。</h1> <h1> 嘉德的房子马上挂到网上出售,没有想象中的马上出手,正值淡季,买房的人不多。老刘也开始天天在手机上搜索各种装修案例,拉着我逛建材市场,接下来的事情很多。</h1><h1> 近几年嘉德的房子我们新换了三层玻璃的窗子,换了智能马桶,换了壁挂炉,改造了阳光房,布置得干净整洁温馨方便,还真有些舍不得。可是经过几天的失眠,自己也想通了,人生苦短,不管再宝贵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什么也带不走,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尽自己最大的的努力,用自己创造的财富享受生活,不枉来世上一回,才是无悔的人生。</h1> <h1> 11月26日,感恩节,装修开工。6月6日,新房装修结束。8月14日,搬家。8月17日,嘉德房子成交。</h1> <h1> 回忆这些年住过的房子,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不言而喻,相比我们下一代的孩子们,一结婚就有房有车,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可以做月光族,尽情享受生活,我们这代人没有人啃老,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一点一滴地积累财富,和下一代相比我们年轻时算是吃了点苦,但是再和父母那代人比,我们又幸福了许多,上一代人的艰苦努力不就是为了让下一代过上好日子吗?感恩这个时代让我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h1><h1>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惫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h1><h1> 家是什么?在古代汉语中,"家"的本义是屋内、住所,表示与屋室有关。然而,仅仅有房子,房子是家吗?再漂亮的房子,如果没有暖暖的人情味,也不能使我们产生家的感觉。</h1><h1> 家,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地方,是生命的归宿,家,是心灵的港湾,供我们停泊休憩。在家里,你可以与家人聚在一起,神聊胡侃、谈笑风生,言语不必引经用典,衣着不必高贵典雅,姿势不必端正考究,神情不必庄重严肃,或家常小事,或街谈巷议,或往昔趣闻,尽享天伦之乐。 </h1><h1> 有了爱,房子才能成为家。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