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从开罗到红海,一路上虽然在漫无边际的大漠中穿行,但由于路况好,且车辆少,所以行驶起来的速度比在国内的高速公路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p><p>在一家公路服务区短暂休息后,我们便直赴目的地<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赫尔加达</span>。</p> <p>中午抵达红海岸畔的度假村酒店。</p><p>午饭后,前往距离约一个多小时行程的沙漠里寻访<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贝都因人</span>部落,和他们来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p> <p>出发前,团友和导游来个“情侣双人拍”。哈哈!</p> <p>阴差阳错,一不小心我坐进了一号前导车。</p><p>导游阿琳性格开朗奔放,在越野车上,她把身子探出车外,随着摇滚音乐的劲爆节奏手舞足蹈。随后,司机师傅也狂野地加入了进来。乖乖,场面爆棚呀。太嗨了!大家无不深受感染!</p><p>于是,歌声、呐喊声、尖叫声、笑声,一波接一波,为深入大漠探秘掀起一阵阵高潮。</p> <p>司机刻意选择了颠簸不平的行车路线,玩得就是心跳嘛。是吧!</p><p>驶入沙漠深处后,司机在一处平坦地带把车停下,一方面是想让大家体验一下大漠的博大无涯吧,当然也是为了让随车摄影师给大家拍照、摄像(商业行为)。</p> <p>拍照后继续前进。行至一处砾石混合着细沙的山丘前,导游喊大家下车步行上去(也是一个体验设计),而越野车则是绕行到山丘对面等候我们。</p> <h3>沙漠给人们的印象除了人迹罕至就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荒凉与孤寂。而我此刻环顾周遭,却是直觉自然之力何其伟大,置身其中的所有一切又是何其渺小!</h3><h3>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珍爱地球,珍惜生命,乐享人生吧!</h3> <h3>还好,山丘不是很高。舒眉展望,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丘陵层层叠叠,连绵不断。就在不远处的盆地里,有一个贝都因人的生活营地。</h3> <h3>贝都因人,沙漠骆驼上的民族。</h3> <h3>贝都因人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阔的沙漠和荒原地带,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贝都因”为阿拉伯语译音,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h3> <h3>贝都因人酷爱自由而不受约束的生活,豪侠行为是游牧部落衡量每个人道德的最高标准。阿拉伯语“姆鲁族”一词的意思是勇敢好义,为氏族利益勇于冲锋陷阵不惜牺牲性命。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热情豪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贝都因人的个性特征。为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贝都因人宁愿过艰苦的游牧生活,也不肯过定居的城市生活。</h3> <p>贝都因人一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农区边缘地带,并随季节变化定时迁徙。问题是那些适龄孩子的上学问题怎么解决呢?附近并没有学校。</p> <h3>贝都因人笃信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北非的贝都因人与当地的柏柏尔人自然融合,在他们中信奉苏菲派的较多。</h3> <h3>这位主妇正在制作主食之一的薄饼,看上去好像山东大煎饼。</h3> <h3>阿拉伯民族喜欢的水烟袋。</h3><h3>在开罗也曾见过路边吸水烟的场景。据说开罗市区有不少供游客体验的水烟馆,那里将传统的水烟进行了改良,减少有害物质,增加各种水果口味,使得抽水烟很有趣味。<br></h3> <h3>导游为大家示范吸水烟</h3> <h3>做礼拜用的简易建筑。</h3><h3>自拍一张,留个影子作为纪念照吧。</h3> <h3>为我们准备晚餐的大厨</h3> <p>时间过得好快,转眼暮色已至。黑暗业已把远处的山峦完全遮盖,置身其中越发觉得远离人烟的荒凉,孤远……。</p><p>58 f/1.4这款镜头三维空间的描写能力,也让我非常满意。</p> <p>回程的时间到了。Bye!近在咫尺却又陌生的贝都因人!</p> <h3>红海是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间的一片形状狭长,色彩斑斓的海域。是连结亚非的重要的交通航道。红海被世界熟知的,还是源于那种无法用言语修饰的景致。这种一半纯净海水,一半壮阔沙漠的独特景色,足以撼动每一位游客的心灵!</h3> <h3>俄罗斯客机在埃及坠毁后,埃及旅游业陷入“寒冬”,红海曾一度不复往日游客爆满的景象。但经埃及政府和民间业者的共同努力,现在这里又成为俄罗斯游客境外旅游的热点之一。<br></h3><h3>而今天,中国也成为埃及红海旅游观光的最主要客源国之一。</h3> <h3>度假村酒店所属的内部泳池的一大部分,充分利用了红海的湾-叉。在里面游泳,除了海浪小一点外,其体验和外海无异。</h3> <h3>度假村设施比较完善,甚至还有乒乓球台供游客休闲健身。</h3> <h3>红海之称,是从古希腊名演化而来的,意译即“红色的海洋”。此名称的来源,解释甚多。</h3><h3>其一是用海水的颜色来解释红海的名字。这种解释又分为三种观点:有的说红海里有许多色泽鲜艳的贝壳,因而使水色深红;有的认为红海近岸的浅海地带有大量黄中黄红的珊瑚沙,使得海水变红;还有的说红海是世界上温度最高的海,适宜生物的繁衍,所以表层海水中大量繁殖着一种红色海藻,使得海水略呈红色,因而得名红海。</h3><h3>其二是认为红海两岸岩石的色泽是红海得名的原因。远古时代,由于交通工具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人们只能驾船在近岸航行。当时人们发现红海两岸特别是非洲沿岸,是一片绵延不断的红黄色岩壁,这些红黄色岩壁将太阳光反射到海上,使海上也红光闪烁,红海因此而得名。</h3><h3>其三是将红海的得名与气候联系在一起。红海海面上常有来自非洲大沙漠的风,送来一股股炎热的气流和红黄色的尘雾,使天色变暗,海而呈暗红色,所以称为红海。</h3><h3>另外,古代西亚的许多民族用黑色表示北方,用红色表示南方,红海就是“南方的海”。</h3><h3>红海的盐度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海水非常清澈干净,由于气候比较热,所以虽然纬度没三亚低,但温度却差不了多少。</h3> <h3>从这里的岸畔看红海的水,蓝绿相间中又呈现着黑与黄,可谓是五颜六色异常好看,令人赏心悦目。</h3> <h3>岸上停满了即将要出发的游轮。</h3> <h3>红海的海滩是大自然精美的馈赠。清澈碧蓝的海水下面,生长着五颜六色的珊瑚和稀有的海洋生物。</h3> <h3>游轮一般以包船的形式出海,包含午餐。共分两层,在二层可以观观海景,晒晒日光浴,吹吹海风,喂喂海鸥;一层吃饭,休息,钓鱼;足够我们三十多人折腾。</h3> <p>出发</p> <p>船开了,船上的工作人员会拿着相机让你摆各种pose,这些pose大多是杂志上学的比较营造气氛的动作,逗的大家哈哈大笑。</p> <h3>随着游轮远离海岸,海水逐渐呈现出深邃的蓝或绿。或许,红海应该叫绿海或者蓝海吧!</h3> <h3>彬彬有礼的船上工作人员</h3> <h3>导游阿琳</h3> <h3>行驶三、四十分钟后,来到一处面积很大的沙岛。全员换乘一个中型大小的木船登岛,在一片浅滩练习下浮潜。</h3> <h3>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又回到船上,这次船停到了海中央,开始练习后的潜水活动。</h3> <h3>我没有选择潜水,而是留在船上观赏美丽的红海风光,顺便为团友们拍拍纪念照。</h3> <p>放眼望去,浩瀚的翡翠绿中拥抱着一块块宝石蓝,不时还有不规则形状的蛋黄色闪烁其间,格外醒目。</p><p>清爽的海风阵阵袭来,从面颊上轻轻地掠过,令人心旷神怡。</p><p>心中不禁感叹:红海之美,胜过仙境!</p><p><br></p> <p>说得浪漫一点:红海的水有如那位艳后的眼波,风情万种,穿越千年,醉人的魔力,让人带着灵魂投入她的怀抱……</p> <p>午饭后,在甲板上休息。没想到早上发的面包引来了无数海鸥,叽叽喳喳的一路紧跟我们的船只上下翱翔。</p><p>只要把手里的面包往天上一抛,海鸥们就像训练有素的守门员,身子往下一滑,就会很准确无误地衔住投来的食物。</p><p>偶遇的海鸥成为了大家在海上航行的一大乐趣,就这样充实愉快地结束了红海的一日游。</p> <p>返回酒店时,海面已经被夕阳映照的一片金黄。</p> <h3><font color="#ed2308">赫尔加达</font>的两天行程结束后,我们继续一路向南,前往卢克索。</h3><h3>沿途的绿色植被和大面积的农田越来越多。很显然,上埃及的南方,农业相比北部的下埃及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区发达很多,是埃及农业的主要产区。</h3> <h3>这里的人们看上去似乎更加传统、纯朴,有更多人文摄影师喜欢捕捉的场景。</h3> <h3>守在公路服务区的母子,她们为来往游客充当拍照模特换取一点钱财和食品。</h3> <h3>孩子身后的山羊加持进来,让画面更具戏剧性,人文色彩也更加浓郁。</h3> <h3>越往南行,局势也愈加严峻,政府军警的哨卡也越来越多。也有很多荷枪实弹的民兵不时映入眼帘。</h3> <h3>路边的哨卡,似乎更加放大了每个游客心里清楚但都不愿说出口的那种紧张气氛……</h3> <p>哄抢物美价廉的食品。</p><p>导游阿琳说,这是她丈夫(开罗某大型超市老板)的超市和政府合作的一个项目。据说类似我国的家电下乡的惠农(政府和企业部分买单,让利百姓)活动。</p> <p>路边的农民</p> <p>和在开罗看到的公共汽车一样的情景,很多时候火车门都是敞开的,站着人。</p> <p>毛驴车是埃及农村普遍使用的客货运交通工具</p> <h3>路边摊贩叫卖的水果,尽管有时看上去不够洁净,但真心是记忆中儿时的味道。好吃!</h3> <h3>在埃及各地,这种屋顶露着钢筋没有完工却已经入住的建筑不时闯入眼帘。经导游说明才知道,埃及政府规定:建住房缴税,但这种尚未完工的住房不征税。故此,为了逃税,许多埃及人故意把自己的房子弄成未完工的状态。</h3> <h3>如今的<font color="#167efb">卢克索</font>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有着“宫殿之城”的美誉。尼罗河穿城而过,将其一分为二。</h3><h3>由于古埃及人认为人的生命同太阳一样,自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因而在河的东岸是壮丽的神庙和充满活力的居民区,河的西岸则是法老、王后和贵族的陵墓。“生者之城”与“死者之城”隔河相望,形成两个世界的永恒循环的圆圈。</h3> <p>到达卢克索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哈素女王庙,也有翻译为“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公元前1479年—公元前1458年在位)。</p> <h3>位于尼罗河西岸的哈素女王庙建筑风格在古埃及葬祭殿中很是罕见,被推崇为古埃及最杰出的建筑之一。</h3><h3>女王将自己的陵庙建在峭壁下方,长方形的布局,整齐的石柱,分为三层,层层递进,一道长长的台阶拾级而上,与背靠的山岩浑然一体。宏伟壮观有别样的美感。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陵庙背靠山面朝水,风水自然最好。</h3><h3>现在我们看到的女王陵庙是1961-2000年历经40年重建的。</h3> <h3>哈素,在古埃及语的意思为“最受尊敬的”。她是图特摩斯一世(埃及历史上十八王朝法老之一)的女儿,后嫁给继位的哥哥图特摩斯二世,助其成为埃及新的统治者。公元前1479年登上了王位,在位22年,是埃及历史上唯一的女法老,世界上第一位女王。</h3><h3>虽然哈素女王在位的时间总体上并不算长,但是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达,女王也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恢弘雄伟的建筑。</h3><h3>仅从眼前这片巨大的废墟,便可推断当年的建筑是何等宏伟!</h3> <p>三千五百年前,为了巩固古埃及政权的稳定,哈素女王在很漫长的一个时间中扮演着男性的形象治理国家,建立了非常多的丰功伟业。</p> <h3>哈素女王庙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埃及文化的标志,具备着很强的象征性意义。</h3> <p>神庙前的沿廊,由许多个高大的石柱支撑着,煞是威武雄壮。</p> <h3>古埃及存世的遗迹很多,且非常珍贵,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因此,景点附近也聚集了一些专门以私人导游为生的人。</h3><h3>他们在景区里为游客带路、讲解、拍照、充当摄影模特等,收取的费用还不算高。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欺诈游客的事情也时有发生。</h3> <h3>午饭后刚走出餐厅,迎头跑过来一个大约7、8岁的小姑娘,还一边说着“疯娘肉”。弄了半天,才搞清楚,她是在向我要风凉油(风油精)。</h3><h3>看着她那渴求的眼神,谁能忍心拒绝她呢!</h3> <h3><font color="#167efb">哭泣的孟农神像</font>是两座高约20多米的岩石巨像,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一处地点。</h3><h3>这里最初的时候是位于“阿敏何特普三世”法老神殿前的一尊雕象,但是再后来这个神殿就神秘的消失了。而剩下的这个雕像已经风化的非常严重,面部已经变得难以辨识了。</h3><h3>这尊坐像是由新王国时代鼎盛期的阿蒙荷太普三世主持修建的。坐像的身后是他的葬祭殿,不过到托勒密王朝时代时被完全毁掉了。</h3><h3>这个坐像在公元前27年被地震破坏后,经常在夜间发出微弱的声音。欧洲人来到这里,以为是神像在深夜哭泣,于是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孟农,就把神像称为孟农神像。其实声音是神像受损后,身上出现了一个洞,晚上风吹过的时候,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h3><h3>罗马大帝塞普墨斯在公元199年把这尊雕像进行了修复,之后孟农再也没有哭泣过。</h3><h3>两尊坐像有一个明显的区别,<font color="#167efb">左侧的为一整石雕成,右侧的是由石块砌成。</font></h3> <h3>卢克索的<font color="#167efb">帝王谷</font>及其周边,到处都是古埃及的建筑遗迹,文物的流失和破坏非常严重。为此,埃及政府也一直在规划和整顿。但由于政局不稳,财政紧张,有关拆迁、整顿、保护等工作举步维艰。</h3> <h3>就在我们前往位于尼罗河东岸的卢克索神庙的途中,亲眼目睹了一起当地居民抵制政府拆迁工作的聚众现场。</h3> <h3>乘车离开哭泣的孟农神像仅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卢克索城区。</h3><h3>卢克索已成为一座现代旅游城市、埃及的旅游胜地,那里弥漫着一股节日和欢快的气氛。位于市中心的庙宇神殿给卢克索打上了特殊的标记,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埃及人常说:“<font color="#39b54a">没有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卢克索神庙</font>是古埃及供奉<font color="#167efb">太阳神阿蒙</font>、其妻穆特和其子柯恩苏的神庙,始建于公元前十五世纪,直到公元前四世纪的亚历山大大帝时期才完成。</h3><h3>一座很雄奇的神庙,尤以石柱大厅气势最为恢弘,令人震撼。</h3> <h3>外观卢克索神庙后,前往<font color="#167efb">卡尔奈克神庙</font>。</h3><h3>该建筑是埃及中王国及新王国时期首都<font color="#167efb">底比斯</font>(卢克索)的一部分。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遗址占据当时底比斯东城的北半部,通过<font color="#167efb">斯芬克斯</font>(见狮身人面像)大道与南面1千米处的卢克索神庙相接。</h3> <h3>由于中王国和新王国各朝都是从底比斯起家而统治全国的,底比斯的地方神阿蒙神被当做王权的保护神,成为埃及众神中最重要的一位。因此这里的阿蒙神庙也成为全国最大最富有的神庙。虽然由于年代的久远,致使神庙已破败不堪,然而,透过那仅存的部分,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和想象到卡尔奈克神庙当年的宏伟壮丽。</h3> <h3>在公元前1567年开始的古埃及新王朝,每天清晨,法老和他的臣民都要到卢克索的卡尔奈克神庙前迎接太阳的升起,迎接他们心中最崇敬的神灵从睡梦中醒来,这就是阿蒙-瑞神 ———卢克索的地方神阿蒙和太阳神瑞的结合体。</h3><h3>在古埃及人心目中,一岁一枯荣的农耕收获和富足恩爱的生活都仰仗这位神明的恩泽。同样,人们只接受由阿蒙- 瑞神所授权的法老作为国家的领导者。</h3><h3>早晨,通红的阳光仿佛来源于卡纳克神庙中的方尖碑。光线爬过高大的塔门,先是染红多柱厅盛开的莲花大圆柱,然后投射在拉美西斯三世的神殿上。可以预见,再过一会儿,阳光将移到排列整齐的狮身公羊头像上,那是阿蒙-瑞神的化身之一,每只狮身公羊头像下都站立着一个小小的法老,接受着神的庇佑。</h3> <h3>作为埃及最大的神庙(实际是由多个庙宇组成),卡尔奈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连多柱厅中的134根圆柱子,高度竟然有22米,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这里是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的外景地之一。</h3> <h3>古埃及以石头建筑闻名于世,金字塔、神庙和方尖碑是这种建筑的三大标志。</h3><h3>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h3><h3>最神奇的就是这座哈素女王的方尖碑,高30米,重320吨,也不知它是怎么从阿斯旺的山体上分离出来,又如何在卡尔奈克神庙竖起的。</h3><h3>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古埃及人则做到了塔不惊人死不休,庙不惊人死不休。卡尔奈克神庙之所以如此著名,不仅因为它的壮丽,而且因为它的建筑元素,例如大圆柱和轴线式设计,先后影响了希腊建筑和世界建筑。</h3><div><br></div> <h3>尽管卡尔奈克神庙现在残留的遗迹不到当年的1/10,但是在东南西北的神道上,依然可以辨清不同时期建筑的脉络。沿着东西中轴线,可以直达圣坛,那是古时候只有祭司和法老才能进入的地方。遗憾的是如今那些神像只剩下半身了,上半身不是在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就是在开罗博物馆。当对诸神的敬畏和信仰在埃及衰落,这些石刻的圣物就成了“废物”,能搬走的,能拆散的,都以比建造它们更为快捷的速度消失了。直到人们发现原来卡尔奈克神庙是世界上最大、最雄伟的神殿,可以用它来研究古埃及历史,可以用它来赚外汇,修复工程才开始缓慢地进行。</h3> <h3>柱顶残留的彩绘,可以毫不费力地想像出神庙3000年前的风采。</h3> <h3>神庙像是读不完的历史书。</h3><h3>历经沧桑的卡尔奈克神庙最让人着迷的是刻在柱上、墙上、神像基座上优美的图案和象形文字。有战争的惨烈,有田园生活的幸福,有神灵与法老的亲密……。这是石刻的历史,连环画似地告诉你一个遥远而辉煌的过去。</h3> <h3>在卡尔奈克神庙盘桓了半天却依然觉得是走马观花。</h3><h3>世上有许多景点是用来观赏的,而卡尔奈克神庙却是用来阅读的。</h3> <h3>酒店阳台外侧的草坪上,尽情享受着的芳香醉人红茶,咖啡……</h3> <h3>这一日,是走进埃及八天来行程安排得最紧张的一天——红海奔赴卢克索、尼罗河西岸的哈素女王庙、哭泣的孟农石像、尼罗河东岸的卢克索神庙、卡尔奈克神庙、加上埃及南部地区的酷热……。</h3><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不过当晚入住的酒店,着实让我们忘记了身体的疲惫和嗓子眼的干渴。</span><br></div><div><font color="#010101">这是一家坐落在尼罗河畔的别墅风格的五星级酒店——绿茵如织、舒适的房间、宽大的露台、蓝色的泳池、有点豪华的餐厅……。</font></div> <h3>酒店内部尼罗河岸边的草坪</h3> <h3>尼罗河的清晨与傍晚</h3> <p>我热爱摄影,尤其喜欢人文类的题材。</p><p>在埃及这段随团活动的行程里,绝大多数时候对准当地人的相机快门都是通过车窗按下的。</p> <p>当地政府组织起来的农民防恐武装组织成员</p> <p>路边等候班车进城的人们</p> <p>来往于城乡的班车</p> <p>路边房屋前的老人</p> <p>卢克索附近农村的时尚青年</p> <p>路边的摊贩</p> <p>赶毛驴车外出</p> <p>在卢克索,拥有一辆二手的私家摩托车,应该说,就是享受了现代化的时尚生活了。</p><p>衷心祝愿埃及老百姓生活太平,幸福!</p> <h3>中午稍过一点,我们又返回红海那家度假酒店。</h3> <p>第二天,沐浴着刚刚从红海海平线喷薄而出朝阳,我们乘车前往机场,奔赴期待已久的星月之国土耳其。</p><p>再见啦,历史厚重的埃及!</p><p>祝福你们,纯朴友好的埃及人民!</p><p>……</p><p>注:本篇历史资料参考了百度百科和互联网的有关文章。</p> <p>后续《土耳其篇》请点击下面链接:<a href="https://www.meipian.cn/mh1k3wu?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走马观花土耳其</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