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万朝老师的故事

天上石林演艺队

<h3>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三个身着黑色衣裤,一个上着蓝色上衣、下穿黑色裤子,全都用白色布条,打绑腿般栓着脚杆和腰背,戴着宽大的黑色傩面,头顶高高的白色尖尖帽,手拄各式拐杖,半蹲着马步的撮泰吉舞者,迈着看 ...最吸引眼球的撮泰吉傩面</h3> <h3><br></h3><div><br></div><div>  上世纪70年代中叶,准确地说,应该是1976年秋天,苏万朝正读高中,课余闲暇,便教同班同学龙在跃、黄明成表演撮泰吉。正当“师傅”教得认真,“徒弟”学得带劲的当儿,有人向学校告密,举报苏万朝宣扬“牛鬼蛇神”。作为“主犯”,老师义正辞严地向苏万朝传达学校的最后通谍:作出深刻检查,争取宽大处理。如果拒不承认错误,开除学籍。</div><div><br></div><div>  一时间,苏万朝百思不得其解,村里演了上千年,为村民喜闻乐见的撮泰吉,怎么成了“牛鬼蛇神”?不过,想不通归想不通,为了保住学籍,他还是和黄明成一起,违心地各自写了两份检查,这才得以“过关”。另一同学龙在跃,因为是胁从,且认错态度好,批评教育了事。</div><div><br></div><div>  高中毕业后,苏万朝先是在公社小学当代课教师,三年后,迎来了“代转公”。可却有人举报他家是“漏划地主”。不仅公办教师没当成,代课也泡了汤。不过,再怎么说,他毕竟是高中生,在当地也算得上有头有脸的“知识分子”,颇有些知名度。课没代成,公社便让他去当机修工。到县城学了一段时间,“苏老师”摇身一变,成了正儿八经的“苏师傅”。</div><div><br></div><div>  那时候,“农业学大寨”如火如荼,苏师傅大有用武之地。修拖拉机、抽水机、打米机、磨面机、柴油机、汽油机,甚至缝纫机,碰到什么修什么,乡人眼里,苏万朝成了“苏万能”。可好景不长,随着“学大寨”的热度锐减,“万能”的苏师傅,又失了业。</div><div><br></div><div>  此后,机遇仍旧青睐了苏万朝。他告别故乡韭菜坪,来到百里开外的水城矿区,成了木冲沟煤矿的一名矿工,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从掘进工干起,直至当上跟班队长,手下近百号人,听凭调遣。再之后,自动离职……</div><div><br></div><div>  转了一圈回来,行七八郎的活计,干了不少。</div><div><br></div><div>  蓦然回首,苏万朝发现,自己最牵挂、最钟情的,还是故乡的撮泰吉。他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将撮泰吉传承下去,光大起来。除了教自己的三个儿子学会了撮泰吉,并指定二儿子为下一代传承人,还在村里培养了一批喜欢跳撮泰吉的年轻人,组建了韭菜坪村撮泰吉表演队。在村里、乡里、县里表演自不消说,有时,还赴市里,甚至省里表演。</div><div><br></div><div>  眼下,苏万朝又多了一份荣誉和责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传承人。</div><div><br></div><div>  苏万朝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div><div><br></div><div>  撮泰吉这个古老朴拙奇异的“戏剧活化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传承光大,成为彝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对戏剧发生学、艺术形态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于一代代,一个个苏万朝们,痴心不改,殚精竭虑,矢志不移地传承。</div><div><br></div><div>  无数个苏万朝这样的传承人,无疑是撮泰吉举足轻重的灵魂人物,是撮泰吉承前启后的不朽魂灵。</div><div><br></div><div>  于是,撮泰吉生生不息,源远流长。</div><div><br></div><div>  主编(刘 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