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谷城故居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陈建辉</p><p class="ql-block"> 在益阳,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三周一叶"之中的周谷城;在全国,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的周谷城;在史学界,有一颗耀眼的治学泰斗,著述《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周谷城;在教育界,有一个受人敬重的人物,曾任复旦大学第一任教育长的周谷城。</p><p class="ql-block"> 怀着对周老的敬慕,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有幸瞻仰了周谷城故居。</p><p class="ql-block"> 益阳是典型的依山傍水的城市,"背靠雪峰观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是典型的描述。西接雪峰山余脉,东临洞庭湖。沿新建的宁朱公路(宁家铺至朱良桥)行至欧江岔镇,穿镇而过一里路许,有路牌标识"周谷城故居",左拐行四里路程,沿故居标识即到。</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平坦的田野,整齐的水田,民居公路水渠排树成线,留给我们的大致印象是,平坦、整齐、多水。这里,我们可以想象,春风骀荡的田野,绿意盎然的,被白亮的水渠划成整齐的蛋糕;金风送爽的大地,黄橙橙的,被绿树蓝瓦划成成片的粮仓。这里的人,因土地的肥沃而愈发勤劳,因流水的灵动而充满智慧。</p><p class="ql-block"> 周老世家,大抵也有着这江南水乡人所有的无法抹去的性情;周老世家,大抵却和这江南水乡人所有的性情有些不同。因为,周谷城故居,脱离居民线,位于一片田野中的孤丘之上。</p><p class="ql-block"> 与其说是小丘,不如说就是一个土包,这在洞庭湖淤积平原地带,是难得的高地。更何况,是一片田野中的一块小丘。</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周谷城故居,孑然于野,朴素、静谧、无华,一如周老之为人,全然没有华表喧嚣。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正两横屋的青瓦白墙砖木篾制结构老屋,至今保存完好。通观整个故居,些许令人意味、令人震撼、令人思考。</p><p class="ql-block"> 故居之风水令人意味。大凡风水之说,相地者之言,或曰龙地,或曰象地,或曰凤鸣之地,或曰莲花宝地。此处观之,有如灵龟。老屋立于龟背之上,屋前通道前延而左弯成弧以避刹,以似龟。老屋左前方一眼半月形水塘,塘边三柳倒影。右前方一眼小方塘,旁侧翠樟两株,为其侄学文之墓。</p><p class="ql-block"> 故居展示的周老著作令人震撼。移步左厢房,你会屏息凝神,内心敬仰之心油然而生!在那样艰难生活的年代,一位潜心史学研究的青年才俊,通过他的著作等身,经过岁月的洗礼,慢慢成长为史学泰斗。《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政治史》,诠释的是一位史学大师的史海丹心;《史学与美学》、《周谷城文选》、《周谷城文化艺术文集》,流淌的是一位艺术大师的雕龙文心;《周谷城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倾注的是一名教育大家的拳拳红心。我们震撼,这是一位完全凭自己的学术研究,学术著作就让世人折服的智者!</p><p class="ql-block"> 故居保存完好的家居生活用具令人思考。雕花的床榻座椅,古色的案桌厢笼,精致的篾箩觚斗,小巧的雷钻刨凿,实用的灶台锅盆,朴实的簑衣木屐,玲珑的陶壶香篮,镀铀的油缸盐坛,以及整个老屋桐油浸抹的古褐色的木架结构,无不显示出周家世代,朴实的农民、朴素的生活。我们常说,穷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同样,偏僻水域也可以游弋出矫龙来。</p><p class="ql-block"> 要说故居里令人留连,令人沉思的地方,还有堂屋。在这四周木板结构的中堂,尊放着周谷城半身铜像。西装领带,脸阔庭宽,一幅方形眼镜背后,那双睿智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智者的微笑、仁者的威严。铜像上方,没有牌匾。左右两边,一幅周老手书的对联,联曰:"读书以积理,见义而勇为"。这烫金的行书字体,像镶嵌在木板里,更像铭刻在周老的灵魂里。</p><p class="ql-block"> 从堂屋出来,踏上出门小道,伫立屋前坪中,左手半月水塘,柳影婀娜。不禁想起周老为妻子画作所题之词来,"湖南益阳,我的家乡,汾湖洲畔,杨柳池塘",短短十六字,自豪着周老的自豪,朴素着周老的朴素,平凡着周老的平凡,伟大着周老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老屋右前方,一方小塘,一条两米见宽的小水沟,绕老屋宅基四周,最终汇入半月塘中。这姑且也叫"护城河"了,但她所起的灌溉作用不可忽视。</p><p class="ql-block"> 说起灌溉,我不得不惊叹于这水乡人家的智慧与远见了。土间垄头,甚至养鱼塘中,居然打得有水井,用于灌溉。在地表水资源丰富的平原上,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以防旱年之不测。或许,这才是水乡人经常与水打交道,把水的脾气琢磨通透了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说起远见,我更佩服周氏世家的智慧了。故居右后两百来米,有一处周氏祠堂遗址,祠堂旁曾有周氏义塾。这所私塾为周家世代的树立了耕读传家的传统。周老的祖父、父亲,仅读两年义塾,便粗通文墨,写算俱全。而幼年周谷城,更是在周氏族立小学读书八年,这为其以后考入省城第一中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正是在这样的耕读传家的世族里,才培养了勤劳智慧的性灵,才有了周老一生中汗水与智慧之花齐开的纷繁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