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旦场村——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热土</h3> <p class="ql-block"> 故事是一个地方最朴素的文化,而旦场村就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据说,南宋末年,文天祥一支后人从老家江西吉安走上逃亡之路,逃到了旦场这个无路可去的地方,在此避世而居,因此也有人把旦场村称作是“文家庄”。</p><p class="ql-block"> 另一说法则称旦场村是由于地处的沙洲岛形似蛋状而得名的,始称“蛋场村”,后因“蛋”与“旦”同音通用而改为“旦场村”。</p><p class="ql-block"> 相传,建村前一位风水先生路经此地,惊叹于天水合一的优美环境,掐指一算,直呼神奇,认为此处地灵人杰,是块风水宝地。人们听闻此事,便陆续从四处迁居至此,逐渐形成了村落。旦场人为表感恩之心,尊其为大公神,修建庙宇,世代供奉!</p><p class="ql-block"> 据县志记载,建村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p> <p> 旦场村是个洲渚,上拥昌化江,下揽英潮港,位于昌化江入海口两水包夹的地方,即今昌化镇和四更镇之间,因此旧志叫做“二水洲中”,南离东方八所城区约26公里,北距昌江棋子湾约10公里,是一个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的沙洲岛。</p> <p> 当年昌江、东方两县分开时,以昌化江为界,南岸属东方,北岸归昌江。旦场村既不在江南,也不属于江北,最后归入东方!</p> <p> 入海口处淤泥沉积,水草丰美,面积广阔。置身其中,看蓝天白云,苍鹰展翅,牛羊成群,自有一种身在茫茫草原的感觉。</p> <p> 一些游客慕名而来,碧绿的草地,悠悠流淌的昌化江水,远离城市的喧嚣,在这尽情地享受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难得的安静。</p> <p> 这座美丽的小岛绿地与沙洲交织,有河有海有绿洲,风景秀丽,堪称世外桃园。</p><p> 这里水质优良,半咸半淡,鱼类、贝类、虾蟹种类繁多,味道独特,声名远扬,是各市场上紧俏的抢手货。</p><p> 岛上绿地沙滩宽阔,到了晚上好玩的节目可多了:钓鱼、捡螺、露营、烧烤……追跑马蟹是我的最爱。</p><p> </p> <p> 我最爱吃的要数香螺了。香螺、香螺,名副其实,的确是香!</p><p> 以前没有牙签,只能用仙人掌的刺将它的肉挑出来,去掉半月型白色的盖子,然后含在嘴里慢慢品尝,实在是美呀!</p> <p> 沙虫肥美鲜嫩,甚是可口,如果放到筒面一煮,吃到撑破肚皮。</p><p> 另外,它还可当零食生吃,抓一把在手,久久扯出一根,用小棍将其里朝外翻转过来挤掉内脏即可食用。也有些人,肚子都不用翻,直接一条条往嘴里送,说是更多汁更甜美,反正我是做不到的,现在更是不敢生吃了,太恶心。</p> <p> 这些杂鱼,煲汤最佳。清汤加几片姜丝,煮好之后撒些葱花,非常简单,这样既能保持鱼原有的鲜味,汤也非常鲜美可口!</p><p> “旦场斋鱼”名扬东方, 一提起旦场村,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斋鱼,它肉质细腻,甜美鲜香,肥而不腻,味道极佳!现在,由于过度捕捞加上自然环境恶化,真正的旦场斋鱼已经成为可遇而不可求之物,想要品尝,要靠缘分了。</p> <p> 鱼汤出锅,一口下去,荡气回肠,只觉四十几年的鱼汤都白喝了!感觉都快哭出来了!放点自家腌制的酸菜,味道更加独特!趁热吸进一口,沁人肺腑,分不清是一种滋味,还是一种情怀!</p> <p> 以前村里常有围捕锁鱼的大型捕鱼活动,遵循“见者有份”的猎俗,已经难得一见,现在抓鱼主要是放排网。</p> <p> 网下好后,须得拿着棍子拍击水面,大声吆喝,把鱼往网边赶,才能捕到更多的鱼。</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鱼获太多,只能请人帮抬了</p> <p> 除了放网,旦场人还有一种最原始的捕鱼方式,用两支小竹子,就可以到河里捉些小鱼,旦场的男人都擅长,但对于别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p> <p> 要想捕到像斋鱼、剑槽鱼那样比较大的鱼,就要用上鱼罩了。持罩之人需得臂膀有力,奔跑快速,动作快准狠,才能捉到大鱼!</p> <p> 记得小时候,每次过河都要脱掉裤子,高举衣物,蹚水最深漫过胸膛!浑身湿漉漉的,到了寒风凛冽的冬天更甚!</p><p> 村里一个不成文的规距至今记忆犹新。每次过河,男人从河水下游过,女人从河水上游过,是怕女人被水冲下来。过河时,男人要走在前面,不许回头。</p> <h3> 小时候最好玩的事情莫过于在黄昏时分约三五个伙伴,脱光了屁股,什么蛙式、仰泳、自由泳、狗刨式等等,在江里海里,纵情地玩闹。这一片片洁白柔软的沙滩,陪伴我们度过了多少快乐的童年时光!有人说,会游泳是旦场人与生俱来的本领,其实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都是练出来的!</h3><h3> 夏天的时候,趁着夕阳,基本上全村的男女老少会到河边,女的在上游,男的在下游,聊天的聊天,泡水的泡水,煞是热闹!</h3><h3> 到了花生和地瓜收获的季节,村里人收了花生和地瓜后,都会到村前的沙滩上晾晒。地瓜刨成片状,晒干后舂成小片,就成了地瓜巴,和着大米一煮,香甜的地瓜巴粥吃到让你撑破肚子!不过,晒花生的人家可要辛苦了,晚上得守夜,要不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会去偷着吃。</h3><h3> 说起花生米和地瓜巴,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美味。一小撮地瓜巴就着几粒花生米慢慢地嚼,味道实在独特,若是台风天或是下雨天享用,那美滋滋的感觉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h3> <h3> 见到河水,便会毫不犹疑地一头扎进去,在酷热中感受一下清凉。站在河中,湍急的河水会将脚底的细沙慢慢地冲走,脚板痒痒的,感觉妙不可言。</h3> <h3> 记不清何时起有了渡船,出行方便了许多,结束了脱裤过河的历史。但仍有个别生活困难的人,舍不得几个船钱,偶尔会冒险渡河。</h3> <p> 2004年,终于有了桥,但这座通往外界的300米长的桥实际上是三米宽的涵管路面,路不像路、桥不像桥,根本抵御不了大水的冲击,经常被洪水冲坏,年年修缮,年年遭毁。</p> <h3> 每逢台风,石碌水库开闸泄洪,此处立成泽国,一片汪洋。涛涛洪水没过桥面,根本无法通行,想出来的出不来,想进去的进不去,往往被困十天半月不止。<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目前最好的状态了,小汽车完全可以通行,但技术不好的人轻易不敢尝试,甚至有些胆子小的人开到半中央,看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吓得脸色发青、手脚发软,再也无力开过江去了!</h3> <h3> 桥东边外村人养的草鸭一群群的,时而在水中嬉戏,时而在岸边栖息,受到惊扰时便会用翅膀奋力拍击水面,成群涌向河中间,“啊、啊……”声不绝于耳。</h3><div> 能在下游处捡到鸭蛋,对于小孩子来说那是一件既幸运又非常幸福的事,于是很多人便有了结伴到河中“寻鸭蛋”的经历!</div><div> 捡到鸭蛋后,趁家人煮饭时往里一丢,待熟后偷着吃,那叫一个美呀!若是吃得太急,也有被蛋黄噎着的时候……</div> <h3> 桥西边裸露的沙滩,柔软细腻,咋一见到,心中自有一股爱怜的柔情!</h3> <h3> 傍晚时分,几千只白色的鸭子成群结队,或是停憩在沙滩上,或在水中嬉戏觅食,蔚为壮观。沙滩、草地、河水和鸭子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 <p> 这是进村的第二条桥,过了这条小桥,很快就可以进村了。</p><p><br></p> <p> 进村的小路,除了村民,不时还会有来自国外友人的身影,带给这片土地另类的元素。</p> <p> 来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的“旦场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广场。</p> <p> “旦场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庄严屹立在昌化江畔,眼望昌化江水缓缓流淌,诉说着当年旦场人民不屈不挠抗击日寇苦难而光辉的历史。</p> <p> 公元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三日下午,驻四更村的溪南日伪维持会派两名士兵到旦场村,胁迫村里要高高悬挂日本国旗,拿出三百块大洋孝敬伪维持会,并且到四更村领取“顺民证”。</p><p> 旦场村抗日英雄文赞恒,宁做断头鬼,不当亡国奴,带领村民拒挂日本膏药旗,拒领“顺民证”, 他将日伪维持会送来的日本膏药旗当场撕破并派人放火烧毁。</p><p> 由此,驻北黎日军司令部以“抗令拒申”为名,由汉奸的带路,于11月4日(农历9月23日)早晨包围旦场村,开始了法西斯暴行,不管男女老幼,见人便杀。</p> <p> 八十多岁的张生珠老人,双目失明,瘫痪在床,日军连戳数刀,将老人杀死;谢连兆一家五口被杀,最小的出生尚未满月;共产党员文成美被五花大绑,吊在榕树上,下面用干柴烧,边烧边泼冷水,致使其皮肉一块块脱落,鬼子还用军刀剖开腹部,其状惨不忍睹。</p><p> 当天鬼子共杀害我同胞93人,其中孕妇5人,强奸妇女4人,烧毁民房38间,抢劫财物无数,制造了当年骇人听闻,震惊琼崖的“旦场九·廿三大惨案”</p><p> 为报国恨家仇,旦场先烈们奋起抗击日寇,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将永载史册,他们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p> 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村民自筹资金,于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建成此碑。</p> <h3> 每逢清明、七一,会有不同单位党支部、武警官兵、学校师生等前来缅怀先烈,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等红色之旅体验活动,“旦场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渐渐成为了闻名东方市的革命传统教育红色基地。</h3> <h3> 就连美国友人杰熙先生也慕名而来,瞻仰先烈,用他的镜头记录旦场人民不屈的抗战历史,把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带向世界的更远方!</h3> <h3> 村里的支书和当年的琼崖纵队抗战老兵不时会向前来祭奠的来宾和朋友讲述当年血泪斑斑抗击日寇的苦难历史!</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坐落在纪念碑西北侧的旦场古庙</h3></font></h3> <h3> 旦场古庙2019年8月18日建成,11月30日举行开光仪式。古庙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现供奉“峻灵王神”和“大公神”。神庙建成后,香烛极盛,南来北往的商贾、学子及附近村民都前来祈愿,以求全家平安,万事如意,心想事成!</h3> <p> 故乡是每个人的根。无论你走多远,飞多高,是富贵还是贫穷,是功成名就还是无所建树,但乡恋都是你绕不开、忘不了,割舍不断的情愫!开光这天,旦场的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回老家参加开光仪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香祈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光仪式场面壮观,盛况空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里杀牛宰羊,款待归家的村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旦场村全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旦场村委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旦场村水塔</p><p><br></p> <p> 近年来,村里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危房改造、旧房拆除、村道硬化,植树种草、美化环境……过去满是污水烂泥,夹杂着猪牛粪便令人作呕的烂泥路一去不复返,永远尘封在记忆之中。</p> <h3> 一入村口,就可看到村民们聚集在榕树下纳凉。在风水学上,榕树被称为树王,又称神树,寓意荣华富贵、长寿吉祥,许多地区都将榕树种植在村头,可以保佑整个村子的平安健康。</h3> <h3> 你看,就连外国友人见到这情景也要凑下热闹,加入聊天的行列!</h3> <h3> 人们都说大榕树下好乘凉。村里的老人们就有这么个习惯,每天闲暇时候都会聚集到某家的大榕树下拉家常、话农事,打发无聊的时光。每次回家路过时都要和他们打声招呼,阿公阿婆叫个不停。每次他们都会拉着我的手不放,摸着我的头说:“豪喂,你都长这么大了,你不叫我们真的都认不得你了”,接着便是问长问短的。每每想起,不觉热泪盈眶,感觉心里暖暖的,这就是挥之不去乡情呀!温暖幸福的乡情呀!</h3> <h3> 村口东南侧的大榕树,曾被台风刮倒,倒下后又逆势而上,郁郁葱葱,变得更加挺拔伟岸了!这难道不是旦场人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么?</h3> <h3> 远远望去,大榕树长须随风舞动,宛若关云长横刀立马,美髯飘飘!一种莫名的英雄豪情便会在血液里燃烧!</h3> <h3> 因榕树的枝干上生长着很多飘浮的气生根,这些气生根一旦着地,着地部分便会生根,而上部就会长枝叶,又形成一棵新的小榕树。</h3> <h3> 旦场小学里头的这棵榕树,已经颇有独木成林之势。看哪,已经有人将红丝带系在上面向神树祈福了!</h3> <h3> 还有这棵长满树瘤的酸梅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酸酸的豆子留下了我们村一代又一代人童年的回忆。</h3> <p> 旦场人历来重教兴学,素有“书香村”之美誉。其前身为昌江县第三高级小学,始建于1928年,解放后改称昌感县第六小学,1958年再次更名为旦场小学。</p><p> 当年的旦场小学,是东方名校之一,昌化江下游各村庄学子纷纷前来求学。学校不仅教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传播革命思想,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革命青年。</p><p> 解放后,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更是得以传承和发扬。村里一批批青少年学子励志读书,相继考取国内外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一时间声名远扬!</p> <p>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离开村子谋生和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学校里的学生也越来越少,教育教学质量每况日下,早已难负“文化名村”之盛名!</p><p> 2016年9月,为了整合资源,教育部门启动校车,撤点并校,旦场小学归入四更中心学校,自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p> <p> 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尘封在远去的记忆中,挂满蛛网的教室凄凉败落,神圣的精神家园早已成了堆放杂物和草料的场所。</p> <p> 曾几何时,挖取珊瑚石砌墙,用珊瑚砂烧制灰浆糊墙打地板,是村民建房的主要模式。珊瑚石屋冬暖夏凉,住在里面感觉特别好,那些外表粗砺、斑斑驳驳、饱经沧桑的石头呈现出最原始的自然生态。</p> <p> 这是村里比较气派的一处宅子,主人姓王,毕业于黄埔军校,曾任国民革命军中校,解放后为营级干部。宅子虽破败,里面残垣断壁,但难掩其昔日显赫。</p> <p> 由于无人居住,许多古老的珊瑚屋塌倒在无声滑过的岁月里,塌倒在人们不强的保护意识中。</p><p> 海南省美丽乡村项目部到旦场村考查时发现了村里的珊瑚石民居,认为珊瑚屋是建筑“奇范”,是古村落特有的人文景观,有独特的价值,应该把“古”的东西保留下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保护这笔独特的遗产,让后人有机会欣赏到这朵开在海边的“花”,而不是一味地拆旧建新。</p> <p> 如今的旦场村,步入了新时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扶下,勤劳善良的旦场人意气风发,辛勤耕耘,自我发展。小小的地瓜、花生和尖椒撑起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梦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种植尖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片的花生等待采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瓜喜获丰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位虾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自然的低位虾塘,养殖虾蟹</p> <p> 僻静的海边小屋,是养殖户看守虾塘的营地,给你与世隔绝的感觉!在那过夜,体验渔家生活,也是别有一番风味!</p> <p> 站在海坡上,儿时放牛看园子的场景历历在目。</p> <p> 这满眼的绿色,承载着童年最深的记忆——放牛抓坡马。说起那时候放牛抓坡马,70、80年代的人最熟悉了。那时候的农村,食物短缺,很多放牛的孩子经常饿肚子,所以会去找些能吃东西,像野果之类的,而坡马是那时候能抓到的最好的野味了。</p><p> 抓坡马的方法有许多种,譬如用丝线打个活结,放在坡马的洞口设个陷阱,坡马出洞时就会被牢牢地套住;或者等坡马出洞晒太阳的时候,用竹竿挂上活结套住就行;还有的直接挖洞就行,为避免弄错方向,挖洞时先把一根软的棍子伸进洞里头,沿着棍子的方向挖到尽头就可逮住坡马了。</p><p> 逮到坡马后,先将坡马开膛破肚,用酒饼叶包住几粒粗盐往肚子里一塞,放到火上一烤,别提有多美味了。</p> <p> 每次出门放牛的时候,都会随身带着一个手提饭盒(俗称“午家鸡”),因为中午饭要在外边自己煮来吃。家境好一些的孩子,家里会有腌制过的肥肉,带上一块放进饭里一起煮,别提多香了!穷人家的孩子家没有肉,只能用纸片包几粒腌过肥肉的粗盐放进饭里,同样也是难得的美味,吃的时候一种满足的幸福感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那情景,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很享受呢!</p> <p> 纯种野生小石榴,一口下去,唇齿留香,记忆中的味道让你感动到流泪。村里除了石榴之外,想不起还有第二种水果了,倒是一些野果让我至今印象深刻!</p> <p> 割舌果,顾名思义,能把舌头割出血来,只记得小时候吃得满嘴的血。不过好像也有家米和糯米两个品种之分,糯米种的对舌头的伤害不大。如果流血了,有一种方法倒是能有效止血,那就是嘴里含上一片它鲜嫩的叶子就行了!</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酸梅子,也叫酸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鹊肾(家乡的叫法翻译不出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珠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姑娘果(灯笼果)</h3> <p> 仙人果,小时候吃的时候大人总是提醒,这种果实里面有三颗致命的刺,很像人的牙齿的哦!吃多了,拉出来是血红的,第一次见也够吓人的。</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露兜簕(野菠萝)</h3> <p> 旦场辉煌的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但英雄的故事永远在这片热土上传颂,革命的红色基因将代代传承。</p> <p>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并参阅有关资料,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2020.5.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