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相信“快乐就好”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后来是否快乐?

美格乐学科英语南国明珠校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快乐,从来没那么简单。"</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伊姐 </h3><h3><br /></h3><h3>你会不会对孩子说"快乐就好"?</h3><h3><br /></h3><h3>朋友的孩子丫丫,玩乐中轻松度了幼儿园三年,一进重点小学,完全蒙圈了。拼音和英文基础大家都学过了,老师不讲了,直接略过。长期跟不上进度,丫丫渐渐变得胆怯,紧张和脆弱。</h3><h3><br /></h3><h3>朋友的孩子国国从小成绩堪忧,父母没有压力,千军万马要走的高考独木桥,不挤。14岁,国国被父母送到了美国麻省一所寄宿私立高中,准备拥抱《美国派》青春的国国完全傻了,分数确实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但这里的孩子都精通马术冰球、每个人有一门拿得出手的艺术特长,在课堂表达中有极好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h3><h3><br /></h3><h3>国国在跟朋友通话的时放声大哭,在中国也不行,在外国还不行,我该怎么办呀爸爸?</h3><h3><br /></h3><h3>最近还见了一个爸爸的朋友,一个部队里的老叔叔。他出生卑微,凭实力作为高考恢复后第一批大学生,如履薄冰走到今日,他牺牲的是对孩子成长全程的陪伴。他对孩子他有补偿心理,总说"快乐就好,不用太拼。"儿子职高毕业,游手好闲,最近居然因为斗殴入狱,老叔叔黯然神伤问我:明明一腔真爱,为何培养出一个李刚?</h3><h3><br /></h3><h3>快乐就好,可是快乐,从来不是精神安慰和散养无为那么简单。</h3> <h3>持久的快乐是什么?</h3><h3><br /></h3><h3>我从来不是学霸,也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可以拥有今天相对满意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拜写作所赐。</h3><h3><br /></h3><h3>因为写作,我14岁出版小说,尔后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进入北师大,这一切不值得炫耀,优秀的人太多。但我想说,所有教育的结果,都是父母潜移默化引导的结果,从来没有什么天降天赋。</h3><h3><br /></h3><h3>妈妈很早把我带到少年宫,自由尝试了钢琴、书法、画画等那个小城拥有的所有兴趣课门类。在我确定学习写作后,我妈妈创造一切条件让我去北上广打比赛,她说就当旅游。</h3><h3><br /></h3><h3>那些年的旅途奔波,她问过我很多问题&quot;你有没有去想,跟第一名差在哪里?&quot;&quot;你更喜欢哪个城市?&quot;&quot;咱还有点时间,要不要去这个城市书店转转?&quot;</h3><h3><br /></h3><h3>唯独没问过我,&quot;你快乐吗?&quot;</h3> <h3>我至今仍然记得一帮10岁的孩子,老师拿着秒表说开始就奋笔疾书,教室里只剩下细微的刷刷声;以及,每天一百条的填字游戏:一个张扬的女人,她的耳环在耳朵上(晃着)or(坠着)or(飘着),三个词语代表三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要求精准;还有,日复一日背诵名著的任务。</h3><h3><br /></h3><h3>写作不是靠灵感和天赋,没有任何一种成就光靠灵感和天赋。钢琴要练习指法,舞蹈家要练习基本功,歌唱家要锻炼发音步骤。每一种学习,都是苦的。</h3><h3><br /></h3><h3>那我那时到底快不快乐?</h3><h3><br /></h3><h3>快乐啊,还很骄傲。日后种种挫败来临,我都有那些年攒下的信心我曾经就做到了,现在一定也可以。</h3> <h3>无所事事在废弃的公园虚度光阴,这种快乐很好,但不是快乐的唯一形式,而且,它太轻松获得,也会被轻松遗忘。</h3><h3><br /></h3><h3>通过自己的汗水,突破自身的障碍,由此而来的满足和自信,是在内心播下快乐的种子,更稳定,在不同环境都可以转换生长。</h3><h3><br /></h3><h3>我妈妈不懂表达,但她早就隐隐看到,&quot;快乐就好&quot;不那么轻松说得出口,因为长期来看,我的快乐,终是她所无法承诺和给予的东西。</h3><h3><br /></h3><h3>意志的磨练、系统的付出、失败的锤炼这些看似很苦的东西,才最终带来成长中真正的快乐。我们的孩子,最终要离开温暖巢穴,搏击长空,如果因为你的不作为,她失去变强的最佳时机,她真的会快乐吗?</h3> <h3>被误读的&quot;快乐就好&quot;</h3><h3><br /></h3><h3>2011年,有一本被舆论批评得沸沸扬扬的引进书,叫做《虎妈战歌》。作者蔡美儿是耶鲁大学终身教授,作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最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比如&quot;家教十戒&quot;。当时媒体讨论这个妈妈的虚荣、变态、其实流于哗众取宠和断章取义。</h3><h3><br /></h3><h3>比如有个细节被媒体大肆渲染:虎妈生日,女儿Lulu给了一张生日卡,虎妈觉得做得太烂,退还,让其重做。</h3><h3><br /></h3><h3>但原书并不是那么粗暴,虎妈退回卡片的点不在于卡片不完美,而在于&quot;我看得出你只花了20秒来做这张卡片。我努力地为你筹备生日会,为支付你的艺术课程努力工作,我值得被你更尊重地对待。&quot;</h3><h3><br /></h3><h3>她把孩子当做一个成人来平等对待,温和地表达了&quot;己所不欲,勿施于人&quot;。</h3> <h3>在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中,有一集麦克拒绝去学习跳舞,超级NICE爸爸杰森没有马上同意,他看出儿子是害怕被喜欢的女生看不起,他说:&quot;你反过来想这件事,通过跳舞你可以和她手拉手,脸贴脸,你如果掌握这个诀窍,你会让她融化,你就学会了魅力。&quot;</h3><h3><br /></h3><h3>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其实是担忧颇多的,但是这个事例反映了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迎着优秀侧身走过选择不作为,以及,在困难面前轻易地放弃努力。</h3><h3><br /></h3><h3>蔡美儿是耶鲁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她的父亲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传承的精英教育背景让她们懂得好的教育,从来是控制欲和控制力达到完美匹配。</h3><h3><br /></h3><h3>当我们说着孩子快乐就好,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手上的资源,是否足以承受她可能承受的失败?当她喝着地沟油、居无寸瓦、处处受限还要求她觉得&quot;平凡就好&quot;,是件残忍的事情。</h3><h3><br /></h3><h3>退一万步,就算你有这个实力,你是否确定孩子的自尊心可以接受:我只活在父母的承认中?</h3><h3>说到底,她虽然是你的孩子,却不能只做你的独一无为,像小鸡出壳一样去艰难地搏击,成为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是她来到人间,不可回避的命题。</h3><h3><br /></h3> <h3>不要轻易说出&quot;快乐就好&quot;,因为教育是资源,好的教育,是稀缺资源。这个资源,不仅是爸爸手上掌握了多少学区房指标,妈妈的钱可以把孩子送到多牛叉的私立学校,而是父母本身的眼界、底蕴和判断力。</h3><h3><br /></h3><h3>教育这件事,从来就没有顺其自然,完美的教育,只是让孩子觉得&quot;一切是顺其自然&quot;,而这背后,父母在关键节点的指引、长期营造的价值观环境、四两拨千斤的感化,它真正考验父母的功力。</h3><h3><br /></h3><h3>所以,停止一味说快乐就好,因为在这个模糊命题催眠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未必真的快乐</h3><h3><br /></h3><h3>对于教育,有原则地控制,是比无原则地放手,难得多的事情。</h3><h3><br /></h3><h3>**********************************************************</h3><h3>作者简介:伊姐,14岁出版小说集,18岁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30岁出版畅销书《心若宁静,便是幸福》。专访明星十余年,爱电影的妈妈,分享光影中的感悟,关于育儿、关于婚姻、关于爱。原创公众号&quot;伊姐看电影&quot;(ID:eemovie) 新浪微博@sofialifehere</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