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采茶戏《送礼》

勤勉朴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客采戏《送礼》剧情简介</h3><div>&nbsp;</div><h3> 九连山村的百香果滞销,果农怨声载道,合作社社长宋伯为此伤透了脑筋,宋伯更是在生日这天改变几十年的农村风俗,拒绝过生日。扶贫工作组在这天给宋伯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遇到宋伯断然拒绝。几经周折,宋伯了解真相,欣欣然接受,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将滞销的百香果销售到世界各地,为农村脱贫奔康开辟了新思路。</h3><div><br></div><h3>&nbsp;</h3> <h3><font color="#010101">  和平县文广新局携县文化馆与热水镇艺协联手,对具有和平地方特色的小戏种——客釆戏,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整理和打造,把我们县这个具有特色的小戏种送市、县文艺舞台,很好地得到了传承。 </font></h3> <p class="ql-block">  2015年,热水镇民间艺术协会提出继续将客家山歌和采茶戏同一类别的客家文化遗产相结合,继续传承和打造“客家采茶戏”这个地方小戏种。</p><p class="ql-block"> 2015年3月县文广新局组织力量,创作了精准扶贫题材的客采戏《送礼》,剧本获得了2016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戏剧类三等奖。通过县文化馆的编排,在首次演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p><p class="ql-block"> </p> <h3>  和平客采戏以客采调为主,保留了“客”和“采”的优秀基因并将它们进一步重组,赋予新的生命力。注重快节奏的艺术形式,减少慢而长的剧情,长短结合,以短为主,曲牌形式灵活多样,在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剧情中可有多种调式和主题音乐。</h3><h3> 客采戏题材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用平凡生活中的小事来映射现代人的价值观,多注重于微《客采》。表演形式为舞台和接地气式面向群众的表演,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和直观的对白,客采歌对唱,在观众面前展现一幕幕喜怒悲欢的剧情。</h3> <h3>  客采戏《送礼》融合了独特的和平特色,把精准扶贫的题材搬上舞台,生动演绎了农村当前脱贫奔康过程中的典型故事,情节生动,人物丰满,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喜爱。</h3> <h3>  2017年4月26日,由县文广新局主办的客家采茶戏《送礼》研讨会,在县文化馆四楼召开,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市文广新局、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并邀请了来自文艺创作界、戏剧界、音乐界等以及各相关协会的文艺爱好者共三十多人参加。</h3> <h3>客采戏《送礼》,<span style="line-height: 1.8;">被选送参加“河源市第二届清风廉韵”汇演和到全市各县区巡演,</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为了参加全市汇演和巡演的更加精彩,据市里要求对剧本改编缩时(演出时间改为十二分钟以内)。主办方之一县纪委召集县文广新局、县文化馆、热水艺协领导人员以及编剧王雪松老师,对剧本进行改第二次创作研讨会议。</span></h3> <h3>客采戏《送礼》排练剪影</h3> <h3>录音</h3> <h3>到江西省定南县龙南县邀请执导导演途中,与客采戏《送礼》作者王雪松老师合影。</h3> <h3>第一次成型排练,由林小青导演执导。</h3> <h3>二次创作,请到了江西省龙南资深采茶戏导演曾洪生来和平执导。</h3> <h3>  客家釆茶戏《送礼》作品,曾获广东省群众文艺创作三等奖,河源市文艺创作一等奖。2017年还被选送参加“河源市第二届清风廉韵”汇演和到全市各县区巡演,在县內也演出多场次。</h3> <h3>  客采戏是客家山歌与和平采茶戏相结合的地方小戏剧。解放初期,村民凌月希和谢春仕两人组成三脚班,到乡村进行演出。但是由于采茶戏是由江西流传过来的,在江西地区广受欢迎,而不具备和平本土的地方特色,观众难于接受。</h3><div> 60年代由王国爽和王志雄成立的基干民兵宣传队将客家山歌元素和赣南采茶戏相融合命名为客家山歌采茶,并自编自导节目在县内各地巡回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得到了县武装部给予物质的奖励。</div><div>80年代,原热水业余剧团又提出创新《客家山歌采茶戏》的思路。并且创作《案发之后》《两妻风波》等多个剧目下乡演出。热水业余剧团一直坚持自编、自演。</div><div> </div><div>传统客家采茶戏,部分老剧目的演出照。</div><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