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的“黄金五年”]汕头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诞生记

潮音•刘锦庭

<h5>  1993年3月20日,市委组成了一个第六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小组,我有幸参与了报告整个起草过程。现把当年资深记者蔡少铭的一篇通讯特写刋登于此,这篇报道真实地记录了党代会报告诞生前前后后的生动历程,也再现了起草小组全体同志付出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历史已经证明,由于此次党代会确定了“海洋活市、工贸富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的战略方针和各项正确的政策措施,在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汕头的发展史上,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为汕头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作为亲历者的我们,甚感欣慰。</h5><h5><b> 这一评价,从经济学博士、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教授近日来汕接受《汕头日报》记者专访时也得到印证,他说:“不要忘了,汕头经济特区的前15年在全国的特区发展中是走在前列的”,白津夫告诉记者,汕头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功不可没,特别在1993到1998年,也就是学界公认的汕头经济特区“黄金5年”中,她的发展的速度,平均的增长速度,都位居全国前列,“黄金五年”增长率是186%,当时的全国的平均速度大体上是153%,高出全国平均增长30多个百分点,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汕头的整个经济结构,工业占比超过80%,也就是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汕头是走在前列的,符合当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特点。“客观地说,汕头在第一批特区中,基础是最好的,发展在当时来说也是最快的。”</b></h5><h5> (见《汕头日报》2018-06-04报道)</h5> <p><b> &nbsp;</b><b style="font-size: 20px;">汕头经济腾飞的里程碑</b></p><p> ——汕头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诞生记</p><p> 本报记者 &nbsp;&nbsp;&nbsp;蔡少铭</p><p><br></p><p> (一)</p><p><br></p><h5> 1993年3月末的阳光,已经显得有点炎热,从南太平洋吹来的风,带着一丝丝清凉,吹拂着站在南澳岛烟墩湾向大海眺望的一位40多岁的男子。他,就是上任不到两个月的汕头市委书记许德立。在他身旁还有几位市委党代会报告起草班子的成员。他们正陪同莅汕的省委副书记张帼英到南澳考察。南澳岛独特的地理位置,正成为他们构想中的汕头发展布局的一个聚焦点。</h5><h5> 1993年3月2日,许德立走马上任。这位潮汕之子与汕头市的领导班子见面后,几乎是没有歇一口气,就深入到基层,开始对汕头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h5><h5> 汕头是我国5个经济特区之一,位于广东省东部,面临浩瀚南海,是著名的侨乡,潮汕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在这里汇合出海。1860年汕头开埠,商业日趋繁荣,到了30年代,汕头港的年吞吐量仅次于上海、广州,列全国第三位。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汕头的感光、超声、罐头业,曾经是国内同行业的巨擘。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汕头国民经济增长较快,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纵向比较,汕头经济发展是快的,城市建设变化是大的。然而,与深圳、珠海特区比,与珠江三角洲比,汕头的确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十多年来中国出现的几次大发展机遇中,汕头并没有像省内先进地区一样抓住机遇腾飞。至1992年,汕头的工业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h5><h5> &nbsp;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力争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广东在全国改革开放战略位置上举足轻重,而作为广东的东翼,经济如果不搞快一点,就不仅与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存在差距,还会与粤西拉出差距,到时,就会拖了广东的后腿,形势十分严峻!</h5><h5> &nbsp; 振兴汕头经济,省委领导把重托交给了汕头的新领导班子;汕头市人民寄望新班子,寄望于6月份召开的第六次党代会。在街道、在工厂、在居民家里,许德立都感受到了人民的殷殷期待。</h5><h5> &nbsp;&nbsp;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许德立三次上南澳岛;在上任后的第一个批示件里,他提出了“搞大我们的工业堆头”的问题;3月31日,他与市里有关领导到跨海大桥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地现场办公;4月1日,一早出发,看了12家企业,回到办公室又召开会议,研究如何扶持这批产品有市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的问题,一直到晚上12点多,在这快节拍的工作中,一条后来贯穿党代会报告全文的主线越来越明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汕头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小组</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全体同志合影</font></h3> <h3> (二)</h3><div><br></div><h5> 1993年3月,市委常委研究部署召开第六次党代会的准备工作时强调:党代会报告要以党的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战略目标,紧密联系我市实际,认真回顾总结过去七年的工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措施,使全市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明确前进方向,加快发展步伐。汕头未来五年乃至二十年的发展战略构想是什么,报告要有明确的答复。</h5><h5> 3月20日,由市委副书记、第六次党代会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厚实,主持报告起草组举行第一次会议。3月25日,起草小组第二次开会,许书记就报告的框架、主题作了明确的指示,他要求报告要处理好五年与二十年的关系,把人们关注的思想写出来,要具有鼓舞性、指导性、号召性、继承性。要集中全党的智慧,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到群众中去请高明、请有研究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有识之士出思想、出观点、出思路、出办法。</h5><h5> 3月26日至5月底,报告起草小组先后与市委政研室、龙湖区委、市建委、外经贸委、潮阳市、澄海县、海关、商检、保税区、财办、统战部、对台办、市纪委、组织部、汕头大学、科委、新闻单位、航运总公司等单位部门有关人员进行了16场座谈会。大家谈得最多的自然是“汕头的优势是什么?”“把汕头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汕头发展战略方针是什么?”等话题。</h5><h5> 4月初,报告第一稿出来了,接着有了第二稿,第三稿------</h5><h5> 汕头应该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这是汕头五年至二十年的战略目标。3月25日,起草小组第二次会议,有人提出“国际城市”的提法。4月15日,许德立在汕头特区加强管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动员大会上号召;“力争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汕头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现代化都市。”常委会讨论初稿时,有同志提出把汕头建成“有较高文明的国际城市”,有同志提出建成“国际商埠”,还有人提出“现代文明国际城市”,提法虽有不同,但在“现代”、“国际”的字眼上,大家是一致的。</h5><h5> 4月中旬,恰逢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参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向21世纪的广州”国际研讨会后莅汕考察。他的一番见解引起了报告起草小组的高度重视。童教授在谈到汕头的战略抉择时认为:“汕头应发展成为面向全球的现代化海湾城市。”他认为:“偏处一隅的汕头,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而汕头最大的优势就是靠海。历史上商品经济的发展都是从沿海开始。汕头有很多可供开发的港湾,仅广澳半岛大大小小的港湾就不少,如果建设成各种功能的港口、码头,汕头不仅解决了本身的交通问题,还可以发展海运业,把汕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h5><h5> 那么,汕头的优势在哪些方面?汕头发展战略方针是什么?5月21日,广东省第七次党代会秘书处举行记者招待会,许德立对国内外记者介绍,汕头经济发展有着五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沿海优势;二是对台优势;三是侨乡优势;四是特区优势;五是商贸优势。并首次提出汕头战略方针是“海洋活市,工贸富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海洋活市”的提法,在与会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共鸣。许德立解释说:汕头的地名都有三点水旁,如汕头的“汕”字,潮阳的“潮”字,澄海的“澄”字,南澳的“澳”字,这不仅仅是巧合,而是说明汕头与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汕头要努力发展港口经济,海洋经济,海岛经济,把汕头建成广东又一个新的出海口。</h5> <h3> (三)<br></h3><div> &nbsp;</div><h5> 市党代会报告起草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全党智慧的过程。</h5><h5> 4月初,报告初稿提交市委常委、副市长、人大、政协、纪委主要领导讨论。此后,根据各位领导同志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报告稿作了较大改动。5月中旬,报告讨论稿发给市六次党代会代表、潮阳市和各区县、市直部委办和部分局党委、驻汕单位党组织、各民主党派征求意见。各方面普遍反映,报告稿贯串了十四大和邓小平同志去年初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对七年工作的总结实事求是,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措施符合汕头实际,写得较有特色,较有新意,是一个好稿子。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起草小组精心研究并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对报告某些部分和段落作了较大的调整和充实。如五大优势的排列,就调整为:沿海优势,特区优势,侨乡优势,对台优势,商贸优势;如基本实现现代化,原来讲必须努力完成六项主要任务,后来增加了“积极做好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工作,形成加快发展的内外合力”和“切实加强法制建设,保证社会稳定”二项,第八项“树立社会文明风尚,培育一代‘四有’新人”也加入了新的内容。在报告的第三大部分“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里头,加入了一些段落。如“要在干部队伍中引入竞争机制,对坐而论道的‘清谈官’,不干实事的‘逍遥官’,不能提拔重用”。“切实做到未经科学论证不决策,没有可比方案不决策,多数人的意见未一致时不决策”等等。这些针对性很强的内容对我市党的建设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h5><h5> 5月底,起草小组根据省第七次党代会的精神,又对报告进行补充和完善。6月10日下午,市委邀请我市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负责人举行座谈会,征求对中国共产党汕头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报告的意见和建议。6月13日,市委召开五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讨论并原则上通过了市委五届提交六届党代会审议的报告。</h5><h5> 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经过数不清的推敲,不足一万三千字的文稿,起草历时近三个月,六易其稿,修改400多处。到了6月15日,市委书记许德立、副书记陈厚实、市委秘书长黄赞发、副秘书长王德昌、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刘锦庭及潘英豪、林小斌、刘永铭、陈泓等同志来到广澳湾,进行“封闭式”的研讨。他们逐字逐句,每个标点,每个数字,重新琢磨,从15日下午开始干到深夜2时半,16日全天,也是同样的工作。17时上午,许书记在他的办公室关起门,从上午到次日凌晨,一个人又把报告修改了一遍。1点40分,当许德立将报告最后几页拿给起草小组的同志发排时,脸上毫无倦容,还再三叮嘱;要校对好------</h5><h5> 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啊!</h5><h5> 中国共产党汕头市第六次党代会是我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次重要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在大会上,报告以其“高、新、精、实”等特点,赢得了大会代表的高度评价。第六次党代会报告,将在汕头经济腾飞的历史里程碑上闪闪发光。</h5> <h5><i> (《汕头特区报》1993-6-26报道)</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