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 岁月就像笼在古街上的一场雾,浓雾中模糊了咿咿呀呀的摇橹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一五一十的讨价声,迷失了春风扬柳,迷失了丁香一样情结的姑娘........</h3> <h3></h3> <h3> 雾散了堂子巷早已是面目全非,或许它们还会在某个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空间重新打开我们的记忆</h3> <h3></h3> <h3> 这个城门叫迎熏门,迎熏有迎接南来暖风之意,城墙脚下有一条街叫堂子巷,城墙前的护城河叫涧河,从运河开始,通住盐阜地区,方便周边纳粮完税,城门外直对的那座吊桥叫通济桥,过桥便是珠市街了。</h3> <h3></h3> <h3> 或许我们从南门菜场对面,高出周边许多的建筑上可以看出原来它是建在城墙的根基上</h3> <h3></h3> <h3> 这便是通济桥了,如今已经成了危桥。</h3> <h3></h3> <h3> 过了通济桥便是珠市街,进城的人,出城的人都会在这儿歇脚,抖擞一下精神,所谓珠市并非有珠宝,不过是那些文人雅士粉饰而已,珠市就是猪市,收获季节四乡八里的乡亲留足口粮,会将多余的粮食在堂子巷销售后购买生活必需 品,也会在这里抓二头小猪回去</h3> <h3></h3> <h3> 说起堂子巷,我们不能不提在巷子里的“德泉”浴室,淮安是一座因河而兴的城市,而堂子巷则是因澡堂子而名的巷子,可见洗澡在当时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起名“德泉”说明当时德行受到人们的珍视,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h3> <h3></h3> <h3> 其实整理这个题材时,总感觉时空的错位,我没有办法拿现在的巷子来证明以前的繁华,甚至还证明不了七、八十年代。</h3> <h3></h3> <h3> 顺着巷子的青石板路一路向西,便到运河明代码头</h3> <h3></h3> <h3> 运河边城墙上有一角楼,叫南角楼,其实应叫西南角楼,它监视着南来北往的一切。</h3> <h3></h3> <h3> 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当巷子里车轱辘辗过青条石路,悠扬清脆的倒马子的声音便会响起,巷子里的女人便忙碌起来,一会儿整过巷子都飘起了炊烟,码头上工人已经上工,四里八乡的人都 在往这儿赶,这里停留的船是他们的西洋景,涧河里运输船只也多起来了,大姑娘、小媳妇会在这里洗衣,洗菜。跟着铁匠铺打开大门,船上的人会来这儿配零件,七、八点钟酒坊、油坊、粮行,理发店全部打开大门迎客。</h3> <h3></h3> <h3> 或许青石板能知道它的故事</h3> <h3></h3> <h3> 或许明砖墙码头能证明它曾经的规模与繁华</h3> <h3></h3> <h3> 这是张爱萍将军拍的淮安城,城门就在后面,淮安一直有钥匙弯的城门说法,说的就是城门并不是直来直去,进了门拐个弯还有二道门。</h3> <h3></h3> <h3> 1945年张爱萍将军拍的南门大街,远处可见南门口城墙,翻看这些老照片,你不知您心存何种感慨,我觉得我们解放后几十年的建设就像是买椟还珠,舍本求末。</h3> <h3></h3> <h3> 九十年代西长街的南延工程,首先将堂子巷一分为二</h3> <h3></h3> <h3> 写这篇故事时,我又看到了以下新闻“日前,我区又一交通景观工程——里运河堂子巷节制闸工程竣工。该工程2012年正式开建,总投资2亿元,主体建筑包括公路桥、桥头堡、节制闸、排水站等,集交通与防洪功能,为桥、闸、阁、站四位一体的并与里运河风光带环境相匹配的多功能交通景观。”我不知道这则新闻告诉我们什么?我听说这个节制闸只是与大市里运河风光带环境相匹配,而我们却失去了实实在在的人文历史。那一路上行的青石板路和二边的老铺,今后只能残存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h3> <h3></h3> <h3> 或许我们真的生在福中不知福,生在宝地不知宝,别人都在牵强附会地生搬硬造景点时,我们却拆去了我们世代流传的人文脉系</h3> <h3></h3> <h3> 荒芜的厂房如今成了孩子们的玩耍之地</h3> <h3></h3> <h3> 八、九十年代,巷子靠近运河的还满是酒坊、油坊和粮行,如今他们却要搬离家园,大市这几年用拿来主义,拿走了南马厂、徐扬、席桥部份、板闸、范集,却不带走一分钱债务。是不是我们的那些人大代表也该提提了。</h3> <h3></h3> <h3> 乐观的堂子巷人,再拍一张</h3> <h3></h3> <h3> 这位大姐姓黄,河下棉纺厂退休,老公阀门厂退休,从河下嫁过来到现在帮助子女带下一代,一直生活在这儿,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他们家的历史,约好下次来拍她们家的好日子!</h3> <h3></h3> <h3> 多么精致的老瓦</h3> <h3></h3> <h3> 这是她们家的铭牌</h3> <h3></h3> <h3> 偶尔谈起拆迁,堂子巷人已处变不惊,他们依然过着他们休闲生活,祝福他们。</h3><h3> 若干年后,当我们面对一片新楼时,请记住这里曾有过这么一条巷子,它始于明清或许更早,运河边曾停过南来北往的商船和官船,青石板的路上曾高亢过有节奏的劳动号子,曾有过鳞次栉比的商铺,曾有过摩肩接踵的游客,也曾走过丁香一样情结的姑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