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月山房雜詩 归字谣·丁酉夏怀张剑老师

印月的視界

<h3>张剑老师诗作选</h3><h3><br></h3><h3>旅游 </h3><div>夏初日暖天晴明,群老欢笑出柯城。 </div><div>电掣风驰路飞转,山阴道上过兰亭。 </div><div> </div><div>赞北仑港 </div><div>北仑大港通钱塘,万吨货轮出五洋。 </div><div>吊车林立群龙舞,神州无处不风光。 </div><div> </div><div>【注】作品录自《峥嵘耆韵》(衢州市老年诗词研究会编印)收入“衢州当代诗词作品选”(待出版)</div> <h3>  今年暮春,忽从同学云霞得闻,张剑老师已于3月8日凌晨2时逝世,享年100岁。遥想四十多年前,张剑老师曾任我所在班级副班主任达一年,主教历史。衢二中毕业之后,也时有联系。世事繁忙,每每欲找机会去看望住在医院疗养的老师,却一直耽搁再耽搁。不料,数年前府山一见竟成永别!感而叹之,以归字谣三阕远送恩师(照片系前几年路遇张剑老师时所拍,在赠送给我的书上签字)。</h3><div><br></div><div>归。仲月三衢杨柳垂,梨花素,且举送行杯。</div><div><br></div><div>归。少小离家百岁回,公今去,何日续新词?</div><div><br></div><div>归。旧岁匆匆无再期,思无尽,师德共星辉。</div><div><br></div><div><br></div> <h3>我印象中的张剑老师</h3><h3><br></h3><div>1974年夏,我比别的同学迟到一个星期,从衢师附小转去了衢州二中上学,分在了初一(1)班。教室在所在教学楼进去的第一间,紧挨着楼梯。班主任许连贵,操一口浓重的南通口音,颇有点鲁迅先生精神气。而张剑老师便是我们所在的初一(1)班的副班主任。慈眉善目,满头银发,风度远非寻常。每天总是笑着对待自己的学生,笑着对待同事。很少有发火的时候。</div><div>张老师是我们的历史老师。那个时代的历史课可以说是极其的乏味,不是陈胜、吴广,就是其他的什么农民起义,甚至语文课也不少这方面的内容。</div><div>因为乏味,很难讲出引人入胜的话题。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是顽皮的时候。许老师因为经常是一脸的严肃,哪怕说笑也是充满了杂文味,加上从不离手的香烟味,同学们从来不敢造次,咳嗽一声几乎都得压低嗓门。但历史课就不一样了。经常是一堂课从头吵到尾,吵到实在没办法的时候 ,张老师就会用右手握成拳头,做出一种像似揍人的样子来,边晃着拳头边要求同学们安静下来。</div><div>张老师特别的慈悲。每到临考复习 ,张老师对那些重点题目总是会反复地说上几遍,但并不点明。我记得自己那会儿注意到了这一秘密,对张老师反复说的题就用心的记,其余的基本上忽略,或少用功夫,结果,每一次的历史科目几乎都是满分,但往往第二天就忘了一干二净。</div><div>之后,接触的多了,张老师也会几无保留的说起他自己的往事。他的外交部的生涯,以及之后错划右派转到地方工作的一些事情。</div><div>张老师的平反是在我们高中毕业离校之后的事了。离休之后的张老师由于他之前的特殊地位,成了本地备受关注的的对象 。为了发挥他的余热 , 张老师被任命为衢州市首任关心下一代协会主任。那些年,张老师真的是每天都高兴着,每天都在做着他认为的有意义的事。并完成了几本自传体的书籍写作、出版。</div><div>我十分有幸 ,张老师的这几本书都几乎在第一时间便得到了。九十寿辰的酒宴,我也很荣幸地得到张老师亲自电话邀请予以参加。那是一个很难忘的寿宴,张老师身穿红色唐装, 神采奕奕。我的这一桌有我高中的班主任张轶雄老师 ,军分区的政委谢信元,衢州二中老教师杜瑰生等。</div><div>因为忙,之后一段时间几乎没有跟张老师联系,令我深感惭愧的是,张老师竟然把他跟我的合影,以及新出的书一直带在手包里 直到那一天在新桥街江南益寿堂门口遇到我。</div><div>再后来,每一次的遇见,张老师的腰背似乎就弯下去了一些,直到后面的几乎成了九十度。但张老师基本上仍然坚持自己上街买菜。</div><div>再后来,忽然有一天在府山公园门口看到了坐在轮椅上的张老师。每一次,张老师还像以前那样跟我握握手,聊上十几分钟的话。张老师的手很大,很厚实,笑容始终是那样的亲切。</div><div>在张老师感到自己年纪越来越大,看不动那么多的书的时候,张老师便把自己满屋子的藏书几乎都捐了出去。</div><div>张老师十分的爱书,每一本书都会仔细地用牛皮纸包装好。很多读过的书里面,都会划上条条杠杠。</div><div>……</div><div>在我的心里,在同学们的心里,张老师永远都是我们可敬可佩的好老师,值得永远去怀念的一个人!</div><div>张老师,走好!</div> <h3>张剑---最年长的“八路军”</h3><h3>(转自衢州新闻中心)</h3> <h3>坐在轮椅上的张剑老人,行动虽然不便,但军礼依然坚毅。</h3><div><br></div><div> 2013年8月14日,《衢州晚报》推出纪念抗战特刊《他们,是衢州最后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两年过去了,曾和张剑老人一起亮相的一些抗战老兵,已先后离去。</div><div><br></div><div>98岁高龄的张剑老人,如今常年住在柯城区人民医院府山分院,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安享晚年。</div><div>  (策划:毛水华图文统筹:葛志军王飞记者王飞潘旻摄影报道)</div><div>  98岁的张剑老人,是我市目前健在的最年长的八路军老战士,经历了八年抗战,经受过日寇大扫荡的残酷考验。</div><div>  1937年,正在读书的张剑通过地下党发动同学们一起加入了鲁南抗日游击队,后被编入八路军。</div><div>  当时的沂蒙山区被称为“山东小延安”,张剑被安排在岸堤干校工作,每天深入群众宣传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抗战主张。日军当时实行“三光”政策,多次掳掠村庄,当地的百姓向八路军诉苦,说牛马牲畜都被日本鬼子抢走了,春耕时节连田都耕不了。八路军把部队的马牵来耕田,或者几个人拉着牛犁帮百姓耕田。</div><div>  “不久,当地的老百姓就传开了,说八路军不仅会打仗,还会帮老百姓耕田。”回忆起当年的抗战岁月,张剑感慨万分,“抗战胜利,靠的正是这样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7月4日,老人虽然耳朵很聋,但思维依然清晰。</div><div>  日军对沂蒙山区的大扫荡,张剑记忆犹新。当时鬼子出动了五六万军队,对每一个村落、山洞进行地毯式搜索。八路军进山打游击,被困近一个月,当地百姓多次冒着危险上山送饭,帮助八路军渡过了危难。</div><div>  抗战胜利后,张剑先后在临沂、华东大学等处,坚持对敌武装斗争和进步学生发动工作。解放后,曾在多地省委党校、外交部等单位任职,后下放至常山中学,1973年调到衢州二中担任历史教师。 1981年离休后,张剑撰写了21万字的抗战回忆录《忆沂蒙八年》,希望后人完整了解中华民族这段被凌辱的惨痛经历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div><div> </div><div><br></div> <h3>摄影师手记</h3><div>  向老兵致敬</div><div>  寻访衢州抗战老兵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岁月渐渐淹没了老兵当年的英姿。但每位老兵的经历,就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是一段浸染着血与火的历史,每位老兵都是一座矗立在精神高地上的神圣雕塑。</div><div>  寻访、记录他们,是对历史的告慰,也是对世人的警示。</div><div>  98岁高龄的张剑老人,生活已不能自理,但想起当年日军的罪恶行径,依然义愤填膺;说起八路军的英勇故事,依然热血沸腾。他一次次向周围的人介绍他的《忆沂蒙八年》,希望世人勿忘国耻,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从他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气场。</div><div>  麦克阿瑟将军说过:“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渐渐隐去。”</div><div>  向老兵致敬!向他们曾经的光荣岁月致敬!这不只是和平年代的一种庄严仪式,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态度。因为抗战老兵曾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过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下的幸福生活与他们曾经的付出因果相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