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部设计院大院儿里的孩子们

山间芙蓉树

<h3>一、老照片</h3> <h3>这里记录的是在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地区纺织部设计院大院里一群孩子的故事。</h3> <h3>1964年的夏天这些孩子们在这里毕业了,这是纺织部设计院幼儿园第九届大班毕业纪念照(9位老师、23位同学)。照片里的23个孩子们多年后有一部分再次相聚,目前还有6人没有联系到,有1人已经离世。</h3> <h3>这是在纺织部设计院办公楼三层的通廊里,幼儿园女生们在排练舞蹈。</h3> <h3>这是当年幼儿园的老房子、院子里的亭子。</h3> <h3>这是当年纺织部设计院办公大楼,是我们的父母工作的地方,我们小时候也经常去那里。现在单位名称已更名为中国昆仑工程公司。</h3> <h3>当年我们上学的地方_立新学校,现在已更名为北京实验学校,旧貌换新颜。</h3> <h3>朋友们聚会的饭店_惠丰堂饭店。</h3> <h3>二、讲述每个人的故事</h3> <h3>经过了那么多年,大家从熟悉到陌生,再从陌生到熟悉。多年后再相聚,一起畅谈,心里都是满满的回忆。这些年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h3> <h3>刘京华,籍贯是山东莱芜,1957年5月6日傍晚生于北京家中。周岁左右来到了纺织部设计院家属院。爸爸刘永泉是纺织部设计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兼勘测处处长,妈妈高之凤,家中还有爷爷、奶奶、姑姑。五岁时有了大弟刘旭东,以后又有了小弟刘旭明。从小长在托儿所、幼儿园里,到了入学年龄进了甘家口小学,文革期间转入新生小学(后更名立新学校)在此读至高中毕业。1976年3月27日到北京昌平县南卲公社小北哨大队三队插队。1978年6月初回京,来到北京市住宅一公司修配厂从事机械加工,工作后带薪脱产学习三年工民建专业,之后回原部门干起了钢结构、模板、租赁等工作直至2002年退休。家庭生活幸福、美满。</h3> <h3>赵军,曾用名赵丽蓉,1957年7月14日出生于北京,父亲赵浩,母亲陈武,都是纺织部设计院电气专业工程师,家里姐妹四人。下放前、回京后都住在第五宿舍。1964年北京市丰盛学校二部上小学,文革中转入新生小学。1969年随父母下放到湖南邵阳,1972年回京。在北京立新学校读初中、高中,1976年到昌平南邵公社张各庄插队。1978年进入北京市住宅一公司机工班工作,参加工作第一周就上了塔吊学习操作,还开过搅拌机、打桩机等建筑机械。1982年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专业毕业,之后又继续学习一年工民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预算部门工作,此后一直从事工程造价相关工作。2000年取得注册造价师执业资格,2012年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退休。</h3> <h3>薛北杨,曾用名薛白扬,1957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父亲薛学诗,母亲杨佩华,都是中纺院建院初期的老职工,一直住在第一宿舍。 1964年至1970年甘家口与新生小学上小学,1970至1975年立新学校读中学。1976年至1978年昌平南邵公社立新大队插队,1978至1983年北京新型建筑材料厂从事外事服务和翻译工作,1983年至2012年中国建材集团从事外事管理和翻译工作。曾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文化部管理干部学院对外英语专业、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职称。2012年在中国建材集团工作至退休。</h3> <h3>陈明,原名陈京明。1957年6月29日生于甘家口街道下坡居民区家中,没生在医院,由街道接生婆接生。后在纺织设计院宿舍长大,曾住过第4宿舍、21楼、16楼、47门、23楼,小学,中学,大学,结婚生女直到出国前全部都在设计院宿舍。那时家中有外婆肖正玉、父亲陈祥银、母亲杨秀珍,都是设计院职工,妹妹陈红(原名陈京红)。启蒙于甘家口小学,四年级转入新生小学,初中高中都在立新学校。高中毕业后去昌平南邵公社立新大队插队。1978年考入北京化工学院。1982年分到纺织部研究院机械厂工作。1984年的春节与刘田民结婚,1984年底有了女儿刘晨。1991年随丈夫出国留学,现在工作居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h3> <h3>范敏华,1957年2月3日生于北京,籍贯广东番禺,父亲范正威,母亲朱佩君,大姐范芸华,二姐范凌华,住在20宿舍。在甘家口小学和立新学校的小学、初中、高中读书。1979年考取了北京市职工大学,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1984年结婚,1986年有了女儿。1977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基建处工作,主要负责基建和修缮工程的技术管理,在行政管理局基建处一干就是四十年,直至2017年2月3日退休。退休后返聘继续在为完成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大厦工程项目工作。</h3> <h3>周冠宏,1957年7月24日生于北京,籍贯是湖北省武汉市,父亲周凝虎,母亲李国辉,他们都是纺织部设计院老职工,有一个弟弟叫周冠雄。小学是在甘家口小学和新生小学读的,初中、高中都是在立新学校完成的。1976年3月27日去昌平县南邵公社立新大队插队,1978年6月入党,同年12月被分配到北京市医药公司小汤山仓库工作,1983年考取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三年制带薪全脱产班)商业企业管理专业,1999年在市委党校完成本科学业。1983年我与王桂华结婚,次年有了儿子周皞,他也是在设计院幼儿园长大的,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华夏银行工作。在医药公司工作了39年,先后担任过库长、保管组长、団支部书记、仓库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医药公司工会副主席、北京医药站工会主席、党委委员、党委办公室主任、纪委副书记、春意广告公司经理、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等职务。2017年七月退休。</h3> <h3>赵玉祥,1956年11月21日生,在纺织设计院大院里长大,曾住过平房、第2、7、24、28宿舍,最后在第10宿舍。父亲赵则嘉,纺织部设计院土建室,母亲李国瑛,甘家口小学教师。大哥赵玉亮,二哥赵玉吉。在甘家口小学读到二年级,班主任是李冰老师,四年级在新生小学,中学是立新中学七班。高中毕业后去昌平南邵公社南邵大队插队。1977在长春地质学院学习。1982年回北京,1983年与蔡微结婚,1984年有了女儿赵洵。先后在北京地矿局、地矿部计算中心、北京电子报、软件合资公司工作,最后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从事电子仪器设备的研制工作直至退休。</h3> <h3>吴如章,1957年9月生于上海瑞金医院,父亲吴清华,母亲赵丽琴(纺织部设计院工作),两个弟弟,一直住第四宿舍。7岁到北京父母身边求学,在甘家口小学读书,文革期间转入新生小学(后更名立新学校)在此读至高中毕业。1976年3月到北京昌平县南卲公社小北哨大队三队插队,养鸡两年多。1978年6月来到北京市住宅一公司,被分配到劳资部门工作直至2007年退休。生活始终在轨道上,结婚育女,时至今日三人仍能紧紧相拥,老父母安心,家庭幸福。</h3> <h3>张淑英,1957年8月27生于北京,曾经住过第二宿舍、平房等。父亲张之印离京前在设计院勘测处工作,母亲张新芬在北京电子管774厂工作,姐妹四人(院里的叔叔阿姨们都称"四朵金花"),在家排行老大,有三个妹妹(老三老四是双胞胎),她们现都在天津工作生活。1969年随父母全家到湖南邵阳二纺机,1973年随父母到天津地矿局。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天津第三毛纺织厂工作,1981年调入北京纺科院机械厂幼儿园工作任幼儿教师,1983年至1985年在北京西城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学习,1995年单位改制调入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经营技术服务部工作,2012年年底退休。</h3><h3>&nbsp;</h3> <h3>三、长大后的我们相聚在一起</h3> <h3>找一个理由,和同学见一面,不为别的,只想一起怀念过去的岁月,一口老酒、一首老歌,热泪盈眶。</h3> <h3>找一个理由,去和同学见一面,不管混得好还是混得孬,只想看看彼此,一声同学,一份关切,情谊绵长。</h3> <h3>找一个理由,去见一见同学,时间一年又一年,青春已逝,年华已老,一声珍重,一句祝福,感同身受。</h3> <h3>找一个理由,去见一见同学,这是我们最信任的人,大碗喝酒,大声唱歌,一生兄弟,一世姐妹,地久天长。</h3> <h3>2017年里昔日的小朋友们陆续地走进了人生第六十载,在2017年3月25日这一天,我们相约在惠丰堂饭店翠微苑包间里过个集体六十岁生日。</h3> <h3>有同学的地方,无论是闹市还是乡村,都是景色最美的地方。大家坐在那里,说着过往搂着肩膀,拍着胸膛,如同看到了彼此青春的模样。因为同学,让我们找到了岁月的光芒万丈。</h3><h3>&nbsp;&nbsp;&nbsp; 有同学的地方,无论是大鱼大肉还是小菜小汤,都是让人沉醉的地方。你我端着酒杯,不说话,头一仰,全喝光,那种感觉只有你我能够品尝。因为同学,让我们忘却了工作的繁忙和慌张。</h3><h3>&nbsp;&nbsp;&nbsp; 同学是前世的债,今世的情,常来常往,格外芬芳。</h3><h3>&nbsp;&nbsp;&nbsp; 有同学的地方,就是景色最漂亮的地方。</h3><h3> 退休新生活已经来到,愿我们晚年生活能留下更多值得回忆的东西。</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