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夏日炎炎杨柳蔫,脚步匆匆取经喜。7月15日红寺堡第五批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在三中阶梯教室鸣锣开班。146名骨干教师共聚一堂,享受了一场教育大餐。在这里我们聆听专家经验,扬教研船帆,助专业成长。</h3><h3> </h3> <h3>从开班仪式杨局长讲话到特邀专家郭茂荣校长的讲座,我感悟最深的是他二人对于学习永不褪色的情怀。从《静悄悄的革命》到《教师五重境界》,杨局长质朴的讲话里有着淡淡的墨香飘过,喜欢这种恬淡与静谧的感觉,亦师亦友,引导我们不自觉地反思与警醒。再看台上那个站在教育理论的制高点,将各种教育事例信手拈来的女子,越发感觉杨局长的“温威并重”,或许这正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与之不谋而合的是郭校长随后讲座中提到的“教师德行的四重——言重、行重、貌重、德重”。要做到这一切,必须从提高自身修养开始,而学习是最佳的途径。</h3><h3><br></h3> <h3>郭校长的讲座,无不渗透着他超凡的学习能力与渊博的知识积累,正因为如此,他的讲座幽默生动,令人如沐春风,烦闷的阶梯教室里一阵阵愉悦的笑声是最好的见证。令人既好奇他超大的脑容量,又感慨学习也蛮有乐趣的。学习能力的提升,还得做到不断地思考,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郭校长的话讲即“知其心,悟其道”。所谓知其心即因材施教,此处材指的是学生。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求学。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总结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只起到帮助与引导的作用。但要引导到位,老师必须做到心中有道,只有老师对所教内容、所学知识考点胸有成竹、融会贯通,才能在引导时取舍有度,事半功倍。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在讲解小课题研究之前,支老师先抛出五个问题与我们交流、分享,快乐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对于教师而言,教研是最佳途径。拨开迷雾见阳光,这一刻,我们对于小课题研究已经充满了期待。这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是一位教研人员的教育智慧,更是教研活动的永恒魅力。课题研究对于我们是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始终在摸索,无奈没有钥匙,仅仅是门外汉。支老师从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入手,引领我们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小课题研究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更是细致入微地告诉我们只要用心,我们也可以参与其中。最后,她又手把手地传授了我们行动研究法。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借助教研促进个人专业成长,我们在路上。</h3> <h3>马兰老师从我们最熟悉的听评课角度开讲,“我知道大家都怵理论,不爱听,但我还得讲。”此话一出,明显感觉周围空气一滞,仿佛大家的头都压低了一些。但随后的讲座,却毫无老生常谈的枯燥乏味,反而因为她高屋建瓴,让讲座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在听课环节,马兰老师既一下子切中要害,指出我们听课的误区,又告诉我们应该怀着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做课堂的参与者、欣赏者、研究者、反思者。而评课环节,老师更加高屋建瓴,从标准、原则、形式多方面结合实例 ,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如何能够既实事求是又能让对方乐于接受地评课。高深而严谨的理论配合着接地气的事例,我们收获匪浅。</h3> <h3>上午聆听着身边的专家——红寺堡第二小学的刘新巧老师的讲座,我在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展示中思绪万千。鄢小红老师《关于识字教学的专题研修活动》从一开始就震撼了我,原来跳出呆板的框架,自己的教育构想也可以在教学中逐步完成;《课改记》尽管只具体看了其中一部分,但窥一叶落而知秋,真实被赤裸裸地剖开,引人深思;《学困生的日记》更让那些熟悉的面庞一个个跳出脑海,仿佛耳边还回响着他们的叮嘱“老师,别让自己太累了。”……</h3><h3>而在专业提升上,我唯独记住了刘老师学习、实践、记录、交流的四个模块。其中,读整本书,读专业书,读“专人”书,语言质朴却让我眼前一亮,犹如黑暗中看到了灯塔的亮光;争取锻炼平台的实践要求,更如重锤敲击着我中庸退却的习惯;记录从个案反思、课例和随感三个方面激励我们多记录,从而积累足够的珍珠,为串起教育教研的项链做好准备;交流更是我们所缺失而需努力的方向。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如此美好!</h3> <h3>下午开讲的是来自母校的朱进国老师,瞬间仿佛回到了大学课堂,再次以一个学子的虔诚聆听老师的教诲。诗句、美文、经典、名家,看似零碎无关联的素材在他的讲座中被巧妙串联。只是一个开场,妙语连珠,尽显朱老师的人文素养。几篇熟悉而有趣的作文,从老师那里流淌出来,不再是简单的令人发笑,更引发了我们对人文素养的深思。</h3><h3>人文素养的修炼,最不容缺失的是学习。然而,这里的学习多了两个途径:向社会学习,向问题学习。不由记起自己曾经的教学随笔,童话单元里那种纯粹的真善美遭遇现实撞击时,我要如何引导学生?后来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对于社会,学生比我知道的、经历的更多。他们有着自己的选择,并且没有抛弃最初的真善美。社会大课堂一直在引导着他们,而我只需少些焦虑,少些猜测,静待花开也是一份师爱!</h3> <h3>贾巍老师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引起了他对于专业的思考,并从侧面说明着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更令人佩服的是他的思考:信息技术应立足教育,因问题出现而开发,为解决问题而完善。带着镣铐跳舞,只要我们还愿意并坚持跳舞,终会取得突破。</h3><h3>贾老师的讲座可谓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我们一直在用,但仅仅是皮毛,我们更多地探究如何把批注、展台及各类小工具应用到教学中,而过少地关注这些应用是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对教学有优化。让学生动起来,不是表面上师生互动的热闹,而是在老师的设计引导下,师生思维的碰撞,是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h3> <h3>白振国老师有关微课的讲座,我曾经有幸听过,并且尝试制作过两次。对于微课而言,制作不是最主要的,设备关、技术关犹如华服上的点缀,可以锦上添花,却代替不了华服本身。</h3><h3>对于微课而言,设计才是最主要的,相当于华服本身。而就华服而言,第一步量体裁衣,找准切入口,即选题。接下来就是设计,设计极具个人色彩,别出心裁是匠与师的差距,定当用心。而老师给出的注意点,事无巨细地道出了我们在微课上的不足,很实在,对于我们的改进也很有实效。感谢白老师全盘托出、毫无保留的教育精神。</h3> <h3>教师的成果表达是几乎所有老师专业成长的瓶颈,徐进老师的讲座,可谓一场及时雨,不急不缓地下着,润物细无声。没有暴雨的激烈强劲,不似梅雨的绵绵不绝,一切都恰到好处,令人茅塞顿开。</h3><h3>教学故事、教学案例,一直以来在我的意识里是混淆的,随笔、故事也写了一些,但始终不知如何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悟上升到教学成果的高度,徐老师从理论到事例,给了我最大的启示。论文写作上,徐老师更是结合自己做编辑的经验,知道着我们的写作及投稿。以前总以为发表论文就得花钱,可徐老师的言语里让我看到了他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关注与期望,终于走出了误区,一切豁然开朗。</h3> <h3>高温暑期,持续五天的骨干培训圆满结束,学员们精神饱满,热情高涨,也成为这次培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h3> <h3>从笔记到交流再到心得体会,大家像辛勤的老农,一点点收割着这次培训的收获。语言或稚嫩或成熟,形式或传统或新颖,篇幅或长或短,但都是大家心血的凝炼,是这次培训实效的见证。</h3> <h3>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诸多的培训感悟在心头翻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表达,短短的打油诗,艺术上有欠缺,字数上不服人,但感悟贵在真实,正如一块石头扔入心湖,那一刻泛起的涟漪才是最美!</h3> <h3>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把培训所得与教学实践结合,勤思考,善记录,我们才能积累一粒粒圆润美丽的教研珍珠,从而为串起教研成果,促进专业成长打下坚实基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