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假如生命只剩3个月,你会做哪10件事?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的320余名学生,参加完成了这看似不合时宜的难题。当布置这份特别作业的老师易凤霞,仔细批改一页页答卷后,感动不已。</h3><div>马上要过年了,写墓志铭,真有点晦气。个别同学的不理解,可以理解。90后的大学生,可能觉得生命还有很长,无需规划。殊不知,人生说短也不短,说长也不长,大学生不能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应该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正如新闻专业的孙天赐同学所说,起初被作业“吓”倒了,但一周后明白了很多,“以前生活没有危机感,通过这次作业,我觉得趁着年轻,要多做点有意义的事。”可见,这次写墓志铭,不仅是让学生们思考生命意义,珍惜生命,还是让学生们好好规划自己的时间,做人生中有意义的事情。</div><div><br></div><div>写墓志铭之所以引人注目,关键是采用一种逆向思维开展包括死亡教育在内的生命教育。虽说死亡教育十分重要,但在国内特别是在高校内谈及这个话题的很少,因而才引起如此反响。以写墓志铭的形式,探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实践,看得见,摸得着,在大学生们列举的10件事中,大多数都是反思亲情和生命。“如果真的只有3个月生命,亲情是我最难割舍的。”</div> <h3>在国人奉行的传统文化教育里,死是个不吉利的字,人人都忌讳。但如何面对死亡是个哲理性问题,人人都避免不了。感悟生命,不仅是写墓志铭,还有“举行葬礼”等。如热销全球15年不衰的励志经典《卖掉法拉利的高僧》有则印度王公的故事:每天清晨起床后,王公都要为自己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葬礼:“我的人生很美满,我要把握生活的每一天。”因为在他看来,生命是有限的,应该把每一天当做最后的一天来过,好好珍惜。这不管是受到柏拉图的“哲学家就是练习死亡”的影响,还是受到佛教的《八大人觉经》的影响,这种正确面对生死的做法,当然比写墓志铭更感悟生命得多。</h3><div><br></div><div> 生活并不是永远风正一帆悬。生活中只有5%的比较精彩,90%归于平淡,还有5%让你感到难受。如何面对这5%的“难受”呢?恐怕就是考验一个人思想境界的磨砺石。放大苦难的人,永远会感到苦难;淡化苦难的人,终究会尝到幸福。而今,写墓志铭,不管能否为大学生们上一堂生命教育课,都是对大学生们灵魂的一次洗礼与净化,也是对大学生们人生规划的一次警示。这种教育带来的不是恐怖,而是越过心理障碍后的一种气定神闲的睿智聪颖,阐释着生命教育的重大意义。这种教育尝试值得尊重,至少它让人们明白,生命教育补课,应该成一种社会共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