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果要找一位诗人和一个显著的地标对应的话,那么就应该是成都的杜甫草堂了。</h3> <h3> 人们谈到杜甫,完全可以不提他的生地河南巩县与死所湖南耒阳,却不能不提到成都。</h3> <h3> 成都西北角,浣花溪畔,杜甫草堂静静的处立在那里,与门前车水马龙,人流熙熙攘攘相比,草堂内则是一派幽静,恬然的景象。</h3> <h3>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恢复重建的茅屋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杜甫草堂迄今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h3><h3> </h3> <h3>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塑像,并以曾经寓居蜀地的诗人陆游、黄庭坚二贤陪祀。</h3> <h3> 清晰地记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h3><h3> 那应该是一个秋风怒号、阴云低垂的傍晚,诗圣拖着衰弱的病体斜倚在屋门边,深邃忧郁的目光注视的远方,瑟瑟秋风吹打着他消瘦的面庞,茅屋内妻子的哎叹、婴儿的啼哭不绝于耳,寒冷、饥饿、疾病、失意困扰着诗圣,但尽管如此,他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上寒士俱欢颜"的呼喊,千百年来,这声音如金石作响,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撞击着人门的心灵。</h3> <h3> 眼前的茅屋却似乎是另一番景致。茅屋规正而整洁,门前院落不大,柴门洞开、篱杷齐正,一条弯曲的小径通向前面的一个池塘,水面清澈如镜,水中游鱼可见。</h3> <h3> 伫立在草屋前,这里竹篱围护,当年你就栖身于此,有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无奈,但也是在这里,你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超然高洁的心性,怎能不让后来者由衷地折服!</h3><h3> 这恐怕就是你杜甫称得上"诗圣"的最大原因吧!而杜甫草堂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文化坐标,成为了爱国志士的朝圣之地。</h3> <h3> 这,你只需要看看杜工部祠的修缮就可以了然。中国的土木建筑不同于西方的砖石建筑,需要一代一代维护修缮才能保护,杜甫草堂的遗址历经千年始终存在,这就是最好的证明。</h3> <h3> 杜甫广阔的悲天悯人情怀以及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的积极入世的热情,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使杜甫草堂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这种精神家园,古人已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诗圣文化"。</h3> <h3> "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很多,但不是每个民族都有中华民族如此幸运——在历史上拥有诗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