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佳作

燕归巢

<h3><br></h3><div> 为结离尘玉露缘--品读作品</div><div><br></div> <h3>  何为好词,我个人认为一首好诗词必定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种力量能触探到读者的灵魂深处,使其为之嗟叹,为之动容。</h3> <h3>  感谢世间有诗词这么一种美丽的艺术形式存在,它是最精炼的艺术,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或生动、或豪放、或温婉的表达出来,令读者如沐春风,如饮冽泉,流连于忘我之境地。</h3> <h3>  在包头诗词群中经常会看到李秀兰老师的作品,李老师的作品有丰富的内涵,思想性强,有时代感,韵律精准,语言优美,她的诗词如烟霞一抹。在包头诗词中格外耀眼,偶见她的《鹧鸪天.夏日植物园荷池照》很是让我眼前一亮。</h3> <h3>《鹧鸪天.夏日植物园荷池照》</h3><div>李秀兰</div><div>风过田田漫绿烟,凭谁不眷这池莲?</div><div>才开靥好三分韵,已叫神清六月天。</div><div>情缱绻,墨缠绵。花魂总把梦魂牵。</div><div>镜前小字随香远,为结离尘玉露缘。</div> <h3>  起句“风过田田漫绿烟,凭谁不眷这池莲?”,词人开门见山,领起全篇,“田田”一词是荷的代名词,不禁使人想起“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诗句,还有朱自清的散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风过田田之后没有拖沓,笔锋一转“漫绿烟”这三个字画面感极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荷花池畔,微风摇曳,自然有妩媚多姿之景象,紧跟着“凭谁不眷这池莲”这一句不仅点明主题,而且词人由此生发,这句极妙,可以看出词人用笔之老辣,用意之考究,情怀之高远,犹如将手中的画扇,慢慢展开,未见全貌,已惊其韵。下一句“才开靥好三分韵,已叫神清六月天。”这一句对仗十分的工整,“三分韵对六月天”恰到好处的点出时间,而且将荷的韵致展现在读者面前,炎热的六月天,因为这三分韵的娇媚而顿觉神清,这一句似隔帘窥月,似有非有,朦胧淡雅,意犹未尽之感。</h3> <h3>过片“情缱绻,墨缠绵。”对仗的精准到位,让人浮想联翩,不禁顿然感悟,词人不仅有满满的情,而且又联想到另一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荷”婉约,就是国画,词人没有用过多的笔墨,然而一个“墨”字,足以表达其感情的充沛,思想的清雅。不得不令人赞叹啊!</h3> <h3>  莲花虽然是自然之物,但因理学家周敦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那种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之精神早已成全了文人墨客的所有想象,词人在这里没有过多的描绘荷的姿态,但亭亭玉立已然呼之欲出,紧接着词人引出了“花魂总把梦魂牵”花魂花之精神也,那种高洁的不为世俗所动的品质跃然于纸上,王国维先生主张,当诗人有意将自然之物,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时,其实是按照自己的理念将这种自然之物从纷繁复杂的的关系中剥离出来,这种过程包含着想象和虚构的因素,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h3> <h3>  结句“镜前小字随香远,为结离尘玉露缘”将词人的感情一泻千里,这句浪漫的“镜前小字”令我突然想起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吗?是什么样的情愫萦绕?这情愫又如何“随香远”了呢? “为结离尘玉露缘”一语道破天机,就是词人超凡脱俗的心性,久久徘徊不曾离去,所以高洁之人爱高洁之物,正是有这样的情怀,词人笔下才能流淌出这样的词来。</h3> <h3>纵观李秀兰老师的诗词,不难看出李老师有极深的文字修养与对古典美学之忠爱,她的笔下有易安居士雅淡如菊的淑女情怀,也有五柳先生淡然高远的人生态度。其用情可以引发读者深沉的感动,给我们在这炎炎夏日,送来清凉几许。</h3><div><br></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