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曰水車响

清水石

<h3>  夏日,广袤的田野上,白天,南风劲吹,万物温蒸;夜晚,月光柔柔,繁星闪闪,群蛾扑灯,人声鼎沸,水車声声。</h3><div><br></div><div><br></div><div> </div> <h3>时下,正值中稻含苞抽穗、早稻收割丶抡插二季稻的季节。不禁让我联想到半个世纪以前,即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广大中华儿女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天大旱、人大干,搬大水、抗大旱"。“向江河湖泊要粮"等战天斗地的毫言壮语至今还銘记在心。</h3><h3> </h3><h3> 那时,农村还比较贫困,没有水泵和抽水机,人们种田取水靠的是古老的人力水車,从堰塘或水沟将水抽灌到田里。</h3><h3> 水車,主要用木作材料。由車樑、車凳、躺杠丶車叶、水箱构成。車樑多为二人樑、三人樑,还有五人樑的。</h3><h3> 记得,三年自然災害时期,我正在读中学,十七、八岁光景。抽水抗旱时期也正是学生暑期,为了帮大人挣工分,一些返乡中学生便自然成了抗旱大軍的一员。</h3><h3> 我的家乡属于丘岗地区,水源条件较差,只得从江湖港汊中取水。抽水抗旱工作由大队(即现在的村)统一织织,修车台、挖车窝、筑渠道,实行梯级提水。要把水从江湖提引到丘岗,必须根据海拨高度确定提水级数,有的三级,有的五级,一切准备就绪后,参加抗旱人員由指挥干部统一调配,昼顶烈日、夜披星月,连续作战,停人不停车。</h3><h3> </h3><h3><br></h3> <h3> 车水就像骑自行車一样,几人同踩一部车,必须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否则脚会踏空掉拐"吊干魚"。刚上车的生手眼睛总是盯着脚和車拐,胆怯害怕。而只有那些熟练者才会像平时走路、骑车一一样,动作自如。</h3><h3> “车綫水"是水车使用者的潜规则,。车水的时候,一般都有人替换,轮流上车。因那个时代钟表比较稀罕,采取“车綫水"才是最合理而准确的记算方法。所谓“车线水",就是做一个像棉纺厂的线筒一样,安装在水车的车樑轴上,随着车樑转动而倒线,直到线筒倒完才换班。有的为了加速或尽快倒班,常常在车水中进行“跑线"。在跑线中,那些生疏或体弱者往往会将腿脚碰坏“吊干魚"。为了惩罚那些在水车上出勤不出力的人,采取快速车水的办法,吊那种人的“猴子",捉弄他一番。</h3><h3> 那些在下面休息的人,也闲不住似地摸黑从集体的菜地里摘些瓜果,用水冲洗后,以拳头捶开,分给兄弟姐妹们,显得很有团队精神。</h3><h3> 抗旱现场也像一个娱乐场。有大鼓、铜锣助兴,所有青壮年男女和着鼓锣的旋律、喊着“一呀儿嗬、二呀儿嗬…"等车水号子丶唱着民间小曲,一齐鼓劲、一齐发力。加上水车叶子“啪啪啪"的声音以及农友们的吆喝声,回荡在田野的上空。</h3> <h3>  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水利迠设的完善,农村已不再用水车,水泵、内燃机、电机逐步取代了它。水車仍然会在人类前行的步履中留下长久的记忆,将作为一种文化永远传承下去。</h3><h3><br></h3><div><br></div><div> 2017年7月20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