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胡同,品味北京的历史文化和乡愁

南北客

<h3>  胡同,源于蒙古语。也就是从元朝开始这个称呼的。</h3> <h3>  闲下来后,有时我会从郊外来到市区的胡同小巷里,感受和找寻老北京文化历史的气息。</h3><h3> &nbsp;</h3><h3> 细细寻觅,北京胡同的幽深曲折,四合院的浓郁文化,大杂院的生活气息,各时期的文化生活商业烙印……在每条胡同里依然留有余香,耐人品味。</h3> <h3>  曾陪我太太去她家以前的老院子—一个早已破旧不堪的小院,听她津津乐道的讲儿时胡同里的故事。也和她一起大清<span style="line-height: 1.5;">早横穿大半个北京城,去城南胡同深处一个油饼豆浆铺吃油饼,然后再带一大包回家。</span></h3> <h3>  流连在这些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胡同小院里,想象曾经的清风微澜,寻常巷陌;历史的风云变幻,惊涛骇浪;评数那些名流鸿儒,政客枭雄;观看百姓的市井百态,家长里短,会有很多感悟和趣味。</h3> <h3>  北京胡同小院与皇家宫殿林园交映生辉,才能呈现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北京的文化历史才能更加生动鲜活、浓郁有趣、根深叶茂。</h3> <h3>  不夸张的说,北京那么多高楼大厦,不一定比得上遗留下来的、已经不多的胡同四合院的文化历史价值,更别说故宫、殿坛和园林了。</h3> <h3>  要了解一个城市,或一个村镇,特别是它的历史和文化,绝不单是看它的高楼大厦、新街阔路,更要看它的旧巷老宅、遗址古建。一砖一瓦,一墙一柱,都是故事,尽是沧桑。胡同小巷里,更有绵延不断的青蓝交替、世事变迁、贫富更迭、薪火相传。</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胡同,既是老北京人的乡愁,更是北京历史文化的活生生的载体,没有了它们,历史不再鲜活生动。</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br /></span></h3> <h3>  梁思成留下的不只是一声叹息,更是长鸣警钟。</h3> <h3>  北京城实在不小,散落在城区四周的胡同和四合院也不少。还是从北京东城的东四这十几条胡同说起吧。</h3> <h3>  民国初期所谓"东贵西富"的说法,大概主要指的是东四这十几条胡同吧?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真个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多夺得实权的达官新贵,选择了日渐繁华的东城,特别是东四一带居住。就而久之,民间就形成了"东贵西富"的说法。</h3> <h3>  先说东四头条。头条的一大半被大名鼎鼎的孚郡王府占据。其实更早它是怡亲王府,就是康熙帝的十三子允祥的府邸。民国时期还被张作霖的大将杨宇霆买下。如今,已住进了很多单位和住户,除几个主殿外,都已经破旧不堪。</h3> <h3>  头条被孚郡王府占了一半,剩下的部分比较短了。<span style="line-height: 1.5;">西头已经建起了地铁站,东头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老宅,门脸很小,大门朝北,估计院子也不大。</span></h3> <h3>  东四二条一个大院梁上挂着一对鸟笼,有点老北京的味道吧?据说当年二条整条胡同大部分都是福安康公爵的府邸。</h3> <h3>  东四二条东头是1910年成立的颇为著名的汉语培训学校。起初是为了培训传教士,后来培养了大批外国驻华人士包括美国著名的史迪威上将。解放后,这里成了文化部大院。很多著名的文化界人士如沈雁冰、周扬、夏衍、阳翰笙等都在这里居住过。</h3> <h3>  三条35号,曾经的车郡王府,石墩也就是"门当",早已不翼而飞,大门和院落如今已面目全非。门内"理发"二字让人感觉亲切,啼笑皆非。</h3> <h3>  东四三条一个不知名的大院,没有任何标牌,显然已重修过。听说京剧名伶、民国美女孟小冬曾在这里住过。</h3> <h3>  东四三条的一处大院,一看便知,被法院查封了。令人遐想无限。</h3> <h3>  仔细看,上年头的砖瓦上有细腻美妙的雕花刻字。</h3> <h3>  东四四条1、3、5号曾是同治年间礼部侍郎爱新觉罗绵宜的宅院。</h3> <h3>  四条83号宝泉局东作厂,就是清代的造币厂。进去转了一圈,没捡着一枚铜钱。</h3> <h3>  这个巨大门脸的院子残破成这样无人管理,一定藏着不少复杂曲折的故事。</h3> <h3>  这是东四四条的一家洋货行,看模样,有近百年了,透着一点洋范儿。这就是当年的"国贸大厦"啊。</h3> <h3>  东四五条55号,据说<span style="line-height: 1.5;">该院原共有房屋105间。院内假山门洞曲径通幽,一潭清水倒映林木;百年银杏参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原为清朝某大员的私人花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成为当时的国务总理唐绍仪的宅邸,之后又卖给清末外务部尚书梁敦彦。解放后成为军产。</span></h3> <h3>  五条的这家大门有些特别,写着篆刻之类的字。后来一查,原来,这家年轻的主人儿时有点智障,后来学了篆刻,开了个小店。他在篆刻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十几年来越刻越好,知名度也越来越大,不少老外都慕名前来订制他的作品。</h3> <h3>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破败的门面,仔细端详顶上圆筒形的瓦,当年那可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用的。</h3> <h3>  现在这里是这一带比较有名的幼儿园。看那高门上的四根圆形门户,当年可能有些来头的人家。</h3> <h3>  东四六条清代大学士崇礼住宅。是整个东城区都少有的几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不知为何大门这么残破?</h3> <h3>  东四六条里的育芳胡同5号,据说是民国前大总统徐世昌的住宅之一。</h3> <h3>  东四六条的166中学,100多年前的旧名是贝满女中。冰心、孙维世、鲍蕙乔等毕业于这个学校。</h3> <h3>  东四六条别具一格的四合院酒店—新红资酒店。在各条胡同里还散落着一些很有特色的酒店、餐厅、咖啡厅、茶馆。</h3><h3> 在胡同里,油条豆浆和特色小吃店已经非常少见了。</h3> <h3>54号,五四青年?有创意的咖啡小馆,开在律师事务所对面。</h3> <h3>  东四七条79号,这个院门够破旧!老北京人说:仔细瞅瞅,四个"户对"!也就是四品以上官员才能有的。后来是阎锡山在北京的宅院,现在的大门显然是解放后改小了。</h3> <h3>  胡同里建起了老年公寓,这应当是未来发展趋势吧!</h3> <h3>  房顶上有个大大的鸽子房。在胡同上空鸣哨翻飞的鸽群,曾是留在老北京人心中美丽的记忆。如今,北京胡同养鸽子的人已经很少了。</h3> <h3>  八条里面住过很多名人:民国总理朱启钤、著名学者章士钊先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都先后在此居住。</h3> <h3>  东四八条71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住在这个院子里。</h3> <h3> 东四八条61号院,四根户对和大大的门当(文官方石上站瑞兽,武将用石鼓)昭示着它曾经的荣耀。如今大门已被改小,里面已经是个大杂院了。</h3> <h3>  东四九条61号,贝子奕谟府,道光皇帝的侄子奕谟的府邸。只留下这个漂亮的亭子。旁边已修成地铁站。</h3> <h3> 东四十条,与张自忠路相接。在民国时期就开始被拓宽为交通干道。解放后通了公共汽车、有轨电车。近几年通了地铁。</h3> <h3>段祺瑞的执政府大门</h3> <h3> 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口,立着著名的三一八惨案发生地纪念碑。</h3> <h3>段府办公大楼</h3> <h3>乾隆皇帝的三女儿和静公主的府邸。</h3> <h3>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的住宅。</h3> <h3><b>  </b></h3><h3><b> 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历史文化的根基。<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希望我们还能保住先人们留下的、硕果仅存的、无比珍贵的遗产吧!</span></b></h3> <h3>特别感谢朋友玲推荐的背景音乐《千年一叹》。</h3> <h3>文:南北客</h3><h3>图:南北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