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越剧缘 (八)— 梅之梅

沈会长

<h3>  2002年之后,国内文艺界经济起飞,走上市场,2003年《中国梅兰芳京剧团》赴澳演出由日本的基金会委托洋人公司操办。但是欠缺一个协会接待,刚走出越剧单一范畴,拥抱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傅全香艺术协会》,本着"拾遗补缺"的宗旨,不拉任何赞助,不找任何协办单位,独家全程接待。</h3><h3> 协会上上下下忙忙碌碌,找资料,找录像,在《梅剧团》还未离开北京前,像模像样地在悉尼开起了介绍会(见照片),还 组织观看《大唐贵妃》录像片,百十来人济济一堂,进进出出热闹非凡。洋人公司只管酒店,剧场和票房,其他的一概不管,好吧,洋人不管我们管。</h3><h3> 中文报纸的版面要吗?机场欢迎要吗? 舞台上花篮要吗? 谢幕时鲜花要吗? 庆功会要吗?礼品要吗?</h3><h3>伙食费每人每天发40元,难道也让梅先生吃盒饭吗? 我母亲在上海急得团团转,天天来电话鼓气:"接待《梅剧团》不能怠慢,这是妳前世修来的福气。" </h3><h3> 洋人公司的票房卖了个满堂红,三百元的票价,90%以上是洋人观众购买,为了犒赏协会的努力配合,《梅剧团》以三十元一张的优惠价格,拨出一百张前座观摩券。</h3><h3> 来自资料上再稍改的咏梅小诗,得到葆玖老师青睐,傅全香老师做了亲笔签名广告,两位艺术大师在澳大利亚共谱起一段传世艺术佳话。</h3><h3> 梅之曲 明珠落玉盘; 梅之舞 霓装美羽衣;</h3><h3> 梅之大 城阙九重门; 梅之情 浩瀚深似海;</h3><h3> 梅之禅 无可无不可; 梅之气 地高先得秋;</h3><h3> 梅之品 威武不能曲; 梅之梅 环宇万代颂;</h3><h3><br /></h3><h3> </h3><h3> </h3> <h3>  等到葆玖先生款款步出机场时,我们这里已万事俱备,我向葆玖先生作了自我介绍,他很高兴,因为他曾经和傅伯伯同机去过美国,对我就另眼相看,有对自己小辈的温馨和体贴。</h3><h3> 从此以后的二个星期,我每天清早要去酒店请安,检查一下当天的日程,比如说:准备好的包括使领馆在内的八个大花篮外,剧团还要三十盆装饰在舞台口,高低尺寸都有要求,我得立即去办……, 回忆起来,真要感谢林辉源老先生等老侨领,体谅我们压力太重,一顿一顿地在外面酒楼宴请,李金生领事包下了全团坎培拉一日游的重头戏,为了不受外人打扰,2ac华人电台陈锦忠台长包下唐人街《金唐》二楼全层楼面。悉尼京剧界资深票友王玉琴等老前辈包桌出席庆功宴。</h3><h3> 每天早上我准时到酒店请安,有多余的时间,葆玖先生会说古道今:15岁就和父亲同台演《金山寺》,他演小青,家里五个孩子早年夭折,剩下的四个里,只有他和葆玥姐姐入梨园,姐姐演唐明皇,弟弟就演杨贵妃,姐姐演杨四郎,弟弟演公主。这次他带着父亲的遗愿,带着姐姐一起澳洲行……, 听到这里我红了眼眶,暗暗给自己鼓劲,只许成功,不准有差错。</h3><h3> 因为搞过研讨活动,所以我也能讲些《大唐贵妃》,讲些梅兰芳的"蓄须明志",有一天,葆玖老师特别问: &quot;越剧有十姐妹,为什么这里只有傅全香的协会?" 说来话长……,葆玖先生听懂了蕴含着知恩报恩的故事。</h3><h3> 有一天早上去拜访《澳洲日报》报社,社长口吐莲花:"只有悉尼歌剧院,才配衬得上梅兰芳艺术"。</h3><h3> 记住!记住!艺术要配衬,要努力才能配得上!</h3> <h3>  悉尼音乐厅经过乔装打扮,两道落地的侧幕,把上场口和下场口盖得严严实实,琴师们个个仪表堂堂各就各位,天幕上一支梅花铁骨峥嵘显现着梅府大气派。</h3><h3> 开场锣鼓敲起来,一身大红绣衣的凌波仙子袅袅婷婷走过来。李红艳果然名不虚传,眼波清澈如流水,和演白咏的曾宝玉的对手戏:眉目传情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李红艳的武功已加入现代色彩,舞台上,她是《梅剧团》台柱,舞台下,是个穿件T恤的好女孩,梅太太水土不服躺在酒店不出来,她从不忘给师娘带客饭。</h3><h3> 随着一声:"摆驾!"……梅派艺术传人,梅兰芳的公子- 梅葆玖扮演的杨贵妃粉墨登场,开始的五秒钟剧场里寂静无声,空气凝固鸦雀无声,要说洋人没有反应尚可理解,但我们有五秒钟的犹豫完全不应该。要说不应该,也应该,因为葆玖先生的扮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美,目瞪口呆的我们刚刚醒过来,马上带头鼓起掌,全场掀起了排山倒海似的满堂彩。</h3><h3> 满堂彩从此好比春江水,如源头活水天上来,贵妃娘娘一会儿愁,一会儿悲,一会儿呼高力士,一会儿要裴力士搀,活色生香千娇百媚……,台下的观众都"疯"了,似梦似醒如痴如醉,满堂彩变成了满堂转,跟着葆玖先生转呀转,一句腔,一个身段,满场爆起来,看戏看到这个份儿,观众有点累,这时,葆玖先生下场换上四个小贵妃,咬花,下腰,卧鱼…,观众也可认认梅派新一代。</h3><h3> 曲牌刚奏完,葆玖先生梅开二度,换件大红宫装又出来。往下的戏是一节接一节,一环扣一环,演到十二宫女跪下接驾时,观众的情绪如万丈瀑布一泻千里喷出来……。《梅剧团》周游世界八十国,今天才到澳大利亚来,梅兰芳艺术1919年就风靡世界,今天才进悉尼歌剧院。</h3><h3> 八十四年的盼望,八十四年的等待,掌声献给梅兰芳艺术,张开双臂拥抱您,中国的国粹!</h3><h3> 我,《澳大利亚傅全香艺术协会》会长,代表二千位观众亲自把鲜花送上台,满台鲜花,满堂喝彩,葆玖先生把鲜花抛向观众席,但留下两束,舍不得放开,我明白:</h3><h3> 他留下悉尼观众的情意,留下澳大利亚的厚爱;</h3><h3> 他要把这两束鲜花留给他的父亲和姐姐;</h3><h3> 花香朵朵,心香飘飘,直上云霄九重天!</h3><h3> </h3> <h3>  梅府大宅门名不虚传,六十八位团员出席庆功宴穿戴整整齐齐,两位管事管家尽职尽心,凡是葆玖先生所到之处,"上场口" "下场口" 都把守得严严实实,闲杂人等不准靠近,艺术家需要安静,才能在舞台上显露独特的气质和"不食人间烟火"的贵气。</h3><h3> 《梅兰芳京剧团》答谢观众:"恭祝澳洲所有华人羊年行大运"的粗体字和梅兰芳,梅葆玖的父子合影,和傅全香具名的新年贺词在《澳洲日报》连做三个大版面,由于报社是台湾背景,简体,繁体,几个来回搞得很辛苦,这里发表的几张照片都是修订前的原件,从中可以看出,要做好任何事情都不是容易的。</h3><h3> 庆功宴上,"高力士" "裴力士" "九天仙女" "凌波仙子",坐在一起,另一桌有"刘备" "张飞" ,"齐天大圣" 和 "猴子猴孙"更是满场飞,采取演员和侨胞混和编排席位方式,使演员和侨胞都能交上朋友,气氛融洽。</h3><h3> 葆玖先生和剧团台柱们的精彩献唱都收录在碟片里,还有西班牙女郎的风情舞蹈,洋人拉起了二胡,受过京剧科班训练的余淑琴虽然已改唱意大利歌剧,但还是唱了一段"听罢奶奶说红灯",请老师指正。悉尼的"宝岛歌后"一声声的梅大哥,引起阵阵笑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气氛如火如荼。</h3><h3> 第一场的《贵妃醉酒》,第二场的《长板坡》和儿童场的《大闹天宫》圆满成功,在一片祝酒声中,我们的接待工作亦众口皆碑,这也是继傅全香颁奖典礼后,《澳大利亚傅全香艺术协会》又一里程碑。</h3><h3> </h3><h3> </h3> <h3>  告别的时刻到了,所有服装,布景,道具都已装箱,正月十四的晚上,在会所的大坪台上,烧烤BBQ冒着热气吱吱响,十五公斤牛排,三十只鸡鸭,红酒,蛋糕,冰淇淋……,不够就到下面商场去搬,整条街的中国餐馆老板都来帮忙,警车停在路边设岗,整条街的居民都知道,中国的国宝在楼上。</h3><h3> 请看照片上的礼品赠送,盒盖上有葆玖先生的亲笔签字,盒内的梅兰芳大师的精装剧照限量版,我们的编号是668. 十四年后的今天,葆玖先生已驾鹤西去,留下的亲笔字迹 《 赠: 澳大利亚傅全香艺术协会 梅葆玖》十五个字倍觉珍贵,以后会送回国内,让大家欣赏。</h3><h3> 站在33号门口,看着团员乘着的大巴士一架一架离开,葆玖先生还是那么轻声细语,儒雅书卷气,他不忘带走三十份《澳洲日报》,还关照管家给我北京的电话和地址,刘总管安排梅府每天的膳食,一定会特别做点好吃的。</h3><h3> 最后的一架巴士开过来了,我《十八相送》送到了座位上,和每位团员握手道别,"明天机场我就不去了,其他会长来送机。&quot; 葆玖先生亲眼目睹我两星期来 "拾遗补缺"的不容易,他回北京后,破天荒地寄来感谢信,信中问:沈会长何时进京?</h3><h3> 其实,那天送到巴士上时,我就已经自己知道自己:"再见就是不见",这是我一贯作风和品行,去,无非是请吃顿饭,请看场戏,去打扰人家不好意思。作点小小贡献心甘情愿,长知识,学艺术,我的收获已不浅。</h3><h3> 送别那天是2003年2月11日,以后知道《梅兰芳大剧院》落成,葆玖先生亲自在教弟子胡文阁……,他忙得很。去年四月,葆玖先生永远离开了他的人生舞台,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澳大利亚这块多元文化的土地,真的是 &quot;再见就是不见&quot;,带给我终生的美好回味。</h3><h3> 《澳大利亚傅全香艺术协会》二十年来,已接待过四十多个国内艺术团体,但全程独家接待《梅兰芳京剧团》的机会一辈子只要有一次,就能骄傲一辈子。</h3><h3> 机会属于协会,骄傲属于傅全香,一切属于傅派大家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