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匣沟轶事

思故乡牛智勇

<h3>   引 言</h3><h3> </h3><h3> 离乡多少年来, 我依旧深深的眷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出于思乡情结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搜集与整编,于2017年7月18号正式完成这篇题为《石匣沟轶事》的传奇故事。并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观,由于本人才疏学浅、短见薄识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完善。在此申明,写此文章就是为了弘扬当地文化,教育后代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并希望有识之士们团结起来多为家乡做些贡献!文中所涉及的人物鉴于作品的需要,希望本人能够理解与宽容的同时也感谢你们为家乡付出的一切,在此我谨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向你们致敬!</h3> <h3> 石匣沟轶事</h3><div><br></div><div> 牛智勇<br></div><div><br></div><h3> 地处蛮汉山南麓,凉城西北的石匣沟巨石嶙峋、谷深路窄、地势险要。据史料记载北魏的首任皇帝拓跋珪(据和林格尔县志记述拓跋珪就生在西沟门境内的石匣沟)就在石匣沟大败后燕太子慕容宝,也就是著名的参合陂战役(在后来多纳苏村民挖地时挖出多具残骨也基本证实了此次战役的真实性)。在此战役过后百年多南北朝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郦道元也曾游历于此,并在其巨著《水经注》中做了详尽的描述。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将这里作为主要交通运输通道,曾强迫当地百姓用石凿在河北面的半山开道,至今有不少地方还留有遗迹。</h3><div> 石匣沟由来已久,史称参合径或苍鹤颈。石匣沟因为山高路险、怪石嶙峋,故称“石罅沟”。“罅”字难读更难写,被老百姓用作浅显易懂的“匣”,“石罅沟”写成“石匣沟”,时日一久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读法和写法。罅者,缝隙之意,沟名石罅,其状幽仄。从地名即能推测出这里地形险要,必为古时交通要道。石匣沟这条沟长20余公里。从西沟门入口到永兴镇出口,但当地人一般都会将阳坡夭到多纳苏这一段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石匣沟,以西的为磨盘山段,以东的为坝梁段。</div><div> 石匣沟除了有过悠久的历史与文明,还发生过好多故事在当地的老百姓中流传,无不令人拍案叫奇。<br></div><div> </div><div> </div><h3><br></h3> <h3> 西 口 绝 唱</h3><div><br></div><div>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每当这首荡气回肠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多少人无不为这一段凄美的故事感恸流涕。《走西口》创作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反映山西大旱之后太春和玉莲这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时无限悲苦,临别时妻子一方语重心长,一方相应,对话是那样娓娓动听情意绵长。据老人们相传,当年太春就是从太原府起身途径杀虎口、厂汉营、草窑子、黄家夭、永兴沟、旧凉城、韩家棚、阳坡夭、西沟门、公喇嘛到归化,最终的目的地是后套(今巴彦淖尔市)。关于太春到后套后有两种传说:一说,因病客死他乡。另一说,在后套又娶妻生子啦。这倒让我想起了那首《走口外》中所唱的:“九曲黄河滚泥沙,走了大人走娃娃。辈辈坟墓不埋男,穷骨头洒在河套川。”但不管是哪种传说,都为这个流传百年的故事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总之,太春在西去石匣沟的路上也曾留下过几多承载着他希望的足迹和辛酸的泪水啊。</div><div><br></div> <h3> 水 冲 银 车</h3><div><br></div><div><br></div><div> 石匣沟古往今来就是联系中原和漠南的重要通道。民国时,从杀虎口到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押运税银或饷银,石匣沟是必经之路,那时这条路是沿着河滩走。有一年盛夏,同行的三辆押运车再次押送时,由于酷暑难当,行至多纳苏坐下来歇脚,吃干粮。歇罢后,西行约半个小时后进了石匣沟,此时大风骤起,天空急涌一片浓云,顿时雷电交加,滂沱大雨从天而降,上游的洪水席卷而下,由于两边悬崖峭壁,马车进退不得,洪水瞬间将三辆车冲走了。待洪水退尽后,车上的银锭水退后基本找到了,为数不多的也让附近村民挖走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阳坡夭村民李存福在石匣沟放羊,在河滩上挖水饮羊,挖出一个元宝,给他弟弟李福锁娶过媳妇,元宝给了李福锁岳母,老人“服”不住,很快死了。</div><div><br></div> <h3> 金 马 驹</h3><div><br></div><div><br></div><div>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阳坡夭村民从外村雇了一个名叫老片子的牛倌,此人身材矮小,老实巴交。有一回放牛回来手里拿了个金色的小圈和人们讲述了他当天遇到的一件怪事,盛夏酷热难当,牛渴的厉害,他将牛赶下山到石匣沟饮牛,他自己也蹲下来准备挖个小坑洗脸,挖了几下被一个小圈套住了手指,出于本能用力拉拽,于是连挖带拽带出一个金马驹,小金链连着金马驹的鼻孔,金马驹栩栩如生,令老片子十分高兴,拿在手上端详了半天准备带回去。但是看见金马驹的眼睛有些泥土,于是放到水里去洗,金马驹瞬间就转到水里去了,任凭老片子怎么挖也没找到。于是只好把那个小金圈攥在手里带回了村让人们看,据说当天晚上老片子借着灯光端详这个小圈的时候不慎掉到地上也不知所踪了。</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阴 阳 相 照</h3><div><br></div><div> 在石匣沟有两处非常奇特的地方除了当地人知道,外地人很少知道。这两处分别是暖水(当地人叫nan水)与老虎沟。在石匣沟的河中央有一块凸起的大圆石,石上的裂缝里常年不断向外渗水,渗出来的水除了清凉可口外就是到了三九天也从不结冰,所以当地人把它称作“暖水”;在暖水下游的近两公里处的南河畔有个叫老虎沟的地方,半山腰有一眼泉水,每年冬天都要结成一个很大的冰坡,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里的冰常年不化,每到夏季这里成了劳作的人们和牛羊倌避暑之地了。这一暖一冷的奇特现象被人们称之为“阴阳相照”。更为称奇的是,自从修公路将暖水掩埋后,每年老虎沟的冰也在立夏之前消失殆尽了。</div> <h3>   老 爷 庙</h3><div><br></div><h3> 老爷庙又称为关公庙或关帝庙等,是人们为了纪念三国时的关云长而建的,在民间关云长除了“忠勇”还有“挡煞”“驱邪镇鬼”和“采财”之说,所以全国各地此类的庙也屡见不鲜。多纳苏茭剑湾西一公里的老爷庙大概始建于民国初年,从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的几十年里,这里几乎无人问津。直到十几年前的有一天老爷庙的旧址上多了铁制的小庙后,当地人好像炸开了锅似得奔走相告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阳坡夭村民刘唐娃在村西头闲坐着,穿行的车辆中一辆轿车在他身边不远处停了下来,车上下来几个年轻人走到刘老汉身边向他打听路宫老爷庙的旧址,话语间刘老汉也知道他们从北京过来。刘老汉很热情的把他们领到了老爷庙的旧址,随后几个年轻人从车里面取出一个很精致的铁制小庙,找了个地方放置好,又从车里取出用黄绸缎包裹的关公还有一尊佛像,揭开后小心翼翼的安放到庙里,然后摆上供品进行了一系列的朝拜后邀刘老汉坐下来讲述了他家发生的一个离奇的故事:在他们找石匣沟的前一年里他们父亲身患癌症,经多方治疗也无济于事,只好在家等待后事。忽然有一天他们的父亲从梦中醒来精神十足的给他们讲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梦见一个红脸大汉骑着马在天空中飘游,老头赶紧参拜,拜罢之后便问关老爷从何而来要到何方。关公告诉他原本仙闼在路宫,后因庙宇拆掉后居无定所只好四处飘游。今日得见你重疾在身,送你一良方照方服药,定会痊愈,言罢骑马人不见啦。梦醒后老人照着梦中的药方服用,不几日老头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老人的子女们为了报恩专门出来寻找名叫路宫的地方,因为他们详址不明只知道有个路宫,所以几经周折几个月跑了五六个省后才打听到这里并发生了开头的一幕。这几个年轻人出于感谢还给了刘唐娃五百块钱,回去后陆续寄过一些衣物。这个小铁庙起初是让刘四仓专门看管,后来刘四仓为了不跑路子索性把这两尊像搬回自家供养起来了。介于这里灵光,在2010凉城佛教协会的李书俊在旧址东三百米处老正沟的河中央新建了一座大型的庙宇,该庙依山傍水、气势恢宏,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香火不断。</h3> <h3>  石匣沟的故事还在延续着,到这里还远远的没讲完。因为古往今来这里不知有多少南来北往的过客,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雪月,演绎了多少悲欢传奇故事……。当我们眼望着一辆辆汽车盘旋在蜿蜒的公路上,也有多少人为这里的险峻与奇美盛赞的同时,不时有人在此驻足观赏、留影、嬉戏。眼前的这一切无不彰显着悠久的历史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记录着岁月沧桑巨变;承载着独特的韵味。石匣沟的故事如同流淌在其腹中的那条小河一样生生不息,将多少美好的故事传说从古传到今,直至更遥远的未来。</h3><h3><br></h3><h3> 作于2017年7月</h3>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牛智勇,内蒙古凉城县人,曾就读于乌兰察布盟师范学校学习普师专业,后于内蒙古教育学院音乐系脱产进修,现于和林格尔县职业高级中学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和林格尔县作家协会理事,音乐家协会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