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头等行当,头上功夫

老照片

<h3>浏览清明时期老照片,发现剃头理发行当的俱多,因此以“推头、理发”为主题编一专辑,以飨美友。</h3><h3>剃头是古老的行业,已有数千年历史,以前并没有“理发”一词,古时候称作待诏、镊工,净发;俗呼为理发匠、剃头匠等。古时的理发就是沐发与梳栉。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直到满清入关以前。古人挽发为髻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与及笄之礼,要束发;对罪犯施髡刑,还有仅去须鬓的刑罚,这都需要专门的“栉工”。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h3> <h3>净发业供奉的祖师为罗祖,也称罗真人,《净发须知》记载,罗祖曾为皇帝“整顿龙颜”,皇帝赐给金玉珍珠,不受而归。</h3><div>【民间传说】清代雍正年间,雍正头上长癞疤,很难剃,不少匠人被杀。一天来了一位道人自动为皇帝剃头,剃得很好,只是脖子上出现一道红圈,便被拉出去连砍三次头,砍完又长了出来。这才知道理发的道人是仙人吕洞宾,那道红圈是为皇帝治癞疮的。雍正从此答应今后不再杀剃头师傅,并敕封理发师为“半副銮驾,小执事”,并赠对联:“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吕洞宾还把理发绝技传给理发师傅,因此吕洞宾也就被尊为祖师了。</div><div>这些传说都被过去的理发行业传为行内秘史,特别是对罗祖,每到旧历七月十三,罗祖诞辰日,理发业举行盛会。四十年代,北京举行盛会时,因与会人多,精忠庙容不下,便改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足见其盛况了。</div> <h3>【理发店对联趣闻】古往今来,理发店的对联虽难登大雅之堂,但有许多妙趣横生的理发店对联传说。</h3><div>一,相传苏东坡在被贬海南澹州期间,曾经为当地一家剃头铺题写了一副对联:“虽说毛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这副对联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顶上”既指人的头顶,又可以理解为理发的手艺非常出众。苏轼的这副对联也是流传了几百年,现在还有人把它改成:“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紧扣着理发业的特点,这“顶上”语带双关,也带出了理发匠对自己手艺高超的自豪感,可谓丝丝入扣。还有人改成:“操天下头等大事,做人间顶上功夫。” 此联对苏轼的对联略作改动,将常用口语“头等大事”“顶上功夫”嵌入联中,把一个普通的行当提升到很高的位置,真是煞费苦心。“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弹冠”原指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到理发店理发,又曰:“提起刀人人没法,拉下水个个低头。”抒发了理发员自豪之感。<br></div><div>二,有些与时代的政治特色密切相关。相会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为理发店写过一语双关的妙联:‘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有些文绉绉的味道。后来翼石达开作了修改:“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这一改,更加富含挑战色彩,显出强烈的斗争性。<br></div><div>三,相传清代著名文人董邦达,初来京城之时,无处投靠,十分潦倒,迫于生计,只得寄身破庙,卖文为生。当时一家理发店顾客稀少,生意冷落。他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副对联:“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此联此联对仗工整,格律精严,悬挂于店堂熠熠生辉。贴出后,顾客盈门,作者也名噪一时。一位十分爱才的朝廷权臣来此理发修面,无意中看到,十分赞叹,在店主的引见下见到了落魄的董邦达,在这位权臣的大力举荐之下董邦达入朝为官,自此平步青云。</div><div>四,辛亥革命时,某剃头铺挂出反清对联,气势不凡,上联是:“握一双拳,打尽天下英雄,谁敢还手?”(注:当时理发人员除理发外,还要为理发客人舒筋捶背,故任何理发客人都不还手)下联是:“持三寸铁削平大清世界,无不低头!”(注:三寸铁,即剃头刀。大清,指清朝政府):“握一双拳,打尽天下英雄,谁敢还手?持三寸铁,削平大清世界,无不低头!”对联一语双关含义深。</div><div>五,抗日战争时,重庆市一位爱国的理发师满怀对日寇的怒火,挥笔写下一副联贴于大门上:“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联语铿锵有力,句句充满无敌勇气,既紧扣理发的主题,又非常强烈地表达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对日寇侵略者的痛恨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读之令人扼腕长叹,催人抗日救国。</div><div>(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7180020)<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