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建筑情怀

润考

<h3><b><br></b></h3><h3><b>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b><br></h3><div><b><br></b></div><div><b>城市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而历史建筑更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浓缩。</b></div><div><b><br></b></div><div><b>漫步青岛老市区,随处可见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虽然它们没有现代化建筑的华丽,却有着历史沉淀的独特味道,成为了青岛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 。。。<br></b></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昨天上午我和朋友相约,来到了位于安徽路16号的青岛嘉木美术馆,欣赏了岛城著名摄影家王超鲁先生的《青岛百年历史建筑摄影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王超鲁先生的经典作品,《青岛50座老建筑》于八十年代用哈苏相机,反转片所拍,物质贫乏时的奢侈品,从容表现出每座建筑的那种精妙、幽微。对于王超鲁先生而言,能够把青岛德式建筑的精美与细致,传递给更多的观众,让青岛人了解到生活的这个城市建筑瑰丽的灵魂,是他几十年从未断过的理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王先生说,在青岛生活了近60年,或许是工作的繁忙,也或许是生活的琐碎,作为一个老青岛人却从来没有安安静静地看看这些沉淀着厚重历史的老建筑。他说拍摄这组照片的机缘有很多,恰好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恰好有了哈苏相机,恰好青岛市政府计划出版一本关于青岛古建筑的画册。。。诸多的恰好,促成了《青岛50座老建筑》的拍摄、制作、出版。</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当然,拍摄老建筑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任务,不同的光照、气候都会影响成片的效果,长期的观察、角度的取舍都需要拍摄者的思考和选择,有时候为了捕捉到到一个满意的镜头,王先生会花费好几天的时间。就这样,用近3年的时间,王先生用他的镜头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见证历史、回望过去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王先生说:“其实建筑是有生命的,它可以通过光影来展现自己,使自己富有人情味,散发人性的光彩。”以下面两幅作品为例,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其灵性所在,从而能够进行一次人与建筑之间的心与心的对话。</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光影与拍摄角度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建筑的眼睛、鼻子还有胡须,看起来像极了法老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看!像不像一个娃娃的可爱笑脸。</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德国最后一任总督的外孙——斯多茨,在接受采访中说到:当时德国建设青岛,是为了建设一个海外殖民地典范,精心设计施工,所以他们会用全部力量来完成这件事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精雕细刻的蘑菇石建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王先生说,这些建筑是当时德国人建筑的,他们是想着怎么把它做好做美,而不是急于完成它,是作为一种欣赏,当成一件艺术品来展现给大家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与以高度和装饰豪华为特征的现代建筑相比,这些退出历史舞台的古建筑在细节上更注重与自然的巧妙结合,带给人一种别样的震撼。</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抽调军费建造而成的德国总督官邸,它的重要性自当无需多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青岛天主教堂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王先生说,拍摄老建筑,也是为了给下一代留出一个可以观赏的作品,如果现在不把它保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下一代可能就再没有机会欣赏这些精美之作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建筑是历史文化的大载体,西方有句名言:“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它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思潮,也蕴含着时代变迁过程中的精深文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火车站旁饭店刚刚修复好时拍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后来拍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10年《青岛50座老建筑》初次出版,到现在已经再版八次,被评为岛城畅销书,2014年获得了第七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摄影类艺术作品三等奖。而且,市政府对外出访都是带着这本书作为礼品回赠的,也相当于是青岛的名片。对外展示青岛曾经有的建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大家对青岛的老建筑还是有一定的怀旧感,通过不同年代的思想、经历,会产生不同的共鸣。</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实它们更是凝固的历史。然而与大多数的老建筑不同的是,青岛的这些百年建筑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至今仍在使用。以沂水路11号德国总督府为例,该楼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呈"凹"字形。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为历届政权所在地。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德国总督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朵花再美,只有被人欣赏时才拥有意义;一个家再大,只有家人和睦才会温暖;同样,这些古建筑,只有在发挥它们的作用时才更加具有意义。美观与实用合为一体,愿这些精美的古建筑不仅能够得到尽心地修葺和维护,也能够继续在现代社会发挥余热,为人所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一直生活在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花园城市,也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更热爱为之增添绚丽光彩的老建筑。不敢说我的作品达到了怎样的艺术境界,我只希望它们能够给您的生活带来美的温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王超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摄影艺术家王超鲁先生以摄影艺术记录了万国建筑中的部分精华。这是建筑中的精华,也是摄影艺术作品的精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向王超鲁先生致敬!</b></p> <h3><br></h3><h3> 润 考</h3><h3> 2017-07-1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