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文庙

心向佛

<h3>郑州文庙位于现在的郑州市东大街路北,坐北朝南。正如读书人命运多舛一样,郑州文庙的命运也可谓多灾多难,千百年来,郑州文庙几经兴毁,特别是火灾给郑州文庙带来一次次的重创。到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几乎化为灰烬的郑州文庙才仿原貌重新修建。明、清两代,郑州文庙经多次重修,才得以延续。清光绪二十二年,郑州文庙又遭大火,几乎令文庙"毁坏殆尽"。虽说当时"灾事上闻,部议重修,按亩捐款,土木大兴,岁两度始克告成",但是整个建筑和规模已元气大伤,今非昔比。"文革"期间,遗存的棂星门、泮池又厄运难逃,终毁于一旦,后来只有大成殿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保存下来。解放后,郑州市政府曾数次修缮大成殿,最近一次大修,修复了包括棂星门、祠堂等建筑,是文庙重现昔日辉煌。虽现今郑州文庙比鼎盛时期占地面积小2/3,但是1900多年来,在承受无尽劫难之后一次次复生,这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复生和永存。</h3> <h3>大门全景远眺。</h3> <h3>走近位于东大街东段的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在广场的南端,东西分别立着全木结构的牌坊,血红坊柱,五色漆就坊顶,东边上书"金声坊",西边上书"玉振坊",意为金钟玉磬,象征着儒家礼乐教育的独特观念。另外,古代音乐必须是以钟声开头,以击磬结尾,包含着孔子的思想像一首音乐一样有头有尾、尽善尽美的意思。</h3> <h3>站立在金声坊、玉振坊之间,向北是一座更加宏伟的全汉白玉的牌坊,上书"棂星门",古人认为天上有棂星,文庙建棂星门示意尊孔如尊天的含义。</h3> <h3>在棂星门前方,是一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四周围是汉白玉栏杆,水池中间顺南北走向跨越一座汉白玉的拱桥。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称为"泮池",原是孔子及学生们休息的地方。古代生员入学称为"入泮",要举行入泮仪式,而池上的拱桥称为"状元桥"。</h3> <h3>文庙正门:大成门</h3> <h3>郑州文庙木刻简介</h3> <h3>郑州文庙开钟迎春纪念碑</h3> <h3>大成门左侧的孔子碑</h3> <h3>大成门右侧的重修郑州文庙记</h3> <h3>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大成殿着实让人叹为观止,感慨它规模的宏大和建筑艺术的高超。大殿高15.7米,如果算上地下的高度,足足有20多米。鲜红的柱子,枣红色的大门、阁窗、殿墙,殿脊是精美的"二龙戏珠"、"凤穿牡丹"等浮雕,生动异常,屋顶绿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梁架椽柱接合紧凑,各个部件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大成殿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真可与天宫相媲美了。</h3> <h3>大成殿的后面,是更加巍峨的尊经阁,高有二三十米,全木制结构,有上下两层。它是文庙建筑群中仅次于大成殿的一座建筑,历史上堪称"儒学书院藏书楼"。历史上,文庙和教育始终紧密相连,往往是"因庙设学,庙学合一",其布局有"左庙右学"、"右庙左学"、"前庙后学"3种形式。郑州文庙恰好是"前庙后学"。现在的尊经阁是举办学术会议、高层次学术论坛的地方。</h3> <h3>收集的原文庙石构件</h3> <h3>近在咫尺商城遗址,就在文庙东边不远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