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临兰亭,炎炎夏日翰墨情

水墨江南

<h3> 自练习行书开始,最先接触的便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喜欢它的飘逸洒脱,行气自然。临帖不仅要像,更要了解字帖背后的故事。<br></h3><h3> 《兰亭集序》原帖</h3> <h3>  一、兰亭序的故事。</h3><div> 据史书记载,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被邀人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 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div> <h3>  二、书写工具。</h3><h3>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云:"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鼠须是硬毫,是否杂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蚕茧纸是一种经过压磨,表面光洁似蚕茧的楮皮纸。由此,临摹此帖最好选用与之性能相近的笔纸。如纯狼毫、兼毫,细腻不渗化的毛边纸、蝉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h3><div> 三、书写特点。</div><div> 1、用笔多露锋:露锋取势,点画多生动而见性;藏锋蓄势,点画多含蓄而生情。用锋的藏露转换在《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王羲之自己也说:"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也。"</div><div> 2、用笔牵引并多用翻笔:牵引使点画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为微妙多变。《兰亭序》点画的牵引既复杂多变又出以自然,这在其后的书法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用王羲之自己的话说就是:"游丝断而能续,龙鸾群而不争。"</div><div> 3、重侧势:侧势用笔有刷掠的意味,使点画产生振动感,显得生动而有姿态,也使笔力得以充分地体现,也使行书的起笔丰富而生动。<br></div><div> 三、整体结构特点<br></div><div> 行书结构以欹侧为主,使字形显得生动而多变。《兰亭》的欹侧多依字形自然而变。由于笔势强劲,使字势开张,欹侧多能达到一种势的平衡。</div> <h3>  年初开始,陆陆续续临写兰亭序大约半年的时间,曾得到老师的多次肯定,但当时没有适合的宣纸。后来无意中发现淘宝上有专门用于毛笔书法创作、国展参赛用、六尺古风条屏、复古笺印章诗帖、6尺半熟宣纸,横幅,很适合写兰亭序。虽然是8元一张,但仍果断购买。</h3> <h3>开始临了,宣纸太好了,好的纸衬托我不太成熟的字,开始有点紧张,怕写坏了,速度稍慢。但毕竟两个月没临了,到底是废了一张好宣纸,正常😊</h3> <h3>一点一点适应了,好一些!</h3><h3>虽然天气炎热,但可能是临帖的过程中全神贯注的原因吧😄,反而觉得很清爽,正所谓心静自然凉!</h3> <h3>终于完成了!虽然写的不是很好但毕竟为临写《兰亭集序》划了一个句号。王羲之醒酒后都不能写出当时的状态,何况是我呢😊,凡事不必强求罢!尽力而为便很好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