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浑善达克种下一片绿色的希望

两匹马之一

<h3>  2017年7月13日至17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远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植树的公益活动。感谢我在旅行社工作的表妹为我提供了信息,关键是催促我提前四个多月交了费用。当时我在计划暑假的欧洲旅行,虽然很想参加活动,还有点犹豫不决,结果表妹要钱要得紧,我只好先把钱交了。事实证明表妹不仅是个优秀员工,还真的是我亲人,因为后来想参加的人很多,名额有限,交钱晚的自然就轮不上了。</h3><h3> 植树活动是由日本爱信集团、日本公益财团法人爱思德、公益组织"华丰之友"联合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举办的。爱信公司是为丰田汽车生产变速箱的公司,在中国各地设有二三十家分公司;"华丰之友"是日本丰田市的中日民间交流组织(在爱思德旗下注册),由当地中国人与日本人共同成立,长期从事各种中日友好活动,曾经为汶川地震、东日本地震和熊本地震举行过赈灾义演。</h3><h3> &nbsp; 了解到中国内蒙古因受到开垦和游牧的影响,沙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爱思德"制定了绿化计划,与志愿者和企业齐心协力开展10年的植树活动,希望此举既能让内蒙古的绿地重生,又有助于加强中国与日本的友好关系。从2013年开始,活动至今年已开展了六次。参加活动的以爱信各分公司员工为主,加上"华丰之友"的几位成员和在中日两国招募的社会志愿者。</h3><h3> </h3> <h3>  此次植树活动只有短短五天时间,由于路途遥远,路上的时间就花了不少。我是先提前一天飞到北京,第二天再集体坐大巴到张家口歇脚,第三天从张家口到锡林浩特开始植树,两天种树完毕从锡林浩特到承德歇一晚,再从承德到北京,各自解散。由于我们第一天种树热情高涨,所以三天的任务两天就完成了。</h3><h3><br /></h3> <h3>  &nbsp;短短的几天时间,一直在被刚刚结识的这群人感动着,所以最想记下的就是这些可敬的人。</h3><h3> "华丰之友"的几位工作人员,都是旅日华人,他们在日本积极致力于公益活动,并且为中日民间的交流作着持续的努力。会长,也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团长任利民先生,看上去六十不到的年纪,学的是土木,在日本的建筑事务所工作。整个活动中,他忙前跑后,为大家服务,赶路的大巴上,怕大家寂寞,努力说些笑话逗大家,大概自己喜欢喝酒,晚饭时总是号召大家喝酒。王俊女士,比我年长几岁,是我们第三组的组长,很健谈,种树时身体力行,不停地往返背树苗(这可是个体力活,高高低低的沙丘上,空着手走路都不易)。还有小石峰副团长,一位中日混血儿,一路上做翻译,各种杂事忙个不停。以上这三位,本职工作都很忙,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从事着华丰之友的公益活动。</h3><h3> 让人敬佩的还有几位日本老人,六七十岁的年纪了,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全程参与,而且不要人照顾,让人羡慕的是他们都那么健康!最年长的横山女士已经76岁,来中国参加过三次植树活动了;加藤女士已经75岁,五年的六次植树活动她居然每次都到,而且去年还带了女儿和外甥一起参加。高桥先生也有七十岁了,脑后扎着马尾,看起来像个艺术家。第一天见面时,他就给同组的人和团里的小朋友贴心地赠送了小礼物。在日本他有一片地,退休后种种水果蔬菜、做做陶艺,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他是被加藤奶奶"忽悠"来的。 </h3><h3> 还有一位日本的志愿者井藤,现在在大学院教外国人日语,曾做过中学和小学老师,这次他是和夫人一起来的。第一天晚餐时,小组每个人要介绍自己,当别人在介绍自己时,他很认真地倾听,不停地在纸上做记录。他自学了蒙古文,后来在赶路的大巴上,他还拿出自编的讲义,教大家蒙古文,可惜我们少数几个不会日语的人,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h3> <h3>  王蒙志先生,一位60后,常年驻守在浑善达克沙地的护林、治沙英雄。早年他去日本留过学,回国后曾担任过内蒙古青年国旅总经理。为着一种理想,他现在受两个基金会的委托,专职做着护林、治沙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据任会长说,基金会给的收入是很少的,主要是购买树苗和维护之用。</h3><h3> </h3> <h3>  17年前,王蒙志先生来到里的时候,下图这里还是一片没有绿色的白沙地,经过17年的努力,这里已经充满绿意,而且这片绿色还在不断推进,我们的车子还要开进去很远才能到达一片新的荒漠。</h3> <h3>  还有一位日本的植物学博士富㭴智先生,因为他会中文,所以植树的间隙我还跟他简单地交流了一下。这是一位非常谦和、真诚的人,也是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努力付出、无私奉献的人。他就像很多日本人一样内敛,还有点腼腆,但说起自己在中国治理沙漠的工作却是滔滔不绝。</h3><h3> </h3> <h3>  在给中学生们作治沙讲座时,富㭴先生说,今天我做完讲座后,只要有一个人有了保护沙漠的意识,我就觉得有意义了。</h3> <h3>   以下的内容基本来自他在大巴上的讲述,我作了记录。</h3><h3> 富㭴博士原来是研究蓝藻的,2001年开始到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沙漠植树。2004年开始经费短缺,2005年中国国内反日情绪高涨,日本政府觉得需要民间交流,所以提供一些资金,成立了沙漠研究所。但是政府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也缺少持续性。</h3><h3> 2004年富㭴先生走访了阿拉善的所有村庄,他发现牧民们并不关心植树造林,他们考虑的是自己的生计。于是他开始转变自己的想法,从改善牧民生活出发,指导牧民种植梭梭树和肉苁蓉。肉苁蓉是寄生于梭梭树根部的植物,制成的酒可让白发变黑、治疗不孕。所以他现在不仅研究怎样提高植物成活率,还努力帮助牧民把肉苁蓉酒销往日本,改善牧民生活。</h3><h3> 富㭴先生说,我们的任务是给下一代留下好的遗产,自己有了孩子后意识到这一点,所谓的遗产是指一个环境更好的世界。现在在阿拉善和日本都有人不理解他,说他是神经病,甚至他的父母亲都不太理解。他觉得自己有点愧对家人,尤其是自己的妻子,长期不在家,他每年只在冬天回去三个月,教育孩子这么重要的事只能交给做教师的妻子了。</h3><h3> 现在,富㭴先生把他的事业扩展到了乌兹别克斯坦,他认为中国人的植树造林意识较高,所以想把阿拉善作为样本推广到世界各地。</h3><h3> 从富㭴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爱,这种爱是对人类的大爱、对自然的大爱!</h3><h3><br /></h3><h3> 了解了王蒙志和富㭴先生的故事后,大家都非常感动。我来之前对沙漠植树造林只是了解一个概念而已,最多有时在支付宝上攒点能量种棵概念树而已,不知道在遥远的沙漠里,还有那么一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坚守,牺牲自我,为改变这个世界尽自己的力量。</h3><h3> 王俊女士跟我说,除了公司派出的员工外,社会招募的志愿者都要自费掏出一大笔钱,这些钱用来买树苗的话好像更划算一些,但是志愿者亲自来到这里的意义是能够起到一个宣传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h3> <h3>  第一天种树前的动员会上,王先生很励志地说,只要我们去做了,就一定会有成效。种树的过程中,王先生详细讲解植树知识和步骤,还不断地给我们展示他的成果:这块地方2009年前还是白沙地,那块地方2011年前还是寸草不生……这些亲眼目睹的绿化成果更增强了我们绿化沙漠的信心。</h3> <h3>  一路被"沙漠英雄"的事迹感动着,所以此行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所有人都热情高涨,感觉到自己在干着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h3> <h3>前些年种的黄柳:</h3> <h3>  适合夏季种植的樟子松:</h3><h3><br /></h3> <h3>  黄柳抗风,樟子松不抗风、耐压、能固沙,所以这两种植物要交错种植。</h3> <h3>  &nbsp;</h3><h3> 来自国内的7名自费志愿者和领队:<br /></h3> <h3>  我所在的第三小组成员,我的搭档是一位马来西亚人:</h3> <h3>  和我同行的亲戚:</h3> <h3>  跟锡林浩特六中活力四射的中学生们一起种树:</h3> <h3>  我问了一下学生们有没有来过浑善达克,大家都说没有。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从锡林浩特市到这里车程接近两小时。</h3> <h3>  劳动工具:</h3> <h3>  沙地午餐:</h3> <h3>  这片午餐地已经有很多绿草,也是几年前志愿者们的成果。</h3> <h3>  欢乐的晚餐:</h3> <h3>  惊险刺激的小卡车之旅:</h3> <h3>  虽然有点酷,真相是颠到快要掉下去,拉着车上的横杠不敢放😂</h3> <h3>  遇见的美景:</h3> <h3>  还有晚8点左右,草原上360度的壮美的夕阳、锡林浩特到承德的路上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这些车上遇见的美景,会成为我珍藏的美好记忆。</h3><h3> 遗憾的是此行没有看到传说中的草原的满天繁星,因为我们种树活动安排得比较满,没有时间去景点了。😔</h3> <h3>  当然,还有这开在牛粪上的鲜花😅😅</h3> <h3>  短短两天植树活动,我们种下了1000棵樟子松苗,据说成活率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离开沙地时,王俊跟我说:怎么这么快就种完了,还没种够呢!</h3><h3> &nbsp;</h3><h3> 在这里我们播下了绿色的希望,带着美好的祝愿离开。面对广袤无垠的沙地,面对自然的伟力,人类的努力有时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抱着与自然万物共生的理念,人类可以做的其实很多很多……</h3><h3><br /></h3><h3> (2017年7月16日写于锡林 浩特至承德的大巴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