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国军出征滇缅印抗击日本的英雄部队。中国军人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赫赫战功。</h3><h3> 抗战爆发后,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于1938年底通车。</h3><h3> 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h3><h3> 缅甸是英属殖民地。缅甸对中英双方都有重要战略意义。为了保卫缅甸,1941年12月,中英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h3><h3> 但是,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高估自己,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中国远征军入缅,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h3><h3><br></h3> <h3> 一、第一次远征</h3><h3> 1942年1月日本进攻缅甸,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但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失利。</h3><h3> 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h3><h3>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h3><h3> 日军随后从雷烈姆北进,又猛攻腊戍,第66军伤亡惨重。第6军被迫放弃雷列姆,且打且退,随后撤回国内。此后第五军直属部队、第200师、第96师、第66军的新38师轮流掩护撤退。</h3><h3> 由于日军的追击与堵截,迫使杜聿明的部队两万余人,必须穿过没有人烟的野人山回国,地图不管用,迷了路,几乎陷于绝境。</h3><h3> 野人山位于中印缅交界处,绵延千里,纵深200余公里,山上树木遮天,藤草迷漫,终年不见天日,猛兽成群,毒蛇、疟蚊、蚂蝗遍地。</h3><h3> 雨季是折磨将士们的魔鬼,雨水像一滴滴毒液,侵蚀着将士们的皮肤、血液、躯体,将士的皮肤开始瘙痒、红肿、糜烂,最后带着脓疮死去。</h3><h3> 蚂蟥咬人不疼。士兵们开始时毫无知觉,当突然发现脚下的泥水变成了血水时,才见脚上腿上那密密麻麻的蚂蟥。后来往腿上抹烟油才好些。</h3><h3> 林子中的蚊子、蚂蚁个头大,还有血吸虫。晚上宿营时,士兵们挤在一起睡。总有人身上爬满了血吸虫,看着像是披了一张渔网,血被吸干。同时,无数的蚂蚁,爬上去吃死人的肉,使尸体变成了骨架。</h3><h3> 瘴气非常可怕。人被瘴气侵袭,高烧不止,昏迷若干天后,口鼻流血而死。杜聿明记起《三国演义》中蜀兵中了瘴毒,吞吃一种树叶即可痊愈,可那是什么树叶啊。有的掉进了沼泽里就出不来。有的士兵大便,屁股碰到了野草,肿起了一片大血泡。</h3><h3> 山洪是吞噬战士的猛兽,不少将士被山洪卷走。毒蛇、野兽成了侵蚀将士生命的死敌。</h3><h3> 进入野人山一个月后,断粮断药,将士们吃野菜、皮带、树叶,接着浮肿、胃病、肝病、贫血等疾病向将士们袭来,许多人从此倒下。还有人被野菜中毒而死。人们忧心忡忡。</h3><h3> “向委员长发报求援!”杜聿明终于发出了命令。电台还在,但是野人山密密的树林,挡住了频频发射的电波。</h3><h3> 特别是那些女兵,其遭遇是无法想象的。部队进山时有女兵45人,后来仅剩5人,最后只有刘桂英1人走出野人山。</h3><h3> 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了这支军队,盟军随后空投了电台、粮食、药品,使得这支军队终于走出了野人山,由于预定回国路线所经的中缅国境已有大量日军把守,这只部队最后还是改道去了印度。</h3><h3> 第200师沿途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回国时,激战伤亡过半,官兵死里逃生。戴安澜将军中弹逝世。</h3><h3> 第96师及炮工兵各一部经孟拱、孟关、葡萄、高黎贡山回国。</h3><h3>当初决定部队向哪里撤退时,大部分人坚持野人山回国;唯有孙立人主张向印度撤退。</h3><h3> 孙立人带着他的新编第三十八师七千余人,退到印度,成了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队。</h3><h3>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h3><h3><br></h3> <h3></h3> <h3></h3> <h3></h3><h3> 二、第二次远征</h3><h3>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珈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英国提供给养。国内大批知识青年在蒋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踊跃参军,利用从驼峰返航的飞机空运到印度,士兵的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驻印军的战斗力大为提升。</h3><h3>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二批远征军,严阵以待。</h3><h3>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制定了一个代号为“安纳吉姆”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保障开辟中印公路和敷设输油管。新30师调入缅甸编入驻印军。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h3><h3> 1944年3月,我驻印军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h3><h3> 1944年3月初日军纠集其15军8万兵力进攻印度英帕尔英军基地,英帕尔吃紧危及整个东南亚战局,4月初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54军第14师、第50师急调入缅甸增援牵制日军,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与美军拉加哈特部队合编组成中美联合突击队随即对密支那发动进攻。5月11日,滇西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血战高黎贡山拉开滇西反攻序幕。新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经过近三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缅甸战场的主动权从此转入盟军手中。</h3><h3> 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h3><h3> 6月4日,滇西松山大战展开,滇西远征军71军、第8军轮番进攻,至9月7日以惨重代价收复松山。7月2日,第二十集团军进攻腾冲,至9月14日光复腾冲城,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参与攻城战役。6月4日,滇西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进攻龙陵,9月初,日军在英帕尔遭受惨重失败,盟军在滇缅印战场进入总进攻的战略阶段。至11月11日克复龙陵全境。日军被驱赶到芒市一带自此无险可守。</h3><h3> 驻印军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扩编为新1、新6两军,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锐不可挡。密支那休整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12月初因国内战事吃紧新6军急调回国增援,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滇西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h3><h3> 反攻缅北、滇西历时一年半,中国驻印军伤亡2万多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滇西远征军伤亡6万余人,击毙日军2.1万余人,合计毙敌7万余人。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h3><h3>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 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作出巨大贡献。</h3><h3><br></h3> <h3> 三、缅怀纪念中国远征军</h3><h3>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日本在中缅印战区投入兵力总计30余万,被歼灭18万5千余人。</h3><h3> 共打了12个战役,阵亡少将及以上军官12位,建立纪念墓地14个。其中建于国的有4个:萧竹青墓地,位于藏南地区贾瑞普,国殇墓园,位于云南省腾冲县,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广州市白云山马头岗,芜湖赭山公园内的戴安澜将军墓。其余的10个建在缅甸和印度。</h3><h3> 2011年9月13日,来自密支那地区和西保、腊戌地区的19位中国远征军将士的遗骸,火化后迎回到腾冲国殇园,在忠烈祠度过一夜。忠烈祠,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檐下悬“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上悬于右任手书“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书》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20余方,共9618人。在活动广场的右侧,矗立着一尊《中国远征军》纪念雕塑。纪念雕塑的设计者是著名设计师袁熙坤先生。雕塑作品中的远征军战士,是一位青年,硬朗的身子披着伪装的树叶,头戴德式钢盔,手持1917年的美式步枪,服装简洁、脚蹬草鞋。设计者介说:“身处战争年代,条件十分艰苦,但其目光坚定,充满了不可凌辱、神圣的表情。”</h3><h3> 2011年9月14日上午9时45分,老兵们的骨灰离开忠烈祠,被安葬到国殇园右侧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h3><h3> 安葬仪式简单、庄重。现场全体人员三鞠躬,然后诵读祭文。祭文回顾了中国远征军的重要战役,结束语是:“怀者来归,青山葳蕤,告彼诸神,佑我英魂。在天为干,在地为坤,永志不忘,民族昆仑。”</h3><h3> 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按照腾冲当地习俗设计,墓体下面的地宫用于归葬到此的将士遗骸。68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耗资150万元,由一家企业捐资承建。</h3><h3> “国家记忆”中缅印战场大型图片展也在国殇园展出。章东磐、戈叔亚、宴欢等二战研究学者,从美国国家档案馆获得的中国远征军赴缅、印对日作战纪实图片。展览的图片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2.3万幅照片中挑选出来的338幅。包括1944年中国远征军与美军顾问团并肩作战、强渡怒江把日军驱逐出滇西领土、中国驻印军会师、重新开通中国的后勤补给运输公路——滇缅公路等方面的内容。展览分为概述、肖像、战场3个区域,6个展区。</h3><h3> 策展人章东磐在其著作《父亲的战场》中写到:“一次闲聊中,老人随口问了一句‘我家里有一些老照片,要不要看一下?’他拿出92张黑白照片。那照片保存得真好,就像当天早上才从暗房里取出来。远征军照片,展现了战争当时的地形地貌、武器装备,远征军士兵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于是,这些照片又一次被‘收藏’起来了。”</h3><h3> 除了338幅战争纪实图片外,国殇园内陈列馆分为两个展厅,展出反映腾冲抗战的图表、照片87版,其中纪实照片274张最具地方特色。</h3><h3> 2013年9月3日,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滇西抗战主战场云南龙陵松山落成。雕塑群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按照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分为将军、夏装士兵、娃娃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等12个方阵。1941年12月23日,中国远征军组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从入缅算起,总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h3><h3> 雕塑群利用东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分将军、夏装士兵、秋装士兵、冬装士兵、驻印士兵、娃娃兵、女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战马、吉普车等12种方阵。</h3><h3>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雕塑以士兵为主体,选取戴安澜、史迪威、孙立人等22位将军为军官代表,突出付心德、刘桂英、鲍直才等28位在世中国远征军老兵,既是对为保卫祖国边疆、捍卫民族尊严而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的永久纪念,也是对所有为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独立解放而战的华夏儿女的永久纪念,更是对所有为世界和平和谐、人类文明进步而战的国内外朋友的永久纪念。</h3><h3> 雕塑用钢筋混凝土为基础材料,突显时代材料特性,结合高黎贡山系潮湿多雨气候特点,使雕塑表面生长出生命之青苔,形成时光积淀,让观众感知历史的沧桑,让后辈铭记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史。</h3><h3> 2014年“忠魂归国”公益活动于6月12日在云南省腾冲县举行。宋庆龄基金会主席胡启立和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率团参加公祭仪式并致词,8名中国远征军老兵在志愿者的搀扶下来到现场。据悉,原计划参加仪式的一位90岁老兵于昨天上午逝世,现场一片叹息。</h3><h3> 从缅甸南坎、八莫等地寻回的600多位远征军阵亡将士部分遗骸骨灰罐,已先期抵达腾冲。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抗日阵亡将士的部分遗骸和墓地的圹兆土(即墓地的泥土)被装于24个骨灰罐,归葬在云南省腾冲国殇墓园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6月11日,在腾冲县来凤寺,来自海峡两岸以及缅甸的100多位大德高僧,共同举办追荐法会,超度远征军亡灵。6月12日上午,分装600位远征军骨灰的24个骨灰罐,将正式归葬国殇墓园,和他们的战友一起长眠于此。</h3><h3> 有关人士表示,这项旨在迎回中国远征军在缅阵亡将士遗骸、缅怀英烈的活动将进一步丰富云台两地、海峡两岸共同的历史连结。</h3><h3> 台湾军方2014年8月27日下午迎回中国远征军英灵牌位。远征军当年在印、缅作战,死伤惨重。台湾方面为表彰远征军官兵的忠烈事迹,由军方成立迎灵小组。</h3><h3> 迎灵小组8月24日重返缅甸北部密支那主战场“招魂”,许多侨胞也纷纷参加祭祀典礼,场面令人动容。灵位抵达台湾后,台军方安排了仪仗队,以军礼迎接英灵,随后驱车前往位于台北的“国民革命忠烈祠”,举行入祀典礼。</h3><h3><br></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