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的头三年影响他的一生 之一

阿秋

<h3>宝宝出生的头三年影响他的一生</h3><h3><br /></h3><h3><br /></h3><h3>要想培养宝宝的好性格可不是说说就能做到了,爸爸妈妈要投入到宝宝身上的教育更不是一蹴而就的。</h3><h3>在宝宝出生的前三年是最能影响宝宝一生的关键时期,接下来跟爸爸妈妈们分享关于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h3><h3><br /></h3><h3>误区一</h3><h3>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h3><h3>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h3><h3>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h3><h3>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家长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家长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家长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h3><h3>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这些在一定程度都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h3><h3>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h3><h3>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quot;这是我的&quot;&quot;那是我的&quot;,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h3><h3>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quot;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quot;。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h3><h3>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quot;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quot;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quot;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quot;。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h3><h3>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h3><h3>注意: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quot;你真小气!&quot;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h3><h3>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quot;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quot;,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h3><h3>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家长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h3><h3>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h3><h3><br /></h3><h3>误区二</h3><h3>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quot;教&quot;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h3><h3>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h3><h3>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家长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quot;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quot;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quot;阿姨,你好!&quot;或者是&quot;阿姨,再见!&quot;&quot;谢谢奶奶,我吃过了。&quot;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h3><h3>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quot;错了错了,左右错了。&quot;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她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吗口气这么不好?</h3><h3>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quot;两只鞋交换一下&quot;。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quot;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h3><h3>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quot;宝宝,看妈妈做&quot;,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quot;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quot;。</h3><h3>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h3><h3>误区三</h3><h3>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h3><h3>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quot;麻烦&quot;,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h3><h3>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quot;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quot;</h3><h3>其实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h3><h3><br /></h3><h3>误区四</h3><h3>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h3><h3>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h3><h3>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 &quot;不要哭,不要哭&quot;,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家长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quot;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quot;&quot;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quot;,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h3><h3>第二句话一定要说&quot;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quot;,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quot;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quot;。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h3><h3>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quot;男孩子,哭什么!&quot;&quot;羞羞,男孩子还哭!&quot;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家长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h3><h3>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quot;来啦来啦&quot;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quot;饿了是吗?妈妈来了&quot;。</h3><h3>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quot;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quot;,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quot;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 (做某件事)&quot;。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h3><h3>误区五</h3><h3>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h3><h3>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家长千万不要说&quot;不要打人&quot;&quot;你怎么又打人了?&quot;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家长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h3><h3>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quot;咬人&quot;、 &quot;打人&quot;、&quot;踢人&quot;等攻击行为。</h3><h3>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quot;你让开别挡着我&quot;&quot;你不要弄我的东西&quot;,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h3><h3>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家长们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quot;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quot;,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哦。</h3><h3>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h3><h3>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quot;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你们俩握握手和好吧。&quot;</h3><h3>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quot;不可以&quot;。</h3><h3>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家长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h3><h3>误区六</h3><h3>千万别把孩子呼之即来挥之即去!</h3><h3>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h3><h3>当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quot;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quot;,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quot;你是穿着衣服洗澡?&quot;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h3><h3>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