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i><b> "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是一家",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56个民族,各民族不断发展、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我们知之甚少,很多民族名字我之前听都未听说过,也是在编辑这篇文章时才第一次接触与了解,给我们最大的印象是少数民族个个都能歌善舞。因此我觉得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了解他们,懂得他们,以让我们这个大家庭生活得更融洽。</b></i></h3><h3><i><b> 正好,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时发行的一套《民族大团结》邮票,就是通过</b></i><i><b>56个民族的不同风格服饰和民族舞蹈充分展示了各民族的特点,让我们更直观地通过视觉了解各民族最典型特色。因此,我</b></i><i><b>在邮票图片的基础上,选辑了各民族最基本的素材,进行了最简洁地介绍,以便广大朋友更进一步了解他们。</b></i></h3> <h3><b><i><u>汉族: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现在人口约为13亿,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u></i></b></h3> <h3><b><i><u>蒙古族:"蒙古"意为"永恒之火"。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中国蒙古族人口约为65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东北,在新疆、河北、青海都有分布,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u></i></b></h3> <h3><b><i><u>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人口约980万。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纪节。不吃猪肉,狗肉,动物的血液等。</u></i></b></h3> <h3><b><i><u>藏族:"藏"为汉语称谓,自称"番",藏语音为"博巴",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藏族也是跨境民族,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藏族节日繁多,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节日,雪顿节,大佛瞻仰节,祈祷节为主要节日。</u></i></b></h3> <h3><b><i><u>维吾尔族:"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总人口达987万人。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u></i></b></h3> <h3><b><i><u>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万,全球约1300万。苗族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u></i></b></h3> <h3><b><i><u>彝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彝族自称"尼"。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 "、"彝族年" 、"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u></i></b></h3> <h3><b><i><u>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约1500万,主要分布在桂、粤、滇、黔、湘等地。壮族是岭南一个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先秦时期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百越部族中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主要节日有三月三、春节、壮年、陀螺节等。</u></i></b></h3> <h3><b><i><u>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287万余人,贵州省为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节日有跳花会、三月三、六月六等。</u></i></b></h3> <h3><b><i><u>朝鲜族:中国朝鲜族约有183万人,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特别是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主要传统节日有岁首节、上元节、寒食节、秋夕节、流头节、回甲节等。</u></i></b></h3> <h3><b><i><u>满族:旧称满洲族,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中国满族人口约为1041万。长白山被满族视为发源地、圣山。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u></i></b></h3> <h3><b><i><u>侗族:先秦百越支系之一。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人口总数约为296万人。侗族的节日以春节(农历三月初三)、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u></i></b></h3> <h3><b><i><u>瑶族: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之一,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瑶族是盘瓠和妻子三公主(汉族)的后裔,三公主为帝喾之女,故盘瓠是黄帝(汉族祖先)的孙女婿。中国瑶族人口为285万,主要分布于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等地。主要传统节日有讨念拜、讨寮皈节、度戒、达努节、牛节、盘王节等。</u></i></b></h3> <h3><b><i><u>白族:白族先民是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人口约193万。主要传统节日有三月街、火把节、绕三灵等。</u></i></b></h3> <h3><b><i><u>土家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人口约为835万。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如牛王节、嫁毛虫节、五月节、赶年节、舍巴节、六月六、调年会等。</u></i></b></h3> <h3><b><i><u>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中国哈尼族人口约163万。主要传统节日有六月年(苦扎扎)、扎勒特、活瑟瑟、十月年等。</u></i></b></h3> <h3><b><i><u>哈萨克族:中国的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口数为125万。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等。</u></i></b></h3> <h3><b><i><u>傣族: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濮系族群)。公元一世纪时期,哀牢人融合滇人(濮系族群)过程中,通过滇人吸收了大量越文化,初步形成现代傣族的雏形。中国境内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热带河谷地带及温度较高的高原盆地,人口126万。主要传统节日有浴佛节(又名"泼水节"),入夏节(傣语称"豪洼"),出夏节(傣语称"昂洼")。</u></i></b></h3> <h3><b><i><u>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人口为124万,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三月三爱情节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u></i></b></h3> <h3><b><i><u>傈僳族:是青藏高原南下氐人、羌人融合形成的民族,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中国有80万人左右。主要信仰基督教及原始宗教,有阔时节、刀杆节等传统节日。</u></i></b></h3> <h3><b><i><u>佤族:主要分布在 云南省西南部,现有人口42万多人。" 拉木鼓"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宗教祭祀活动。</u></i></b></h3> <h3><b><i><u>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总人口约70万。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u></i></b></h3> <h3><b><i><u>高山族: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聚居地区主要在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总人口为49万。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丰年祭(曹人、鲁凯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飞鱼祭等——传统节庆通常与祭祀合一。</u></i></b></h3> <h3><b><i><u>拉祜族: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双江自治县,人口约为45万。拉祜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端午节、尝新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u></i></b></h3> <h3><b><i><u>水族:古代"百越"的一支,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口约40万。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荐节、敬霞节等,最隆重的当推"端节"。</u></i></b></h3> <h3><b><i><u>东乡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族、汉族及少量的蒙古族等逐渐融合而成。人口约51万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四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尔德节、阿守拉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u></i></b></h3> <h3><b><i><u>纳西族: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口27万多。东巴教是纳西族的特有宗教。三朵节是纳西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另有火把节、"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交易会"等。</u></i></b></h3> <h3><b><i><u>景颇族:由青藏高原的氐羌族群发展而来,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总人口13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主要民族节日有目瑙节、新米节、采花节、能仙节、撒种节和尝新节等。</u></i></b></h3> <h3><b><i><u>柯尔克孜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高加索人种的混合类型,主要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数约为16万。主要节日有肉孜节、 古尔邦节和 诺鲁孜节、 掉罗勃左节等节日。</u></i></b></h3> <h3><b><i><u>土族:人口约20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境内,土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观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物资交流会。</u></i></b></h3> <h3><b><i><u>达斡尔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人口约13万。主要信奉萨满教。阿涅节是达斡尔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另外传统节日还有库木勒节、抹黑节等。</u></i></b></h3> <h3><b><i><u>仫佬族: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口数约为20万。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节历史达500年,成仫佬族文化传承象征。</u></i></b></h3> <h3><b><i><u>羌族: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又称"云朵上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等、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其它省市,现有人口约30万。羌族的传统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等。</u></i></b></h3> <h3><b><i><u>布朗族: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总人口约为9万。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u></i></b></h3> <h3><b><i><u>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史称"撒拉族"、"撒喇",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人口数约为10万。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全民信仰。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u></i></b></h3> <h3><b><i><u>毛南族:是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口约10万。节日是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u></i></b></h3> <h3><b><i><u>仡佬族:来源于古代濮人,是中国和越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仡佬族历史悠久,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仡佬族现有人口57万,中国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传统节日有大年、三月三、月半、八月节、仡佬节、吃虫节、吃新节、敬雀节、祭山节等。</u></i></b></h3> <h3><b><i><u>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 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 新疆以充实当地。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70.2%)和新疆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 霍城、 巩留等县,人口约19万。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民族化节日有"四一八"西迁节和正月十六"抹黑节"。</u></i></b></h3> <h3><b><i><u>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口约4万。传统节日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u></i></b></h3> <h3><b><i><u>普米族:主要聚居的滇西北地区,人口约2万。主要节日有大过年、端阳节、雪门槛游山节、转山节等。</u></i></b></h3> <h3><b><i><u>塔吉克族:属于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塔吉克"是民族自称,意为"王冠"。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口约5万。民族和宗教的节日有古尔邦节、奇托奇迪尔艾托(春节),巴罗提节、肉孜节、台赫木兹瓦目托节(播种节)、兹万尔节(引水节)等。</u></i></b></h3> <h3><b><i><u>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州,人口约7万。主要节日有春节、火把节、七月十四、新米节、祭山林节等。</u></i></b></h3> <h3><b><i><u>乌兹别克族:中国的乌兹别克族共有1.4万多人,主要居住在北疆的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以及南疆的喀什、莎车和叶城。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u></i></b></h3> <h3><b><i><u>俄罗斯族:中国的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完全不同。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 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等地共约1.4万人。传统节日主要有圣诞节、报喜节、洗礼节、丰收节、谢肉节等。</u></i></b></h3> <h3><b><i><u>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中国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口约3万。每年5月22日的"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民间传统节日,"奥米那楞"会、"敖包"会是牧区盛大的宗教活动和娱乐节日。</u></i></b></h3> <h3><b><i><u>德昂族:又称"崩龙族",中国与缅甸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国一侧居住在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深山中,人口约1.5万。德昂族人民普遍信奉小乘佛教。每年除过"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节外,还要欢度泼水节。</u></i></b></h3> <h3><b><i><u>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少数散居青海与新疆,约有1.6万人。信仰伊斯兰教,保安族的节日活动,除春节等几个传统节日外,几乎全部节日都属于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u></i></b></h3> <h3><b><i><u>裕固族: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约1.4人,为回纥后裔之一,现今的裕固族是以古代维吾尔人的一支——黄头维吾尔为主体,融合蒙、藏等民族而形成的。。2011年,裕固族的传统婚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信仰喇嘛教,正月大会是裕固人一年中最大的聚会。</u></i></b></h3> <h3><b><i><u>京族:由南下的中原汉族和古骆越人融合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 东兴市境内,人口约为2.1万。京族除了和汉族相同的 春节、 端午节、 中秋节外,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 哈节"。</u></i></b></h3> <h3><b><i><u>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伊宁、 塔城、乌鲁木齐等城镇相对多一些。另外, 奇台、 吉木萨尔和 阿勒泰等县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尔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塔尔族人口数为3556,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法定民族 。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是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另外,"撒班"节(也称 犁头节、犁铧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u></i></b></h3> <h3><b><i><u>独龙族:旧称"俅人",分布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现约有7000人。独龙族唯一的节日是过年。</u></i></b></h3> <h3><b><i><u>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主要居住在 大兴安岭山林地带,现在8659人。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u></i></b></h3> <h3><b><i><u>赫哲族:起源于东海女真赫哲部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 同江市、 饶河县、 抚远市,现有人口数为5354人。信仰萨满教,主要节日有乌日贡节、春节等。</u></i></b></h3> <h3><b><i><u>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的墨脱及与之毗连的东北边缘,人口约5万。主要信仰苯教(一种原始的巫教)和喇嘛教,节日与藏族相同。</u></i></b></h3> <h3><b><i><u>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总人口约60万。其中处于中国实际控制区内仅有2300余人,其余处在印占区无法详细统计。传统节日主要有"旭独龙"、"尼乌节"、尼波布节、安地若木节、"洞更谷乳木"等。</u></i></b></h3> <h3><b><i><u>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口约2万。主要节日有过年、打铁节、新米节、特懋克节、火把节、成年礼等。</u></i></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