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伯兴先生是当今著名的书法家,在湖北乃至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他在三十多年前就意识到书法是一门艺术,绝不能做前人复制品,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以颜字强其笔力,以北碑壮其体势,又参以米芾、王铎、沈增植、于右任、谢无量等先生笔意,旁涉魏碑、汉隶等多种。到九十年代末期形成了独一家的"金体"。或许是步子迈得比较大,那个年代金先生的字在看惯了传统碑帖的人眼里简直就是"胡闹"。他家的亲戚当着他的面说他的字不好,过年的春联也不让他写。还有些人提起金伯兴就摇头,说他没有基本功,根本不会写字。金老师在这些人的误解、质疑、批评面前没有妥协,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写自己,写内心。</p><p class="ql-block"> 在行家眼里,金伯兴先生的书法却充满了魅力,其书法从大处来讲是碑帖相融,洒脱率真、质朴劲爽、自然无饰。既植根于传统,又有时代气息和个人风貌。从小处来讲是笔力雄强劲健,好似百炼之钢,线条丰富,变化无常,或方或圆,或虚或实,或重或轻。结字生动灵活,每个字轻重、高低、倚侧、摇摆、呼应自然天成,无意思安排做作之匠气。章法新颖独特,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为前人之未为,往往令人耳目一新。金老师每一幅作品的用笔、结字、单字、行列、章法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搭配起来非常和谐。以上大处与小处都是从实处讲,从虚处讲则是其作品气息贯达,生气勃勃,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总的来说他的作品是写自己,写内心。</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金老师书法的独特之处,否定金老师书法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在金老师纪录片《熔古铸今写我心》首发式上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刘洪彪先生代表中国书协所做的祝贺演讲,则更深刻、精准的阐述了金老师的魅力!刘先生从人品和书品两方面高度的评价了金伯兴老师,他对金老师的人品很推崇,赞扬金老师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对金老师的书法更是佩服,说金老师这样一个年龄段的书法家,思想不僵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书法上兼收并蓄,遍临碑帖,取其精华丰富自家书法语言,熔古铸今。刘先生赞扬金老师的书法是真正的艺术,是真正的好书法,坚信金老师的书法一定会在书法史上留下。刘先生是当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他坦言与金老师没有过多的私交,也没有什么巴结金老师的,而对金老师做出这样的高度评价,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真正认识到金老师的书法好!我们感动于刘先生的真诚,也同样坚信金老师的书法能够在书法史上留下。</p><p class="ql-block"> 对于群众的认可,专家的肯定,金老师没有骄傲自满,依然笔耕不辍,日日临池,总希望在书法上能够再进一步,他以八十高龄在中国书法第六届兰亭奖获得铜奖,就是最好的印记。我们也衷心的祝愿金老师的身体健康,再创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金老师在家中挥毫</h3> <h3>金老师慰问子弟兵</h3> <h3>这两幅是金老师八几年临的,金老师觉得写得不好,没有风格,从来没有拿出来过,前段时间清理书柜拿出来准备扔掉,我们都劝阻他,留着作为自己的学书历程的见证,让那些说金老师没有基本功,不会写字的人看看。</h3> <h3>"中国梦"三字,笔墨华滋,以厚重为主,但因书家极擅用笔,故于笔端毫末又颇多生趣。<br /></h3> <p class="ql-block">"突破常规"用笔奇肆,线条变化最大,然气息贯达,格调自显高古。大美!</p> <h3>"寿",独一个字,笔力雄强,线条劲健,气势恢宏,可谓酣畅淋漓之佳作。</h3> <h3>"自强不息"四字,用笔灵动,飞白得宜,稳重而不失飘逸,尤其墨色干湿浓淡,变化丰富,十分可人。</h3> <h3>"半朽临风树"全是闲散潇洒气息,尤其是下边"一","二","立"等字,处理得当,稳而不重,观之顿觉耳目一新。</h3> <h3>"青羊宫",字多,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或密不透风,或疏可走马,紧致而不拥塞,用笔灵活,线条亦多变化。</h3> <p class="ql-block">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金老师书法的好,大家纷纷找金老师讨教书法,金老师对真正热爱书法的人来者不拒,很乐意同他们交流书法。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书法,2006年在武汉金老师家创建"聚艺厅"(现为聚艺书院)金老师及其门生组成的书法艺术团队,到目前为止共40人,其中龚勋、虞立新、李俊杰、黄文泉、刘志军、魏晓伟、葛蒲南等多人次在国展和单项展获奖,覃修毅十余次入展全国书展,刘应宁两次入展兰亭奖大展,郭衍槐两次入展流行书风提名展,肖平安、徐怀德等多次在省展获一等奖。</p> <h3>金老师创作尤其注重章法,新颖别致,颇多意趣,高雅可人。</h3> <h3>金老师大字榜书用笔奇肆,古拙沉雄,气势恢宏,浑厚而不失灵动。</h3> <h3>金老师的对联,于工整中求不工,字与字之间遥相呼应、暗自对比,用笔用墨颇多变化,颇有独到之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