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当年英俊帅气的李锦勇。</h3><h3> 年青当了英雄的他,如今己过知天命的他,仍然英气滿满帅气不减。</h3> <h3> 崇拜英雄崇拜军人,缺少什么</h3><div> </div><div> ( 柳影 2017 7 15 )</div><div><br></div><h3> 南海方向稍平静了些,阿三印度又跳了出来,越境占领我洞朗地区己长达一月,战争正在走近。讲理无用,阿三听不懂人话。打,己成唯一方式并迫在眉睫。</h3><div> 一旦开打,必出英雄。英雄是军队的骄傲与光荣,是血性男儿的向往。</div><div> 去年五月初,二战胜利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人对军人对英雄的崇拜,令我一个曾经的老兵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反观我们,对军人,对英雄的漠视,叫人心寒。</div><div> 李锦勇,中铁一局新运公司一名普通工人,一九七九年中越中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他的英雄事迹刊登在党刊《红旗》杂志上,还参加了英模报告团。战后决意复员,想进公安系统工作,无关系无后门,苦待八个月无果,方才子承父业,成了第二代筑路人。</div><h3> 他的军功章,只是在战后几个月里佩戴过,风光过。此后便深藏于家中,再无机会示人,也没机会露脸。联想到我父亲的军功章,许许多多老革命老英雄的军功章,无一例外,都在家中睡大觉。英模的军功章,奖章,封存,长久的封存,绝不仅仅是个人的无奈,更是社会和民族的卑哀。是我们的教育,文化历史,国防观念等方面出了问题,大问题。想想看,军营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不向社会开放; 兵器,先进的兵器又有多少儿童少年看过摸过近距离接触过 ; 省军区大楼盖得如此气.派宏伟,有用吗? 这钱用在对青少年的国防教育上,或是多建几个英雄纪念馆岂不更好吗。军营开放日叫喊了这么多年,干打雷不下雨。再看看孩子们的语文书上,还有多少英雄人物的故事。</h3><div> 八一建军节没几天了,第九十个建军节。人民军队己诞生九十个年头。</div><h3> 没有理由不崇敬军人,不崇拜英雄。因为谁都希望和平,没有军人没有英雄,和平哪里有。</h3> <h3> 正在报告会上讲述英雄事迹。</h3> <h3> 血性男儿李锦勇 </h3><div><br></div><div> 南海阴云密布,战争的脚步向我们走近。 </div><div> 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英国,前脚刚走,美国便横插一刀,拉森号导弹驱逐舰进入我南海十二海里,挑衅,公然的挑衅。战争的硝烟就在眼前。是忍气吞声,还是理直气壮干一仗,忍还是打? </div><div> 硝烟散去的日子离我们太过久远,最近的一仗: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距今己有进近四十载,军队还能打仗,能打胜仗吗? </div><div> 深秋,雾霾笼罩着古城咸阳。由中铁一局新运公司职工拍摄的作品展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几幅角度别样瞬间把握精到的作品吸引着读者目光,作品的拍摄者,一位干练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李锦勇,昔日的中越自卫战中的二等功臣,今日新运公司的普通一员。。虽己年过半百,但看上去很显年青,一张英俊的面庞,双目炯炯有神,充满着刚毅与倔犟。 </div><div> 自卫反击战中的立功者众多,但能在党刊《红旗》杂志上露脸的人却凤毛 鄰角,而李锦勇的英雄事迹有幸在1979年第五期中出现。文章的题目“论自卫反击战的正义性",作者为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郑萱。文中称某部二连六班长李锦勇为邱少云似的英雄,为执行任务不报露目标,隐蔽在草丛中的他被敌人子弹击中左腿后,忍着剧痛坚持了两个小时多,直到天黑发起攻击。 </div><div> 至今他的左腿膑骨贯通伤的伤痕还清晰着,李锦勇也因此成了伤残人。 </div><div> </div><div> 1979年2月17日凌晨,反击战打响。李锦勇作为二连六班长,带领一个加强班,由12人增至到18人,并配有重机枪、八二口径迫击炮和喷火枪,攻占215高地。他们在高地前的一片洼地潜伏,突然敌人的机枪一阵疯狂射击,两名战友当即牺牲,李锦勇左腿中弹,血流不止。他悄悄地给自己包扎伤口,继续潜伏。此次拔掉215高地是大战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有偏差会因小失大,影响整个战役发展。痛疼,一阵又一阵,他口含毛巾忍受着,不使自己发出任何声响。为了这次战斗,身为尖刀班长的他,跟随军部侦查参谋前来侦查,而后他又带战友前去,摸清了敌人的火力人员装备。伤痛中他坚持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两个小时过去,终于等到了攻击命令,他欲起身冲锋,,身子一歪又倒下了。在我强大攻势下,高地被占领,大部队迅速向越方纵深推进。 </div><div> 没有夹板,一枝半自动步枪替带绑在伤腿上,李锦勇被军工一站一站接力式向后方转送。雨后下山途中,不慎坠入河中,伤口被冰冷的水浸泡,痛疼至极的他昏迷过去。当他苏醒,己到了第二天后方医院。在昆明空军医院,被告之左腿伤势重要截肢,刚强的他却死活不肯。“要剧腿我就跳楼自尽”,也许是因了这句话,也许是上苍有眼,两个月后他完整的伤愈归队。按照规定,国家给伤员每月补助50元,两个月一百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大钱,他每月津贴费不过八元,一百元是他一年的总和。“伤好了要钱干吗!”他竞然拒绝领取。</div><div> 荣立二等功的李锦勇成了新时代邱少云式的战斗英雄,他成为英模报告团的一员,在鲜花掌声中,四处讲演作报告。他并没有被眼前一切冲昏头脑,他只是奇怪不解:我一个20岁的小战士,怎一下就成了万众瞪目的英雄。走下报告团他本可以进入军校深造,继续在部队发展,”咱冲锋打仗能行,当官不行,不是那块料。”多年后他依然这样说。他选择了退伍复员回家乡。这一决定令首长和战友大为不解,不按常规路子走,与不领补助金一样,我行我素与众不同,怪人,怪的很。多年后当问起他为何执意要脱军装,他说上过战场,见过死人,特别是亲身与死神并肩走过,会有古怪的看法,和常人不一样。 </div><div><br></div><div> 小时候的李锦勇,便与同龄娃不同,尤其顽皮犟牛似的。胆大包天,敢于犯上,胆量和勇气远胜同龄娃,竞敢于在课堂上与老师对打。小学一年级的他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老师批评不服,便和老师对打。小小年纪竞如此无理胆大妄为,日后还得了。校长来了,母亲来了,家委会的大嫂也来了,无及与事。这娃仍然不服输不认错,出差在外的父亲回来一顿痛打,不服气的他竞砸了家里的窗户玻璃。反了,真反了,敢造老子的反。犟牛脾气的结果很严重,他被学校开除。学校管不了,父母也管不了。无奈,他被送回山东䣎博老家,交给爷爷奶奶,让田野让大山让大自然管教他,于是他从城里娃变成山里娃,在哪里生活五年。最初他打架成了家常便饭,打遍了全村。他一人竞敢和对方三五个对拼,这回吃亏挫败,数日后再战,直到对方认输罢手,他成了村里的打架能手,成了孩子王。老家艰苦的生活环境,锻炼了意志,他学会了吃苦,慢慢地学会了忍让宽容,懂得了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成功,个人逞强只可一时无法长久的道理。五年的乡村生活,他长大了成熟了许多,完成了由童年向少年的转变。他不再是当年那个天为大我为二的浑小子。 </div><div> 当兵训练上战场,对旁人或许是重大的转折和考验,而对李锦勇却如鱼得水自然而然,好像他天生就是一块上战场不怕死的料。当兵一年他就进了侦察连,又入党又又当班长,到了战场又拔据点抢占高地付伤立动受奖。或许命中注定他是好料,是个好兵,是战斗英雄。然而硝烟散后生活重归平静之后,他今后的路怎么走? </div><h3> 复员了,他想进公安局干警察,人家一看是伤残人还是功臣,免了,您还是另觅高就吧。苦候了八个月无结果,他心存不甘地子承父业,进了中铁一局新运公司,成了名铁建工友。在综合公司印刷厂,需要制版印刷,竞爱上照相摄影,自费购置了全套高档相机,玛米亚RB一67型,加上后背和镜头要好几万元,他不顾亲友反对,照样搬回家。他骨子里的犟牛劲,想改也难,一旦犟劲上来谁也挡不住。此时的他,有了家庭妻女,有了责任感,他要在改革的大潮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位置,他想让妻女过上好日子。他不断变化不断尝试,走乡串户为人拍照赚钱,开过影楼,在乡间集市与人合伙办录像厅,干印刷厂,办服装厂为企业做标志服工作服。他尝试的脚步也许不够坚实,可脚步从不停歇。钞票利润好像与他缘份不浅不深,今儿有了明儿又没了,财富积累总是与付出不成正比。可不管干什么,照相机如终伴随着。 . . 拍摄工程建设,在工地拍劳动中的工友。去乡村寻觅儿时的亲情记忆,到山区寻大自然中找寻创作的本源与灵感,到远离城市现代文明的欠发达地区跟踪拍摄系列专题纪实作品。李锦勇生在城市,成长在山区乡村,成熟于军营战场。他身上的平民草根情结始终伴随着他。去西部缺水的西海固同心县,水,在那里成了真正意义上生命水生存水,而那里的人依然顽强抗争着,与贫穷抗争,与自然抗争,不屈不挠,他被深深震悍了,他要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这些人。从那时起,他就置身其中,连续多年跟踪拍摄,并与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了朋友。直到今天,手中己积累了数千张照片,他依然不满足不停竭,一直在持续拍摄纪录。相机,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他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人生的重要工具。相机扩展了他的视野,透过镜头他发现了许多不曾有过的惊喜:在平凡中有伟大,在平静中有波润、壮阔,在微小中有恢宏。他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对生命对生活有着更深刻地理解。工夫不负有心人。一晃二十多年,李锦勇积累的照片作品数以千计,近百幅在省部级报刊发表,于是在公司工会举办的摄影展上有了他的多幅作品。 </h3><div> 硝烟散尽,岁月似水,和平安逸的生活,似乎与战场与英雄主义与牺牲精神渐行渐远。”别人可以忘却,可俺不能忘。”三十五载过去,李锦勇这位血性男儿依旧怀念当年牺牲的战友,每逢清明,总会上香烧纸敬酒敬烟,与阴阳两隔的英灵对话。每隔几年,他总要去南疆红河岸边的烈士陵园,去看望长眠地下,当年并肩作战的兄弟们。 </div><h3> “上战场打仗咱不怯,当年打反击战如今要上南海再干一仗,咱还是不怯场。别看我年过半百了,腿伤无大妨不碍上战场。”在影展大厅,在酒桌上,李锦勇话语不多却铿锵有力,一如当年。这是个不怕死不要命的犟牛,血性如初。 </h3><h3> 任凭南海风云变幻,军中有血性的男儿,像李锦勇式的犟人再多些,定会无妨。 </h3><div><br></div><h3> (柳影) 2015、11、1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