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39b54a">爱莲说(宋 周敦颐)</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r></font></b><b><font color="#39b54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br></font></b> <br>(翻译)<br>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br>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h1> <h1><b> 我从小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长大,镇名很古雅,叫做颛桥,颛(zhuan)字取于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山海经》中说他在东海边长大的,后来还打败了共工,保持了中帝的帝位。颛桥镇地处沪郊,水乡泽国,夏日莲蓬荷花是司空见惯的,在乡村野外的水面上,在邻居宅园的大水缸中,触目可见。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镇上还没有自来水,民居商铺都是砖木结构的,水缸蓄水可以防火患,不少人家也顺手在缸里种养了莲荷。</b></h1><h1><b> 镇虽小却不乏文化底蕴,我所上的颛桥小学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上初中的母校颛桥中学那时是一所有高中部的完全中学,现在众多校友欢聚在一起庆祝母校建校70周年,为母校立言、撰文、出书、庆典,也是我们大家一生中的一大盛事。</b></h1> <h1><b> 我离开颛桥已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在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是故乡景,最难舍的是乡亲情。</b></h1><h1></h1><h1><b> 五十多年来,我时常梦见自己回到了颛桥中学青翠的校园,还在那里上学读书锻炼游戏。梦里的校园还是五十多年前的校园:三面河水环绕,多栋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砖木平房幽雅有序地散落在绿树荫下,花木丛中;还有那片不大不小的桃树林,那一栋栋平房间的花坛。还清清楚楚记得在第三排教室平房的后面,学校食堂的前面有一口特大的水缸,里面养植了好多株莲荷。放暑假前已经是荷叶茂盛、莲花绽放了,一幅好美的夏日情趣的写景呈现在眼前,活灵活现的。</b></h1><h1><b> 论八字,说我命里缺水,但我却从小喜欢莲荷。当然,真正认识莲荷的本质,爱慕上莲花的品格,让我带着一种爱莲的心志情怀出去走南闯北的,是从颛桥中学上初中时受到的启蒙而开始的,其中,我最要感恩的是金仁娟老师,是她敎了我三年语文、当了我们三年的班主任老师。那时她刚从师范学院毕业,我们班同学是她的“开门弟子”。<br></b><b> 这里我要提一笔,把我以较好的成绩送进颛桥中学的另一位恩师,是我的颛桥小学六年级的语文兼班主任唐祖健老师,我小小年纪,也开始喜欢看些古文,虽然似懂非懂,但爱其言简意深,之乎者也,朗朗上口,就是受到他的影响。唐老师上语文课从来不看他预先准备好的教案的,听他讲课,娓娓道来,侃侃而谈,一堂课下来就是一顿美味的知识大餐,当时我和同学们一样,在知识上一片空白,在生活中一样受穷,一样怕饿,是当今独生子女宝贝学生不可理喻的。受唐老师一年的教育培养,潜移默化,我也喜欢上了阅读与文学。</b></h1><h1><b> 小学毕业是1958年,上海、嘉定、宝山三县划归上海市管辖,那年升初中是三个县合起来统考的,我以198分夺得第一,当时只考语文算术两科,算术满分不难,就是看作文的发挥了,所以在我的成绩中,唐老师功不可没的,至今我还记得当时他向我报喜时的满脸笑容。</b></h1><h1><b> 说真的,我从心底里感激唐老师为我一生的学业与事业奠定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b></h1> <h1><b> 到了颛桥中学,第一次听到金老师讲解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我从小是个好奇心很重的孩子,喜欢新鲜的知识与幻想,初中时段正当“人生识字糊涂始”的年纪,自然会喜爱上《爱莲说》,文章是短小精悍,一共145个字,而涵义却深不可测,我当然只能一知半解。但经过金老师一字一句的点评讲解,指出文章喻物抒怀的手法,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表达了作者鄙视世俗与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我才进一步醒悟到文章的精粹:莲(荷)花是花木中品德高尚的花,象征着坚贞、纯洁、无邪、刚正不阿的品质。一个人也要这样,不光衣衫要干净清白,重要的是心灵也要高尚雅洁。</b></h1><h1></h1><h1><b> 此后,我常常忘不了周老先生的绝妙佳句,并且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句子,在自己的日记里,在读书笔记中抄了一遍又一遍。《爱莲说》的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隽永绵长,从此也就铭刻到了我的脑中,成为一个少年志向的初心。初二上学期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我获得初中部第一名,这样,进一步鼓动了我对语文的兴趣。</b></h1><h1><b> 记得学校的图书室正好在第三排平房西部,管理图书室是一位姓章的老师,非常和善,对我和同学们大多是有求必应的,虽然大家都明明知道她,还有另一位知识渊博总是热心真诚帮助同学的年轻的何林松老师,都是从外面调来改造的右派分子,但是,我和同学们在当时的尊师爱生的传统理念主导下,也像对其他老师一样尊重他们。因为那个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在这个还以温良恭俭让为美德的小镇上长大的孩子,大家都不到十四、十五岁,只知道有好人与坏人的区分,对于什么政治上的阶级立场与阶级斗争的概念是非常模糊与淡漠的。<br></b><b> 我记得那时每次借书或者还书之后,常常绕道去看看那缸莲荷。年少朦朦胧胧,是不能一下子读懂和领会《爱莲说》的。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方知身处万丈红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永远装满了红尘的喧嚣。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不在大自然,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而这心里一定要有一朵永不凋零的莲花,洁白优雅地绽放着。</b></h1><h1><b> 说来非常可笑的,进入高中后,在越来越强调阶级斗争,家庭出身论风行的岁月里,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我也曾经自以为是地把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之赞美,引申到出身论的“重在表现”的说敎中。</b></h1> <h1><b> 在清华耽了五年半,1970年早春三月,我离开我热爱的、但已不得不感到迷茫的清华园。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中曾经这样描写清华园的:“……中国式的园林点缀保存在〈工字厅〉、〈古月堂〉,尤其是工字厅后面的荷花池,徘徊池畔,有〈风来荷气,人在木阴〉之致。塘坳有亭翼然,旁有巨钟为报时之用。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b></h1><h1><b> 而值得我怀念留恋的还有个称作荒岛的地方,就是因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名扬四方、令人神往的清华荷塘。记得文化革命前在清华度过的两个冬天,体育课老师是在荒岛上教我们学溜冰,荷塘湖面在寒冬里结上厚厚的冰,冰面被冰刀划成道道白色的不透明痕迹,没有一絲一毫莲荷的影迹。第一次学溜冰,也不知道摔了多少跤,欢耍中,疼痛时,可笑的我还不时想到周老先生和朱教授的关于莲和荷的诗文,以及在颛桥中学第一次倾听金老师解读《爱莲说》的情景。</b></h1><h1><b> 我清华大学毕业时,“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已经进驻清华,接管领导权一年半了。那年代流行的革命口号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离校前在工宣队举办的学习班上,工人师傅诱导斗私批修,当要大家交待是否顺手牵羊拿用过实验室的电子元件时,我和同学们都感到这简直荒唐之极,一股被冤枉、被侮辱之怒气即刻冲上头来……可是,一想到莲荷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尘世而不同流合污,似乎闻到了莲荷的阵阵清香,驱散了身边的暴戾之风、消除了自己的固执之气,很快就平静下来,没有一点儿心思与领导阶级代表争辩计较了。<br></b></h1><h1><b> 之后,我和二百多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起,被发放到湖南汉寿的西湖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农场的前身是湖南省第一监狱,地处洞庭湖畔,交通非常不便,寒春未去,没有蔬菜,是连队里湘籍同学去挖莲藕充食材,感恩凌波仙子的恩施,天天如此“佳肴",度过春天的蔬菜荒,可莲藕也真的吃腻了。<br></b></h1><h1><b> 在洞庭湖近二年的困难磨炼中,除了超常艰苦的体力劳动外,老天爷也给我留下美好记忆:夏天风和日丽,蓝天白云之下,洞庭湖上荷叶茂盛莲花盛开的背景中,我们撑着小木船在荷叶林中行走,身边那无数的荷花莲蓬亭亭玉立,随风摇曳,清香扑鼻,还可以随手采摘到青嫩莲蓬,取出粒粒蓮子,嘴可解谗,心可找乐,此情此景,豁然开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这个时候最可忆、最可品味、最可珍念的是周老《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还有颛桥中学初次读到《爱莲说》的情景。诗情画意,美文可以陶冶性情,升华灵魂,在凌波仙子的宠爱下,欣然怡静,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既然向往君子的风范,那背负的臭老九卑贱身份也算不了什么,也就影响不到自己苦中作乐的心情了!<br></b></h1><h1><b> 是啊,在那个年代里,要开心就得要有点阿Q精神。想来,我被分配到湖南,也可能是由《爱莲说》引发我的爱莲之缘而得到的“现世报”的“福报”吧!因为《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老先生是湖南永州道县人,用现代语言来说,我作为他的粉絲,到湖南自然有"追星“动机之嫌。还有,古人把未开的莲(荷)花称之为菡萏,已开的莲花称之为芙蓉。当时,毛泽东的一句“芙蓉国里尽朝晖”,芙蓉国指的是他故乡,伟大领袖一声号令,我就直奔湖南,心向红太阳,沐浴在其光辉之中了。<br></b><b> 一直熬到副统师乘鶴北逝后的1972年,又一个寒春时节,我离开西湖农场又被分配到湘南永州去了。</b></h1><h1><b> 永州,那个时候叫零陵,是湖南省零陵地区革命委员会的所在地,对于永州,我并不陌生,历史上是那些不得志的文人被贬谪流放之地,其中有一个叫柳宗元的,他写的《永州八记》使他与永州一齐名扬天下、流芳百世,他还有一篇《捕蛇者说》,我是从语文课本中读到的,控诉当时人民苦难与社会罪恶的,忧国忧民,文章以“苛政猛于虎也”的警句结尾。</b></h1><h1><b> 谢谢洞庭凌波仙子的佑护,我並不畏缩胆怯,随身带着的是一袋洞庭的湘莲(子),默念着我喜欢的《爱莲说》和《永州八记》美文来到了零陵地区四个面向办再分配,原来被分到一个还要落乡的小县城中学做教师。还好有一位地区无线电厂的领导看了我的档案,把我留在了永州。</b></h1><h1><b> 幸哉,永州坐落在潇水与湘江的汇合之处,山清水秀,好多江湖水面也时常触目可见莲荷,从山陵上看下去,正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当然,在莲荷茂盛的气势上是难于与洞庭湖畔相媲美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当年周老先生写《爱莲说》时,在这他的故乡之地,他看到的也是我眼前的莲荷情景吗?</b></h1><h1><b> 我们的厂房也都是平房,建在城区附近的一个山坡上,无论在车间还是在宿舍里,放眼都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水库,可是水面上空空荡荡的,没有一点生气。我常叹息:要是在水上植养一片莲荷,那可能为永州添上一景,可写永州第九记了!同事们也笑话我,什么九记,是你臭老九的习性难改。</b></h1><h1><b> <font color="#167efb">关于臭老九之称,有梁漱溟老先生在文革中写下的打油诗:“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知识有。倘若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font></b></h1><h1></h1><h1><br></h1> <h1><b> 是的,初中毕业离开颛桥中学后,我似乎总有一种难解的爱莲情结相伴,到了上海中学上高中,龙门楼西南侧也有一片荷塘,北上京城读大学,有清华园工字厅荷池和荒岛荷塘,农场锻炼时有洞庭湖畔铺天盖地的莲荷相伴,踏上社会又就在《爱莲说》作者的老家工作……。出国前我带女儿游览北京,正值盛夏,我们一起在北海公园什刹海荷塘桥上观赏荷花,品尝新鲜莲子,我也禁不住给孩子背诵讲解起《爱莲说》的美句。</b></h1><h1></h1><h1><b> “路漫漫其修远兮”,回顾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说曲折也笔直,道坎坷又平坦,命运或许不公,人生或许悲苦,不管怎么样,《爱莲说》莫名其妙让我养成了一种情怀,给我一种自主、一种自信,一种自强,思想得到独立,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性格得到磨练。</b></h1><h1><b> 现在我从海外返归故里,已是古稀之年,今天又恰逢夏至,从住所的窗户看下去,楼下的小区人工湖水面上放养的莲荷,荷叶绿了,莲花红了,一个人开始发呆……,此时我真想在心中植花养莲,修的一身清静,让身心俱以通透,守得一份安然,一指荷香,一份宁静。此景此情,突然记起梁实秋的一句话,“寂寞是一种清福”,想起他提到过的清华园工字厅《水木清华》额匾下的一副长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br></b></h1><h1><b> 我马上在手机上清华校友群,发了条微信询问这副对联现仍安在?还没有等到答复,又在微信上读到网友杨慧写的赞莲莲荷的美句,情不自禁,浮想联翩,往事历历在目,耳边又依稀听到颛桥中学时第一次金老师的朗读声,回味到清华园荷塘荒岛上滑倒摔跌的痛中之愉,恍惚置身于芙蓉国里洞庭莲荷丛中的苦中之乐,还有多年来在异国他乡月光下对故乡对莲荷的思念之情。</b></h1><h1></h1><h1><b>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是昨天的事,又好似是遥远的故事。</b></h1><h1><b> 2012年,即阔别西湖军垦农场四十年后的,深秋,我们农场学一连的四十战友(戏称为难友)故地重访,又欢聚在一起,笑谈人生,当年运載我们到西湖的柳林嘴码头现也已经干枯,看不到水了,满目是片片石砾;当年酷暑毒日下、寒冬朔风中埋头背芦苇去的造纸厂关了,那耸立着的烟囱还在,它孤零零地看着我们这批老了的老劳工,也显得无语无奈。旅途匆匆,我们不少人还是惦记着四十年前的莲荷,可谁再也没有找到一丝莲荷的踪迹,这不是沦海桑田,而是荷塘莲湖均被水泥怪物替代。</b></h1><h1><b> 嗟矣!虽然双目看到的是失望,但是在大家脑海心田里,那片放眼看去湖面上一望无际的荷叶莲花的实景,记忆不怕雨打风吹去,我们还可以想象,可以虚拟,可以神往!星移斗转,俱往矣,那个四十年前我们近百人蜗居过近二年的大草棚也无影无踪了,倒是“人是物非”,苦涩的过去又化为了回眸一笑!</b></h1> <h3><h1><b> 离开颛桥后的五十多年中,我一直为学业为职业而四处奔波,闯过了生活的种种关口:农场种过田,工厂打过工,学校教过书,研究所搞过研究,从国内工科大学毕业,到北欧医学院拿到博士学位,发表过论文出过书,也算做了一些事情。回想自己经历与体验的种种甘苦之中,都有爱莲之心相随,都为莲的品格与志气所励。</b></h1><h1><b> 三十多年的北欧生活也使我深深体会到,《爱莲说》推崇的君子风度就是西方颂扬的贵族精神,一样的高尚圣洁。 </b></h1><h1><b> 《爱莲说》赞美的“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君子品质,是主张正确的价值观,主张心志清爽,对媚俗恶劣、江河日下的世风,对唯利是图的世人的鞭挞。</b></h1><h1><b> 《爱莲说》赞美的“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君子品质,是主张正确的价值观,主张心志清爽,对媚俗恶劣、江河日下的世风,对唯利是图的世人的鞭挞。</b></h1></h3> <h1><b> </b><b>我记起一件事,2000年初上海新闻午报在头版报道了我们创办的留学生企业挪亚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与生产鳕鱼肝油的事情,不久就有二位台商来公司谈合作,愿意投资二千万人民币,谈得也算融洽,可是听到对方提出要我改变配方,做些商业上通行的“善意欺骗”的要求,其实是要弄虚造假,我们直截了当的当场拒绝了,就这样一场前景美好的谈判不欢而散。至今我没有一丁点悔意,人各有志,我就愿意自己象莲荷一样,在污浊的尘世中,不唯利是图,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品行。</b></h1> <h1><b> 《爱莲说》,爱莲之高尚心,爱莲之圣洁志。我渴望莲荷所象征的人生观能够传承下去。1989年夏,女儿在上海中学读完高一来到我的身边,她很争气,在国际文凭高中学习的二年中脱颖而出,二年都获得挪威阿贝尔中学生数学竞赛第二名,代表挪威参加了两届国际奥数竞赛,都获得铜牌。她高中期间课余搞的人参氨基酸分析的项目得了挪威青少年科技大赛(挪威的“西屋奖”)第一名,代表挪威参加欧洲青年科学家竟赛並获奖。</b><br></h1><h1><b> 获奖之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刋登了一篇我写的叙事文章,题目就用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我想用杨万里这首诗告诉孩子,一个父亲所寄托的诚挚愿望,不忘泉眼,珍惜树荫,象莲荷一样健康成长,亭亭玉立,不染世尘,这时我真想变成一只小小的蜻蜓与她分享这大好时光,蓝天碧叶莲花白,映日荷花别样美。她也使我感到欣慰,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了二年免疫学博士后研究后又回了挪威,在奥斯陆大学得到了个终身教授职位,建了个自己的实验室,专心做她科研及帶博士生的工作!(<font color="#39b54a">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font>。)</b></h1><h1><b> 退休前的三十年里,我居住在近北极圈的挪威首都的城郊,夏天,在住所附近小湖面上可看到零星的睡莲,女儿常常喜欢采一些养在室内玻璃容器里,看着这小巧玲珑的睡莲,我思念着颛中校园里那缸盛开的随风摇曳的荷花,水木清华的荷花清香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更留恋的是洞庭西湖漫天遍水的荷莲,还有杭州西湖和北京什刹海的荷碧莲红。可惜,身处异国他乡,这远方祖国的一切都只能映现在我脑海心底的虚拟世界间。从那时起,我就更加渴望着能永远地挽留住这个童年的蓮荷美景,即便是梦境里幻想中。<br></b></h1><h1><b> 可使我感到心满意足的还是,这五十多年来,这难分难舍的爱莲之心志始终伴随着我,时而给我一种不尽的力量,催人奋进;时而让我站在红尘之外,陶醉在淡淡的洒脱之中。</b></h1><h1><b> 感激母校老师的德、智、体多方面的启蒙教育:我从颛桥走来,带着一片爱莲情,一生感恩心。</b></h1><h1></h1><h1><b> </b></h1> <h1><b> 杨慧赞美莲荷感叹道:“人生最惬意的事,莫过于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静坐于一片湖塘,内心一瞬间变得开阔纯净起来。什么都不想了,世俗的琐事早就被抛到了脑后。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其实我们的梦想很简单,一路千辛万苦,所追寻不过是一份简单清净的心!<br></b><h1><b> “这青山、田园、阡陌,这流水、河塘,就这样端庄地与我相遇。那叶,那茎,那苦心的莲子,无不诉说着人生的禅意;那净,那雅,那香,无不是生命意义最好的诠释。此时,我多想变成一条鱼儿日日在河塘里与莲相伴;我多想做一朵莲花,天天与佛祖一起双手合十,念经打坐。”<br></b><b> 杨同学,我们是忘年交了!可惜我没有你那么幸运,回到初次朗读《爱莲说》的故乡,头已白发苍苍,时逾古稀之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似乎已经是“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甚至是 “荷尽已无遮雨盖”(苏东坡)年龄段了;仅仅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我是不甘心就此罢休,童梦难以了却,仍然向往着“红荷花似火,白莲花如云,梦幻似童年,香远亦益清”的情和愿。一荷一境界,出水望未来,一心一菩提,入静想自在。<br></b><b> 写到这里,抄上一首席慕蓉写的《我愿为莲》为题的诗,以诗咏志,我认为,这可能是现代版的《爱莲说》:<br></b><b>“<font color="#167efb">我愿为莲,<br></font></b><font color="#167efb"><b>在暮风中轻轻摇曳,<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尘世的喧嚣对我而言,<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只是过眼烟云,<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我愿立于半亩方塘之中,<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淹没于婷婷莲藕之间,<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心如明镜;<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我愿用一生的时间守着一池清水,<br></b></font><font color="#167efb"><b>风也罢,雨也罢,<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只求无尘无埃,<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无愧无怨,平静,明澈,<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如无风的一池秋水,<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只为一片云淡风清,<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只为一份圣洁坦荡;<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我愿为莲,<br></b></font><font color="#167efb"><b>亭亭地站在碧影之间,<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微绽笑靥,有朝一日,<br></b></font><font color="#167efb"><b>能听懂高山流水的那人会涉水而来,<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携一支短笛,<br></b></font><b><font color="#167efb">和一曲雨打莲叶。”<br></font></b><b> </b></h1></h1><h1><b>一篇《爱莲说》,一生感恩心,梦回少年,难忘颛中。</b></h1> <h1><b>后记:<br>为纪念颛桥中学建校七十周年,学友同窗一再嘱为文,我客寓北欧三十多载,一直在洋人洋文中偷生,中文也生疏了。可是我非常珍惜在颛桥小学与颛桥中学度过的十年童年少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最有意义的时段,为了感恩母校,感恩启蒙教育培养我的师长,感谢与我一起玩耍成长的发小与校友,感激颛桥给了我陪伴至今的爱莲的志向与习性,涂鸦拼凑了此文,难免词不达意,只能滥竽充数了。<br> 2017年6月21日 夏至</b></h1><div><br></div> <h1><b><font color="#167efb">附 篇外篇<br></font></b><b> <br></b><b> 完成了上面的抒发我的母校情的小文,得到了黎明、位育等学弟学妹的赞许,有问:为什么一篇《爱莲说》就能得到自己心灵上的共鸣,并且影响到自己的一生?这也是我思考了许久的问题,感到文中言未了,意未尽,这里就再补充几句吧!</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h1><h1><font color="#ed2308">……有感兴趣者,请阅读《因师启蒙,心存感激》</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https://www.meipian.cn/slxqa3b</font></h3><h1></h1><h1></h1><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slxqa3b"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因师启蒙,心存感激!</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slxqa3b"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因师启蒙,心存感激!</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pbpzqsl"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夏日赏荷遐思</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qzhjdi8"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七夕吟诗赏莲荷</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bxugcf5?share_from=self"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挪亚》,一艘来自北极深海的馈赠之舟</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