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闽东纪事》之三 _耕读传家的人们</h3><div>牧马人 2015-12-2</div><div> 走过国内的许多乡村,宁德地区乡村文化底蕴的深厚扎实,建筑格调的古拙朴素,道德风尚的传承久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div><div> 宁德福安市溪潭镇廉村,为唐朝“ 开闽进士第 ”薛令之的家乡,因其人为官清廉,其村,其河,其岭,也被御赐“廉村”、“廉水”、“廉岭”之名。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在此设学讲“理”,来个现场教学,更使廉村在儒家学子中盛名远播。山、水、村因人“廉”而得美名,实乃中华文明史一大美谈也。 </div><div> 走在廉村整齐的由石头铺就的古官道上, 八卦、太极、麦穗等图形随时映入眼帘,无不体现了“黄老思想”,仿佛在启示后人,“廉”的品质根基由来。 村口巍然屹立的两棵缠绕互生的榕树,象征着村人们的团结友爱。“陈氏一门五进士,父子兄弟三代俱登高第”的老旧祖屋和整洁的菜园,无不体现着农人们耕读而安的生活情趣;苔迹斑驳的“崇文弘德”碑,铭刻着先辈们的谆谆教导;气派庄严的祠堂,昭示着香火代代相传;高洁清雅的一池蓮花,更体现了廉村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品格。 漫步在廉村的大街小巷,能时时感受到历史的诉说,体会着深厚文化的积淀。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透出一股宁静淡雅高贵之气。 </div><div> 昔日的廉村,今天已然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在追名逐利,物欲横流盛行的现代,廉村是官员们接受再教育的好课堂,也是刚入学的娃娃们启蒙优秀中华文化的珍贵摇篮。</div><div> 周宁县的浦源村鲤鱼溪又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一个奇迹。对当今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保护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div><div> 来自紫云山麓的清泉溪流,蜿蜒曲折,贯村而过。 稀疏开阔之地,溪流入湖,鱼儿们悠闲的在水中遨游,岸边的绿树红花中掩映着古朴的亭台楼阁。人口稠密地带,民房滨河而居,河上安置的数座石板桥,以利人们往来。河中的鱼儿又与湖中不同,有前人描述的非常好,“闻人声而至,见人形而聚,诚如神鱼”。 好生令人生奇! 但细细观察,其中的奥秘很快就能解开。正值午饭当口,村人们总要留点碗底儿,倒入河中,顿时只见河面上彩鳞翻飞,涟漪荡漾,鱼儿们竞相夺起食来。灵巧点儿的一个打挺,张着大口跃上水面,鲸吞一口,食儿入腹中;肥胖笨拙点儿的游不动,干脆就张大口等着食儿往嘴里掉;再笨一些的既无力量跃上去,又无胖肉“挤老密”,干摆尾巴就是挤不到前面去;当然了,也有自知之明的,远远的稍着,节省体力。 嘿嘿嘿嘿,真叫有趣。 为能拍出人鱼和谐相处,各得其乐的片子。金爷两口子花钱买鱼食儿,为我充当摄影助理,专干招揽鱼儿的活计,我俩各得其乐。 </div><div> 究鲤鱼溪的成因,乃其村祖辈们立下了规矩,后辈们严格遵守,并世代相传使然也。 何以闽东地区能出现这许多优良传统文化?细细观察认真思索可发现一个规律。大凡古村落或古镇,最好的建筑当属寺庙、家庙和孔庙。我以为闽人敬佛,敬祖先,敬学问,大概就是产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闽人的祖先们深得孔子《论语》真传,身体力行并代代有序传承,才成为了优秀中华农耕文化的继承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