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寻找鱼王》小悟

小文

<h3> 一本读上去有些沉重,基调有点悲凉的书,结局却是淡淡的温暖,渗透着温馨与和谐。似乎我会对这种结局释然,可莫名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又重新翻读,虽快亦足。<h3> 书中描写的是大山深处,陌生无比。对于生活在被水环绕的小村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那种干旱,那种缺河,甚至说是缺积水。而鱼,更是那里的人梦寐以求的。富裕的人家,只有过年才能吃起一条鱼,说是“吃”,其实是“看”而已。一条鱼被炸好了,放在年夜饭的桌子中央,从初一看到十五,后来呢,还是留着,谁家有客人来了,就借鱼,放到桌子上被看,这就是有鱼人家。没钱买鱼的人呢,要做木鱼——雕刻得很像鱼的“木鱼”,然后按照做鱼的方法,浇上汁,做好,吃的时候,蘸着汁吃。这就是吃鱼。</h3><h3><br></h3></h3> <h3> 于是乎,能抓住鱼的人,是让人敬佩的;能抓住大鱼的人,是让人敬仰的,被大家唤作“鱼王”。抓到鱼,名利双收,为这,一个小孩儿,走上寻找“鱼王”的道路,故事也便从此开始。</h3> <h3> 寻找,毕竟艰难,满心执念,步履维艰。更何况寻的是销声匿迹的人,深藏不露的本领。<h3> 坚守,单调乏味,一无所获,前途渺茫。更何况守的是习惯独居、沉默寡言的老头,还有那孤单立着的石屋。</h3><h3> 梦想与现实,就是这么天壤之别。“鱼王”,是该吃鱼吃麦子,住着青堂瓦舍,受众人敬仰,受族长礼待的人。但是眼前的“鱼王”,像极了垂暮老者,过得孤苦伶仃。</h3><h3><br></h3></h3> <h3>小悟一:原生态家庭教育气息浓厚<h3> 深山,茅屋,地瓜与土豆,干旱,大雪封门,地冻天寒。这样的环境下,爸爸仍旧乐观,有梦想。妈妈的描写不多,但很温暖祥和,散发着母性的光辉。这样贫苦的家庭,没有任何的争吵。对于孩子的教育,从头至尾,没有一句批评孩子的语言,孩子做错了事情,别人不依不饶,爸爸就低头道歉,苦苦哀求。转身过来,并不会对孩子有任何责备。</h3><h3> 爸爸妈妈给予孩子的最多的是说话,他们很有不断讲故事,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知道就作答,不知道也坦然交代,类似于朋友间的相处,很舒服,也很温馨。</h3><h3> 爸爸给予孩子的是梦想,而且是在恰到好处之时。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发展区”,梦想不该强加于孩子。虽然爸爸给予孩子的梦想也是自己的,但是爸爸选择将孩子领到离梦想很近的地方,让孩子自己选择梦想。也许,身为教育者,这种诱发学生自主性的行为是我们所需要的,总是说,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自主学习,操作起来,比较难。但是,爸爸,却做到了。他不仅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去学习,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设定目标的权利也交给了孩子。在教学中,怎样做到将学习目标巧妙地进行引导,把学生引到离目标最近的地方,让学生自己设定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这的确是该思考的。</h3><h3>印象很深的是关于当鱼王的梦想。妈妈说让人做一条木鱼吧,过年的时候,也算是有鱼吃。爸爸却坚持要做就做真的鱼,还扬言要抓一条。多年过去了,爸爸一直没有抓到鱼,但爸爸仍旧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没有退而求其次。现实生活中,因为梦想太远,放弃后,混入市井者,不计其数。大家都会理所当然地为自己找借口,毕竟,那样的环境,大众的做法。当然,当梦想破灭,没有谁会责备你,除了夜深人静时自己的心,还得是思考的心。要是没有爸爸对梦想的坚持,没有爸爸的陪伴,没有爸爸的苦苦哀求和鼓励,孩子怎么也不会找到“鱼王”。</h3><h3> 在整个寻梦的过程中,爸爸和孩子仿佛是相互鼓励的同伴,爸爸给孩子呵护与鼓励,孩子是爸爸的希望与梦想。就这样,孩子才会成为“鱼王”。</h3><h3><br></h3></h3> <h3>小悟二:到底是为了谁的欣赏?<h3> 《寻找鱼王》这本书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老族长。此人弥漫在山里人生活的角角落落,虽未正面出现,实则无处不在,而且是神一般的存在。大山之处,干旱少雨,能抓到鱼,可谓稀罕之事。抓到鱼,特别是大鱼,第一件事就是——送给老族长。见一见老族长,就是一生的幸事,莫大的荣耀。一般人是没有资格见老族长的,就像爸爸,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抓一条大鱼,然后拎着去献给老族长。而对于文中的“鱼王”——一个“旱手”,一个“水手”,他们抓到大鱼,也是献给老族长,仿佛在老族长那里得到一声认可,所有辛苦都满足啦。</h3><h3> 似乎“老族长”成了一种名利的象征,一种地位的体现。“抓到大鱼,献给老族长”,山里人狂热地追求着。这让我想到了那个“狂妄之徒”,自己的能力总是在别人那里得到认可,自己的付出总是需要别人的肯定——为了别人的欣赏而生活。这样的生活,很容易误入歧途,走火入魔。</h3><h3> 毕竟,追求名利与地位,不可过激。</h3><h3> 就像“旱手”“水手”两位“捕鱼高手”,因为嫉妒而猜疑,貌合神离,彼此设防。最终,“旱手”还是因为迫切地想掌握水中抓鱼技巧,被“水手”所诱骗,命丧水中。“水手”也难逃厄运,为了抓一条很大很大的鱼,献给老族长以显能耐,命丧抓鱼之事。而他们的儿女,逃窜隐居。怀着复仇心理,引来杀身之祸。青梅竹马两少年,彼此相见恨缠绕。直至垂暮,孤苦伶仃。家族,由昌盛走向了败落,直至消亡。“鱼王”的手艺,隐于世间。</h3><h3> 有些追求,不可太盛。</h3></h3> <h3>小悟三:本领要自己掌握;身教重于言传。<h3> “长辈人牵手走3里,自己走7里,一辈子10里”,这是老人——旱手后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当孩子担心自己不能学会老人抓鱼的本领时,老人如是说。</h3><h3> 当孩子找到“水手”老婆婆,拜她为师时,老婆婆没有教他任何秘诀,只是领着孩子,在水中畅游,渐渐地,孩子在水中来去自如。</h3><h3> 教育,有时候不能太着急,领着孩子走了3里,就要敢于放手,敢于等待。育人,营造一种教育的氛围很重要,这比单纯的授予更有益,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教育。</h3><h3><br></h3></h3>